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一书有感

饶新龙 2015-07-10 09:3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实践者多数没有意愿和能力将总结和积累起来的经验以文本的形式流传开来,而有能力以文本形式表达自己、利用自己话语权发声的精英群体却常常不具备相应的实务能力。这种理论与实务分割对立的情况,究竟还要维持到几时?社工从业者何时才能有这方面的意识觉醒?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林孟平的《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一书。其实推荐书其实也只是个引子,我想说的话更多。

推荐该书并非心血来潮。前阵子,一位社工朋友突然问我一个问题,她问我:在一个小组中,组员有哪些类型?面对不同的组员,社工应该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当然了,在她说的“组员有哪些类型”中,主要是指那些令人感到棘手、具有一些负面特质、可能会给小组带来不良影响的组员。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懵。虽然我自己开过小组,但毕竟数量少,归纳不出足够有用的东西出来。而回去翻阅一些小组工作的教科书,则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教科书都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过回应,甚至令我觉得教科书的编撰者是在故意避谈这个棘手的问题。

拿到这个问题后,第一个从我脑子里蹦出来的想法是从组员的活力和能力两个维度来分析组员的类型。活力嘛,指的是组员的沉默与活跃程度;而能力维度则偏向权力,主要指的是组员的顺从与夺权情况。在对这两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之后,我发现以我的能力根本不足以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最终又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书籍资料了。

还好,在《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一书的第六章中,我发现了作者林孟平将“难以处理的组员”分为悲恸者、满怀敌意者、垄断者、沉默者、自卫者、待罪者、自义者、倚赖者、操纵者、拯救者、看门者、讲故事者、抗拒者等多种类型。并因应每一种类型的组员的特点,对小组带领者应该如何应对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建议。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组长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从这些小细节中可以看出,港台的一些教师、学者所编著的教材确实更贴近于实务。我也更愿意将这类的书籍推荐给读者。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还有很多。

一方面,我接触过不少一线工作的社工,她们并非工作不尽心尽力,也并非没有经验积累,可就是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将其工作中的经验记录、分享开来。每次要求或者建议一线社工进行写作时,总能看到社工哀鸿遍地,抗拒层层。

而另一方面,我翻阅了不少国内教材,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喜欢把重点放在某件事物“是什么样”和“为什么这样”上,而至于“该如何解决应对”这方面,却几乎束手无策。我们的专家、学者、教师们则普遍缺乏实务能力,分析起问题来头头是道,一遇到具体情境则顾左右而言他。

也就是说,实践者多数没有意愿和能力将总结和积累起来的经验以文本的形式流传开来。有能力以文本形式表达自己、利用自己话语权发声的精英群体却常常不具备相应的实务能力。这种理论与实务分割对立的情况,究竟还要维持到几时?社工从业者何时才能有这方面的意识觉醒?与大家共勉。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