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会工作伦理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主持人:社会工作伦理属于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本身对社会工作从业者所提出的行为标准和道德理想。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在您看来,社会工作伦理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有什么意义?
姚进忠: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服务关系是一种道德介入的实践,不但需要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技巧,而且要以道德的视角进行审视。可以说,专业伦理贯穿社会工作服务的始终。实务技巧与伦理是社会工作的双翼,要成为一个专业、优秀的社工,必须拥有高专业技巧和高专业伦理敏感性。进一步而言,专业价值与伦理是专业灵魂,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根本,使用相同的服务技巧,但背后秉持的理念不同,最终服务效果会有天壤之别。
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的每个决定都会涉及伦理问题, 社会工作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协助社工澄清了专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并提供了可能的处理方式,协助社工在处理与伦理有关的实践问题上能实现行与思的统一。某种意义上,社会工作伦理是一种对专业社会责任的集体思考, 隐含着社会工作在社会中扮演的特定角色。社会工作伦理虽并不直接提供专业标准,但它的确提供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方向与指引,促进社会工作集体良心的发展,树立专业规范化形象。
马云驰:和任何职业一样,社工也需要伦理和行为规范的指引。社会工作伦理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在于:可以使社工更加明确基本的工作价值和理念;社工在面临具体的伦理困境和问题时可依据社会工作伦理做出选择和决策; 可以使社工的行为更加规范;可以为社工提供精神和伦理的支持。总之,良好的职业和专业伦理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至关重要。
主持人:社会工作伦理贯穿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个过程,在您看来,社会工作伦理在社会工作服务中起到什么作用?在社会服务中应如何遵守社会工作伦理?
姚进忠:从学理上来说,社会工作伦理核心作用有三: 作为规范——表明哪些行为是值得尊重的;作为渴望——提出对专业理想行为的期待;作为命令——设定对不道德行为的制裁。个人认为,总的来看,社会工作伦理可能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行动指南,是专业服务共性的提炼,通过上面三个角度的运作,让社会工作与其他专业有明晰的专业区别。
关于如何更好地遵守社会工作伦理,个人认为可以从澄清、对话、行动三方面努力。作为社工,在实践中面对特定的伦理问题时,首先应该澄清自己的价值、服务对象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专业的价值,这四者对于同一个特定问题有着各自的立场,并清楚其中的共性与冲突;其次应该是加强各种价值的协商与对话,通过对话寻找可能的平衡点,特别是让服务对象对其中的冲突能有所感悟与理解,并让其意识到这些差异对伦理决定可能的影响, 努力做到既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又能符合自己专业伦理的要求;最后是行动,任何经验都是在行动中积累,有了前面两步的奠基,可以尝试依据对话的结果进行服务介入,在实践中认清伦理的真实影响,并与服务对象一同探讨这样的实践影响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进一步调整各自对这个特定伦理问题的理解。
范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一个系统、严密的体系, 包含了意识、心理、行为三层次。意识层面主要是指社会工作理想,心理层面包括社会工作态度,行为层面则指社会工作责任和社会工作纪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本身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在实务中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为社工开展实务服务提供依据和指导上,首先它明确社工的工作内容中哪些是该做的,应遵守怎样的准则,并通过对社工提供服务的规范和指导,将社工的专业服务与一般性的助人行为相区别,确保服务专业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社工行为的约束和影响上。因为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能约束社工的言行,不仅保障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权利,而且维护了社工的专业形象,使社工的服务得到服务对象的满意和社会的认可。
郭慧芳:在服务提供过程中,社工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当所遇到的困境与自己的价值观或与法律法规产生冲突时,社会工作伦理所起到的作用是:社工无需一个人去面对这些困境,而有社工伦理作为背后支撑, 使我们更合理地做出每个决策。
如何遵守这些社会工作伦理?首先,我们要认识社会工作伦理是什么。社工伦理以保护服务对象不受伤害为重,因此,自决、保密等都是基本的社工伦理。其次, 我们要做好提前“体验”,避免出现困境时才临时补救。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收集服务中普遍出现的伦理困境,多与别人/ 团队/ 督导交流,以案例形式,讨论遇到伦理困境时该如何处理,思考应根据什么伦理做出什么决策。
主持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有自己独特的职业伦理,但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晚,职业化不足。请您结合实务,谈谈社会工作伦理在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
郭慧芳:职业化是对工作的一种标准化及规范化的要求。在职业化过程中,社会工作伦理可突显其专业的独特性。相信有不少社会人士对社工工作的印象是:社工只是与服务对象“聊聊天”、为服务对象“跑跑腿”而已。然而,这些“聊聊天”“跑跑腿”的背后却是突显社会工作有别于其他职业的关键。比如,一个一家三口的家庭,成员各有不同程度的残障,家长不让11 岁的女儿读书,但本身又照顾不了女儿的起居。经过多方部门的磋商,该家长仍拒绝给女儿读书。向律师征求意见,回应“没什么可做”;向相关部门人员了解, 回应“已尽力但劝说不了”。当所有人包括社工自己都以为“没什么可做”时,是什么支撑社工坚持下去?是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保障服务对象的生命以及基本生活质量这两个原则。把读书事宜放下,该女儿的生命以及基本生活质量是绝对需要关注的。在接下来的介入工作中,社工鼓励、引导该家长, 做好对女儿的起居照顾。逐渐地,通过社工“聊聊天”“跑跑腿”的工作,该家庭在居家卫生及女儿照顾方面有大大提升。
当面对不同人、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看法时,若能理清及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可避免出现立场摇摆不定、伤害到服务对象的情况。然而,要做好社会工作伦理的内化以及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非社工个人能力所及,绝对需要其所在机构以及行业的投入,自上而下形成“以人为本”氛围,而非过度追求绩效及拓展。
主持人:社会工作发源于西方社会,深受西方基督文化影响。作为儒家文化下的中国, 在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专业伦理在社会工作本土化中承担什么角色?
姚进忠:社会工作本土化应该被理解为在本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激烈、自发交互对话背景下重新形塑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社会环境和社会服务制度等多个主体的动态过程。专业伦理本土化实际上是西方专业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使得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技巧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得不首先面对文化的考验与调适。社会工作本土化建构需要引入中国特色的文化与社会要素,强调社会工作对于中国文化要素的敏感性和适切性。文化伦理的对话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中最重要的激活策略,也是其他本土激活策略的基础。伦理本土化的过程追求对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当前社会工作实践的文化运用能力,以应对当前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单方面文化传输的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