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经历—送一名残障人员回家后的一些随想

吴卓明 2015-09-30 10:2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小华今后的日子会过的怎么样,会比在我们这边快乐吗?我甚至有点懊恼自己没有留下与她有关的任何联系方式,或许以后我们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车一直在行进,可我的心似乎却还留在了那里,临别前小华一直跟我念叨的那句“叫阿婆别哭了”与“张阿婆跟小华泪眼相别的那个场景”不停的在我脑海里回旋,翻转。。。。。。

(作者:厦门市爱欣老年公寓 吴卓明)

那是两周前的一个晚上,我收到了这样一条消息:你们楼上的收养人员小华找到家人了,明天你就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起把她送回广东老家。记得当时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滋味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惊讶、高兴、不舍……那种感觉现在已经无法很详细的描述了,但我还很清楚的是那时最让我感到的莫过于惊讶了,惊讶她是怎么找到家人的,惊讶为什么我也要随车送她回去。临睡前,我简单整理了一下衣物,不知是紧张还是期待,我没有向往常一样很快的入眠。

第二天早上用完早餐,我迫不及待的上了11楼,想第一时间告诉小华这个好消息,是的,那时在我看来“能回家”对于她们就是再好不过的消息了。看着她异于平常的那种激动和兴奋,我知道护理员阿姨已经提前告诉她这个消息,但我还是忍不住跟她说了我要带她回家的事,她好像表现的更加开心了,我还时不时调侃性的问她想回家还是想留在这里,她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她说她想留在这里,不过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我只是觉得她无非就是不想让我感到她归心似箭,不想让我增添一份失落感罢了,对于她的“懂事”我似乎还感到了一丝的欣慰。我带着她准备下楼,在等电梯的那会,一直以来都坐在电梯口旁凳子上的张阿婆还像往常一样慈祥的微笑着,“要带小华下去玩啊”张阿婆问道,我下意识的回答:“我们找到她家人,要送她回家了。”顿时阿婆脸上晴转阴,眼泪像一个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蹦下来。我懵了,我真的不知道我这句没有经过大脑半点思虑说出的话竟有如此大的“威力”。“去跟阿婆道别。”当时的我好像只能说出这句话。我不记得当时和小华是以什么样的状态下到1楼的,因为我满脑子印着的都是阿婆和小华握手言别的那个场景。那个场景至今我也不能忘。

救助站的车来了,我们却没有很顺利的出发,因为我的原因这中间出了一个小小的插曲:我没有随身携带身份证,而这正是出门出差的“大忌”。救助站的两位叔叔看起来很着急,跟我说路途遥远,要赶时间,我急急忙忙的回宿舍拿了身份证,虽然没耽误多少时间,但我却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非常内疚,心想着这不好的第一印象就这么留下了。好在两位叔叔很体谅我是第一次出差,并没有多加责怪,这事就先这么过去了。一路上,我都在关注小华的一举一动,关切她喝水,提醒她如厕,她表现得依旧很激动,但一路上她却只跟我念叨了这么一句话:“阿婆哭了,阿婆哭了。”我不禁又回忆起了张阿婆平时在楼上对小华嘘寒问暖的那些画面,在我的眼里,噢不,在张阿婆的眼里她早就已经把小华当做自己的孙女来看待了。

车大约行驶了4个小时,我们在广东惠来服务区(高速)停车,准备休息吃饭,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了,对于平常11点就吃午餐的小华来说,我估摸着她肚子早就饿了,我们点了4份梅菜扣肉饭,说实话,我觉得一点都不合我的口味,但小华却吃得津津有味,而且很快就把盘子里的饭菜“消灭“掉了,我把自己盘里的肉往小华那夹,是的,在用餐方面她是我学习的对象。不经意间,我发现餐厅里有好几双眼睛在盯着我们这桌看,我不知道也分不清楚这些眼神中蕴藏的含义,但我却打心眼里反感这种“被注视”的氛围,这会让我浑身都感到不自在,好在小华并没有察觉。

下午3点,我们成功抵达小华家所在村庄的村民委员会,半个小时之前,我的脑海里早已勾勒出了我们到达这里时将会出现的场景和画面:村委会门口的红条横幅,夹道的村民和他们热烈的欢呼与掌声,小华家属那殷切的泪光。。。。。。电视电影里似乎用的都是这一样的剧本。可是最终的“剧情”却出乎我的意料,村委会的大门紧锁,这两天的报纸还放在门口的报箱待领取,看起来乍像一座废弃的房子。当然你也看不到任何一个村民,包括小华的家属。不知怎么,我竟会有种失落感,跟我回到家看到爸妈不在的那种感觉一样。可能村里人和小华的家属都不知道今天我们要把小华送过来吧,我这样安慰自己也这样安慰看起来已经有点焦急的小华。救助站的两位叔叔手里的手机一刻也没有停止向外发出“讯息”,15分钟,半个小时,我们一直没有看到那个能把我们带到最终目的地的人,期间小华一直在问我“到家了没,到家了没”,我只好很耐心的回答她“马上到”,其实那时我和救助站的两位叔叔比她更是着急。大概过了40分钟,我们终于“迎来”了那个来给我们引路的村民,5分钟以后,我们到达了小华的叔叔家,听带路的那个村民说“小华的爸妈不在村里,都在县城打工,她现在的妈妈并不是她的亲生母亲,她亲生父母早年就已经离异,她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家里的房子也早就破败了,她还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现在住在她叔叔家。”听完他的话,我不禁有一股沉重的感觉。推开她叔叔家的门,里面没有人在,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小华80多岁的奶奶也没有在家,小华在房子里转了转,见到没人后就出来了,接着就在房子外周边溜达,我一直跟在她的后面。路上我们碰到了很多的村民,他们几乎都认识小华,而他们见到小华几乎都是一个反应:躲离。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带着一个小孩,小华似乎认识他们,就想近距离去和那个小孩打声招呼,老奶奶见状立马将小孩拉至身后,不让她靠近。我是多么想跟他们解释说她并无恶意,但我一想到可能会对小华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后,我放弃了。

我们通过村里联系到了小华的养母,她养母说下班后就来接她。“下班后就来接她”这对于一个走失了1年多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讽刺的话语,救助站的叔叔语重心长的跟我说道他工作了这么多年,也送过不少流浪人员回家,有人送回家被当块宝,有人送回家被当根草。这么说小华就是那根草吧,但至少我从来没把她当做草一样看待,我想张阿婆也会是这样想的吧。下午5点左右,小华的养母出现了,救助站的叔叔跟她签了一个认回的协议,正式把小华交给了她的养母,而我却迟迟没有看到小华父亲的身影。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小华今后的日子会过的怎么样,会比在我们这边快乐吗?我甚至有点懊恼自己没有留下与她有关的任何联系方式,或许以后我们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车一直在行进,可我的心似乎却还留在了那里,临别前小华一直跟我念叨的那句“叫阿婆别哭了”与“张阿婆跟小华泪眼相别的那个场景”不停的在我脑海里回旋,翻转。。。。。。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