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模式初探—以东莞为例

周瑾 2015-11-24 14:00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近来社会变革中逐渐衍生和正在趋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别的未成年人相比,他们还要面对没有父母的生活,经济、社会舆论上的压力,心理上更重的负担,因此他们无疑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背景: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近来社会变革中逐渐衍生和正在趋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和别的未成年人相比,他们还要面对没有父母的生活,经济、社会舆论上的压力,心理上更重的负担,因此他们无疑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根据东莞市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系统显示,东莞市目前有386名(数据会不断更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与疼爱,遭到周围的歧视,生活困难、心理问题突出,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们,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他们亟需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关注。

自2014年开始,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开始积极筹募各方资源,组建专业社工团队进行介入,探索东莞市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模式。刚开始,社工根据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系统名单显示的联系方式,用电话访谈的形式,了解该群体的服务需求,以便提供适合的服务。在电话访谈的过程中,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对社工的认识很模糊,对陌生访谈电话的戒备心很重,态度和语气都很冷淡,虽然社工硬着头皮打完了所有能打的电话,但获得的有效信息很少,服务推行过程进入了瓶颈阶段。后来,社工分析和总结失败经验,得出以下结论:1、虽然东莞社会工作经历了5年的发展历程,但大部分市民还是不太了解社工的工作内容,陌生的电话访谈很容易让服务对象联想到销售、骗子等不实信息的电话,因此信任度比较低,提供真实信息和需求的可能性很小;2、出于中国的传统“家丑不外扬”这一习俗,服刑人员子女家庭的家庭成员大部分不愿意与陌生人谈起家人服刑的事情。因此,社工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很容易触犯服务对象的忌讳,从而使服务对象产生回避、拒绝的心理。

社工根据上一阶段的经验,重新调整服务计划,经过一年的时间的摸索,初步探索出一条相对适合东莞市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救助模式:1、选取试点镇区,实地入户走访;东莞有32个镇街,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分布在不同镇街、不同街道和区域,社工根据镇街资源的分布,选取了部分镇区作为试点地区首先进行入户走访。社工会首先选取距离莞香花青少年中心距离相对较近以及有相关社工服务开展的镇区,一来比较方便社工时常走访和个案跟进,二来可以与当地的社工服务进行资源共享和服务转介;2、立足当地资源,建立信任关系;莞香花社工按照名单显示的地址,首先找到服务对象居住所在地的归属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委会的团干或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入户探访。由社区团干与社工共同走访的好处是,社区团干一直活跃在该社区,服务对象对社区团干的信任度比较高,社工与其结伴入户探访可以迅速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后期需要继续进行走访和跟进也容易很多;3、以需求为导向,提供适切服务;社工在入户探访的过程中,发掘出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合的服务。项目服务开展以来,为服刑人员家庭提供的服务包括课业辅导、心理辅导、社区实践、志愿者结对帮教、成长小组、兴趣小组、社区活动和资源链接等服务;4、链接社会资源,帮扶特困家庭;社工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虽然同为服刑人员家庭,有些家庭比较富裕,社会资源充足,青少年享受的社会服务也比较多。但有些家庭却面临经济困难、家庭成员关系复杂、甚至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部分家庭则是需要社工重点关注与跟进的。社工需要链接政府、企业、基金会和媒体等各方资源,从经济层面和心理层面帮助特困家庭度过难关;5、建立临时救助机制,减轻照顾者压力;服刑人员子女因父母一方或双方服刑,大部分服务对象只能由年老的祖辈照顾,长者们大多已退休,收入微薄,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有些家庭甚至只有一名长者照顾一名未成年人,当长者发生紧急情况如生病、紧急家庭事务的时候,服务对象便面临无人照顾的困境。因此,需要建立临时救助机制,设立紧急救助金和照顾场所,帮助服刑人员家庭处理突发状况,减轻照顾者的压力。6、培育志愿队伍,扩大受益人群;东莞现有386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他们分布在32个镇街的不同街道,单靠3名专职社工是无法满足他们的服务需求的。因此,需要培育一支深入各镇街的志愿者队伍,由结对志愿者长期跟进,掌握有需要家庭的情况,提供适合的服务。

结语: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亟需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但因各地具体情况、服刑人员分布不同,救助的模式必定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毋容置疑的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是一个全国各地都需要重视与关注的群体,需要当地社工服务尽早介入开展服务,预防这一部分青少年重蹈父母覆辙,防范他们因为缺乏管教和关爱产生不良甚至犯罪的行为。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