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社会工作理论时我们应该谈些什么?

饶新龙 2015-07-10 09:3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我们固然需要呼吁一线社工自觉、自省、自救,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升专业能力。然而,针对并不友好的评估环境和评估价值导向,以及普遍缺失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这后两者的解决似乎显得更为迫切,更加触及根本。

之前有一段时间,微博、朋友圈被两篇分别叫作《社会工作常用18种理论》、《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的东西刷屏,而这也勾起我的回忆。

好多年前,我还在以学生身份做实习社工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老师、督导和前辈问起:你这样做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当这句话被问及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写的个案、小组和活动计划书里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我作为一名学渣,偏偏理论部分又是很薄弱的,就算构思一个理念上不错的东西,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套一个理论上去。

当时我冒出了一个很不妥的想法。

我想弄一本小册子,里面包含社工个案小组活动计划书所能够用到的各种理论,连怎么组织这本书我都想好了:先把每种理论的名称、创始人、主要内容、跟社工有何关联、适合于套用到哪些活动、文字上如何衔接、套用等等详细列出,然后按照各种理论的使用频率排序。最重点的是在小册子的最后部分加个索引,让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阅和套用。例如包饺子、做月饼的活动可以套用什么理论、带老人家出去春游、秋游可以套用什么理论,等等。

谢天谢地,幸好我当时有强烈的拖延症(其实现在也有),没有把这本东西弄出来害人。后来我也慢慢感受到,原来这种病急乱投医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

我在现在就职的机构中,因工作需要,经常会接触到一线社工所写的文书。

文书中最突出且常见的问题,不在于格式、行文,而在于服务逻辑。一线社工们似乎总是倾向于先想好要做什么事情,然后再考虑这件事情可以用何种理论来解释和套用。

经过粗略统计,最被社工滥用的理论,大抵有如下几种:一是服务对象随便学习了个什么东西,就用上社会学习理论。二是服务对象随便掌握了某项技能,就用上增能理论。三是明明从头到尾都在强调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其解决,结果却套上了优势视角。前面说的这些理论视角与后续的服务几乎完全搭不上边,而能够搭得上边的也不见得一定好,例如万能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总是有各种需求的,而需求往往又有一定的层次,所以不管何种情况都能够勉强套用上需要层次理论。即便不是非常贴切,但也总不能说人家用错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往往成为社工们写文书写到最后走投无路、黔驴技穷时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真可谓是“理论不够,马斯洛来凑”。

不论是前面说到的社工将各种理论高度概括化地总结和套用,还是后面各种对理论的滥用,都反映了同一个道理:如果我们社工将“专业”简单地理解为用各种高大上的理论作为支撑,就很容易滑向过度的肤浅和功利,甚至是逻辑混乱、南辕北辙。

胡适曾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中说道:“凡‘主义’都是应时势而起的。某种社会到了某时代,受了某种的影响,呈现某种不满意的现状。于是有一些有心人观察这种现象,想出某种救济的法子”。

我们常提到的各种理论也是如此,在其诞生之初,往往都是由作者用至少一本专著来详细阐述的。作者不但说明了理论被提出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还详细说明了应用的方法、优点和局限。然而那些“一网打尽社工常用理论”的文章,将每一种理论用很短的篇幅(通常只有几十个字、百来个字)浓缩总结起来,根本无法涉及到一套理论的方方面面,这就导致了很严重的失真,也容易让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虽然这些问题和现象体现在一线社工身上,但我却无意去批评、指责一线社工们。

一来,有很多社工并非本专业出身,之前也未曾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即便是社工专业出身的学生,他们的学校也很少有专门开设关于社会工作理论课程。社工参与一线工作之后,督导本应承担起一部分继续教育的责任,然而国内督导人才的缺乏加上督导时数严重不足,导致行业内出现了许多无暇顾及社工的专业成长的“签名督导”,继续教育的质量可见一斑。

二来,根据一线社工的反馈,不少评估专家在评估时“很不友好”,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似乎评估专家来到评估现场,就是为了显摆一下自己的专家身份和专业素养,撂下一句“你们这样做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将刚刚踏出校园、还处在懵懂期的年轻社工们批评打击一番,然后志得意满,扬长而去。喊了很多年的“以评促进”迟迟不见踪影,摆架子、耍大牌倒是屡屡得见。或许评估专家仍会觉得要求社工提升专业性并无不妥,但他们自己尚未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将社工的观念引导为“所谓专业,就是套用上各种高大上的理论”,最终导致价值导向上的扭曲。

在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引导的情况下,一线社工们出现上述种种情况,委实情有可原。

对此,我们固然需要呼吁一线社工自觉、自省、自救,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提升专业能力。然而,针对并不友好的评估环境和评估价值导向,以及普遍缺失的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这后两者的解决似乎显得更为迫切,更加触及根本。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