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未保”新矩阵 解留守儿童照护难题

2017-02-08 09:09   中国社会工作公众号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留守儿童家庭照顾体系和社会保护体系的破碎,使得集中在物质帮扶和学校支教层面的援助手段显示片断化短板,而以社会治理为视角的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策略更加凸显现实意义。

原标题:社会工作与“未保”新矩阵(二)从乡村治理视角破解留守儿童照护难题

在乡村空巢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现状堪忧,呈现低龄化,缺少父母陪伴,人身安全隐患、不良行为较多,消极情绪突出等典型特征。留守儿童家庭照顾体系和社会保护体系的破碎,使得集中在物质帮扶和学校支教层面的援助手段显示片断化短板,而以社会治理为视角的破解留守儿童难题策略更加凸显现实意义。

由中央统战部、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和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共同发起,重庆市光彩事业促进会实施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光彩爱心家园- 乐和之家”, 于2013 年5 月在重庆市黔江区、巫溪县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10 个村开展实践。3 年来,项目遵循“党政督导、社工服务、学校协助、乡村自助、市民帮助”的原则,立足农村社区、着眼社会治理、引进社工服务,在对留守儿童照护难题的多维破解中,建立起集学业陪读、情感陪护、能力培训、生活陪伴、人格培养于一体的全程关爱模式。

政统筹督导,充分整合行政资源

试点县组成了由县委领导、统战部牵头、妇联、教委、农委、文体局、团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统筹督导项目实施,“家—校—村”多方并举,专人落实,定期沟通,实现留守儿童问题无缝对接。联席会由镇(村)党委、政府召集,乡村互助会、学校、社工组织、帮扶单位、企业、党员、村民代表等多方参与, 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商量村务的同时讨论留守儿童情况和疑难杂症。村支两委整合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帮扶单位等资源;互助会负责爱心爸妈结对子相应事务;社工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和培训。以此搭建了“立足乡村、对接学校和连接社会”的沟通平台,让过去分散、一对一帮扶行为变为有组织、互补互助的管理机制。

社工介入,重建社区照顾和社会服务体系

项目在乡村建社工站,引进社工服务,用陪伴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全程陪护:协同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回应留守儿童需求及难题;搭建家庭、学校乃至父母工作地的信息沟通平台(Q Q 群、微信群、语音、视频等);组织娃娃团, 提供安全、国学、健康、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及活动;助推邻家爸妈和留守儿童结爱心对子,提供家庭教育和生计培训;促进村校沟通,对接社会爱心资源。

项目成立以乡村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群众工作室、综治办及相关公益组织资源和功能为一体的活动站。在互助会骨干的带动下与社工组织的辅导下,针对爱心妈妈与孩子提供经典诵读、节气养生、乡村剧场、传统生日礼等教育活动,填补留守儿童课外教育盲区,同时提高村级活动站功能。

娃娃团是乡村孩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性小社会,由政府部门提供行政支持,社工通过兴趣小组、同伴教育形式,开展做功课、读经典、习礼仪、玩游戏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在弥补亲情缺失的过程中学会自立、互助,促进校外交流。

乡村自治,从社区关系重建延向破解“留守”的根本之策

在社工引导下,试点村以自然村为单位推举本村热心人士,组成互助会或义工队,协同村支两委,组织邻家爱心爸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建爱心档案。爱心爸妈通过生活照料、学业辅导、安全监督、情感关怀等服务, 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问题。在此基础上项目还探索出了“村工妈妈” 在地陪护体系,首批10 个试点152 位留守儿童已经与19 位村工妈妈结对,经过培训后开始定期照顾工作。为了整合城市爱心资源,链接企业做公益,项目引进了“嗖嗖”远程管理服务系统,把在地“村工妈妈”的工作情况和需求通过互联网与捐赠人和关注者对接,城乡互动,信息互联,打通慈善资源使用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项目还积极建立产业转型、公益购买和生计培训相结合的生计平台。例如:培育绿色生计拉动产业转型,开发“乡情大礼包”推动公益购买,培育乡村旅游,以农家乐的形式给照顾留守儿童的爱心爸妈优先经营权,让爱心爸妈的公益行为与市场经济效益挂钩,树立乡村公益品牌,逐步实现“妈妈不走、妈妈回家”的根本之策。(作者 廖晓义)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