任文启:面向实践知识生产和实务能力养成

2018-09-20 11:15   《社会与公益》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任文启:面向实践知识生产和实务能力养成的MSW论文写作|社工学人茶座。

刘江博士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刘 江: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论文迷思》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即社工硕士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这既是困扰很多MSW同学的问题,也是MSW培养导师比较头疼的地方。志峰博士通过介绍自己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干预研究的范例,对MSW论文选题和写作具有非常具体和有效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一问题目前来说较为普遍,需要进行通盘的考察和反思,MSW同学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打破套路,走向创新,真正开始社会工作的实务与研究。

一、无介入,不社工?——MSW论文的套路与困局

每年到MSW选题和答辩的时候,都是MSW同学和导师最头疼的时候,对学生而言,怎样通过考核、顺利过关是关键所在,而对老师来说,如何指导学生走上规范的社工学术训练之路、做出好的社工实践的同时写出好的社工学位论文才是重中之重。问题在于,这两者往往无法达成共识。于是总有人每年被毙掉选题,挂了论文,乃至延期毕业。

那么社工硕士的学位论文到底表现如何呢?正如刘江博士所言,在开题的时候,很多导师意识里都有一个先入的观念,社工论文——无介入,不社工——这是与其他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进行区分的一个很主要的标志,不论这一区分是否正确,它都确确实实影响着MSW论文的选题和写作。

抛开单独某一个学校的论文选题趋势不论,在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社会工作”为学科专业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5345篇优秀MSW学位论文(有很多诸如北大清华中山等大学MSW论文对外保密)。就最近的50篇进行简单对照分析,发现这些MSW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有如下基本特征:

就题目表述而言,50篇中,小组工作介入14篇、个案介入3篇、社会工作介入9篇,占到52%,对策分析和实践报告11篇,占到22%,某一理论或技术的应用3篇,占到6%,历史梳理和基础理论1篇,占2%,其他9篇,占18%。如果再扩大对比范围,就会发现,前三类选题依然是主流,基本的表述结构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会工作介入某某问题或现象研究”,“某某问题的对策分析或实践报告”,“某某理论在某某方面的应用研究”,这三类表述结构占到几乎所有MSW选题的80%。

就写作框架而言,基本是四章结构,第一章绪论交待研究背景、方法、基础理论等,第二章进行介入前的背景描述、需求评估和介入策略,第三章展现介入过程,第四章结论与讨论。(有些写法将其中的一章扩写为两章)。基本的写作策略是:提出问题,分析需求,做出介入策略,实施介入,介入完成,总结反思。

这里有什么问题吗?最大的问题在于——清一色的带有套路的介入研究。我们不仅要问,就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群体困境,社工都能简单介入得了吗?这样的介入研究都能解决实际问题或给予对方真实有效的帮助吗?没人担心或在意这种盲目介入会造成新的伤害吗?这到底是真介入?还是假介入?这种介入和写作是在体现社会工作的想象?还只是在呈现想象中的社会工作?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拿医学来做比较,医学自然是要解决病患的各种病痛,但每一个医学的研究文章都在讲如何看病吗?如果是那样,就不会有“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在鼓励”的医学名言,社工又为何如此着急事必介入呢?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提问:MSW在中国大陆的培养教育工作还不满10年,社会工作学科的恢复重建还不足30年,其学位论文缘何已经如此八股?有学生表示,为了保证通过选题、写作和答辩考核,他们会寻找CNKI论文库中最常用的题目表达方式以及论文框架去套,这样虽然做不到创新,但最稳妥,毕竟所参考的论文已经是优秀硕士论文了。而对老师来说,我们社会工作科班的老师不多,这种科班则往往是指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熏陶,非科班的社工老师则往往来自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等学科,社会工作既然以“实践为本”,那自然是要介入的,不介入,就无法体现其应用的特性,之于介入的谁的什么方面,为什么要介入,要如何介入,介入前要做好什么准备,则还没有一应而周全的考虑,而这正是目前MSW论文写作的困局。

二、一个基本事实: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欠缺

从目前的套路和困局来看,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工作硕士论文”尚未达成一个共同的想象。什么样的论文是社会工作硕士论文呢?或者具体点讲,什么样的论文是中国的社会工作论文?我们有两个参照系:其一,西方或者港台地区已经比较成熟的社会工作硕士学位论文模板。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和西方社会工作的学术积累不同,文化基础不同,政治经济社会的基础也不同,他们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甚至是选题旨趣在多大程度上对目前的我们具有参照意义,是需要认真甄别的。其二,目前国内的其他成熟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这些学科已经具备其自身的学科界限和学术范式,如果参照这些来写,学生的论文指导就可能陷入一个“三体”困境,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学科要求,导致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和规范,最终导致在MSW论文写作过程中莫衷一是。

社会学曾经非常强调“中层理论”的建构,原因在于宏大理论和微观理论西方社会学已经做到了极致,基本没有多大创新空间。回到社会工作领域,我们就会发现其缺乏两个方面的基本积累:

第一,社会工作缺乏自身的理论系统。由于其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本性,使得社会工作基本没有专属自身的理论,要么其理论就是借其他学科(主要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要么其既有的理论就会被认为太过简单而“不那么理论”,比如与经典理论所具有的宏大结构和严谨逻辑表述相对比,很多人会问,优势视角算是一种理论吗?那么社会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呢?既然是以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专业,其最大特征就是现场性和本土性,讲求具体场域中的实践应用,而这种应用往往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可以实现的,更需要具备实践智慧,也就是灵活应用经验及知识顺利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对社会工作理论的要求是起自于知识归之于智慧的一种过程,而要实现从知识向智慧的飞跃,这简直就是当代哲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如何“转识成智”。然而很多社会工作的智慧本身蕴含在经典的服务案例和具体行动当中,往往无法用简单的概念语言去直接表述,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和体悟,虽然不至于达致玄学的神秘境地,但也要不断将其提炼为本土的社会工作理论来,目前而言,我们的理论积累依然停留在引进西方理论拾人牙慧和模糊概括本土境况的境地。

第二,社会工作缺乏成熟的实践场域。假如说社会工作的实践场域业已如医学一样成熟,有规范的分科要求和严格的操作流程,那么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入其中进行学习、行动和反思便更具有针对性和更有收获,但目前的问题在于社会工作缺乏这样的实践场域。由于缺乏成熟专业的社工机构、稳定的服务项目和对于社工的基本共识,社会工作目前的实践场域更像是一个“混沌空间”,问题看似简单,但问题的成因、影响因素、各方主体、各类资源都千丝万缕的关系,往往都与现实政治、基层治理乃至权力博弈有关,而这种实践场域对分科的专业技术知识乃至专业价值并没有多大兴趣,更多的是既有政治框架和权力结构下看哪些具体需求可以被满足进而来对社工提出工具性要求,毋宁说更多是一种社工如何在现实中存活的政治实践。学生进入这个场域,很难从狭隘的专业视角中厘清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现实途径,无法展现课堂上学习到的社会工作的想象力,只好在想象中去构造一个社会工作的框架,开展“花拳绣腿”、“照猫画虎”式的实践,最终的论文自然就是这种假象中的实践的直接呈现。

一言以蔽之,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和实践领域,社会工作由于具备突出的实践本性,使得其与其他学科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范式,而这种学术范式的建构,目前才刚刚开始。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生产?以及需要培养何种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基本都会面对马克思所说的那个问题,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社会工作正是这样的领域,一个不仅要去认识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而社工论文目前的尴尬状况就在于,可能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就要着手去改变它了。因此,与其说我们共享着一个学科,不如说我们共同面对一个个亟待回应和改变的现实境况,在对这样的现实境况进行研究、反思和改变过程中,才能逐步确立社会工作的学科边界和学术范式。对于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而言,教指委虽然对学位论文的形式和类型给予了基本的指引,但更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硕士论文应该如何来选题和撰写。

首先,社会工作学位论文应该是遵循基本的知识生产要求,并且应该以实践知识生产为主。所谓实践知识,是指面向社会工作实践场域,在实践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回应现实需要,针对在地的和在场的情景,记录、反映和优化服务过程及效果的具体知识。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对宏大理论所回应和照顾不到的地方,予以经验性的记录与反馈,在此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找到此种策略所蕴含的可推广和可参照的实践经验及其理论提升。实践知识生产则往往具有行动研究的影子,但又不限于行动研究,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服务对象的研究,对于服务方法、理念、过程、内容和效果等的研究都是需要积累的,而目前之所以很多社会工作研究落于套路和空泛的讨论,就在于对此类实践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我们要么用西方业已比较成熟的社会工作知识积累来推己及人,借以猜想中国本土的服务实践,要么用本土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积累作为基本假设开展服务实践,这些都需要在一次一次的服务过程中予以检验和重新审视,形成社会工作的实践知识积累与生产。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既有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会遭遇何种问题,以及在哪些方面还有实务需要而理论上并未探讨清楚的地方,包括在现实政治的坚壁下找到问题解决的曲径通幽之处,凡此种种,理应都在社会工作的实践知识生产之列,也都在社会工作硕士论文的选题之内。

其次,面向实务能力养成的MSW论文写作。教指委对MSW论文议题、类型和水平给出了指导意见:论文议题上——与社会工作相关;涉及社会工作实务和理论、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社会政策的某个议题;突出实用性和应用性。论文类型上——实务研究、项目研究和政策研究。水平要求上——在社会工作某领域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对社会工作实务、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社会政策的某些问题解决有较好的参考和指导意义。分割开来看,似乎是比较零散的要求,内容也相当宽泛,但其实结合目前社会工作硕士培养和学科发展现状,其实围绕着一个主线,这一主线也贯穿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对社工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实务能力的养成。试想一下,号称以实践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如果实践中仅仅只是会流程化的展示个案小组社区等所谓的“服务手法”而不去注重对不同实践场域内不同服务境况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那恐怕不仅仅是“社工如黔之驴”一样终有“技穷”的那一日,更大的问题在于将会让社工这个专业、行业和职业失去存在的合法性和实际意义。基于此,MSW的论文应当是做出来的,即是在实务过程中,真正面对服务对象,运用社工理论,遵照社工价值观,使用社工技巧,提供真实服务,解决问题的同时,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通过研究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说,你的论文既是你服务的真实记录,也是你能力的真切写照,这才是专业硕士能力培养的初衷和最终归宿。

文章来自《社会与公益》“社工学人茶座”栏目

作者信息:任文启 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