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情感验证”:有效表达同理心

2020-05-22 13:10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跟进个案时,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陷入以下几种表达误区:一是在表达同理心时,社会工作者很容易陷入一种“为你好”的误区,给案主居高临下的感觉,难以倾诉心声;二是当看到案主陷入负面情绪时,社会工作者第一反应不是先去验证他们的感受,尝试理解并承认这种感受确实存在,而是为了让他们“好起来”,直接转移话题或是刻意弱化他们的感受 ;三是社会工作者在尝试“修复”案主的情绪时,习惯于“比惨”,而痛苦本身是无法比较的。

跟进个案时,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陷入以下几种表达误区:一是在表达同理心时,社会工作者很容易陷入一种“为你好”的误区,给案主居高临下的感觉,难以倾诉心声;二是当看到案主陷入负面情绪时,社会工作者第一反应不是先去验证他们的感受,尝试理解并承认这种感受确实存在,而是为了让他们“好起来”,直接转移话题或是刻意弱化他们的感受 ;三是社会工作者在尝试“修复”案主的情绪时,习惯于“比惨”,而痛苦本身是无法比较的。

下面介绍一种有效表达同理心的方式:情感验证。情感验证指的是对一个人的内部体验表示了解和接受,不论是什么样的体验。这种验证并不代表同意、允许或认可,而是一种对其“存在合理性”的承认,以及一种理解的尝试。让自己的内心体验得到别人的承认和验证,是倾诉的需求。倾诉者希望自己的情绪被看到、被感受到、被允许存在。这种验证不仅来自他人,也来自其自身。当获得来自自己和他人的验证时,人们会有一种“我可以这样想 / 这样觉得”和“我的情感是值得存在的”感受。当一个人的内心体验得不到验证时,他们会产生自我怀疑,给自己贴上一系列负面标签,或是干脆全盘否认自己的内心体验。

辩证行为疗法的创始人玛莎·林纳涵(Marsha Linehan)将情感验证分为了6 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参照着这 6 个步骤,社会工作者既可以练习自我验证,也可以学习如何去验证他人的内心体验。

专注于当下

在面对案主的激烈情绪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集中全部注意力,认真倾听案主的诉求,协助其宣泄不良情绪,让其感到被支持 ;收起对问题的评判、建议和想改善对方处境的冲动,只关注案主此时此刻的感受。

准确反馈

在案主倾诉完或是停下来等待反馈时,社会工作者可试着基于他讲述的内容总结他的感受,尽量使用疑问句,而不是笃定地对他的体验下定义。如: “你刚才说了很多关于妈妈去世后生活发生的变化,听完后我觉得你对自己很失望,因为当时没有鼓起勇气和妈妈修复僵化的关系,是这样的吗?”

“读心”

每个人识别和理解自己情感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可能会混淆兴奋和焦虑,有些人可能会分辨不了愤怒和悲伤。还有时候,可能是由于他们总不被允许体验他们正在真实体验的那种情绪,比如曾因此受过批判,于是人们或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如果案主似乎不能辨别或是不愿说明自己此刻的感受,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着根据他的叙述和表现进行一些猜测,同时可以在后面加上一句安抚对方的话。如“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但我感觉你当时可能是在生对方的气,我猜你当时很不好受吧”。需要注意的是,案主可以纠正你的猜测,因为这是他的情感,不论他是出于什么原因纠正的。

表达理解

每个人拥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悲观或乐观、外向或内向等,同时不同的经历也会影响到他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如案主因工作失误被老板批评,表现得非常伤心。社会工作者可能很难理解,但可尝试着站在他的角度,以他的性格和经历出发,去看待此刻的他。思考他是不是有过类似的情景创伤,或者是不是一个极容易受到他人负面评价影响的人。之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不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去表达理解,如“是我的话也会这么伤心”“想到你之前跟我讲的那件事情,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那么伤心”。

正常化情感体验

知晓自己的情感体验是“正常的”,对于正经历激烈情绪的人,尤其是敏感的案主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他们倾向于纠结“是不是只有我会这样”的问题。因此,验证情感时,社会工作者也要传递“你的感受(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正常的、可以被理解的”这一信息。

真挚共情

真挚的共情建立在社会工作者发自内心地、深刻地理解了案主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实际上很多时候社会工作者并没有和案主一样的经历,因而不必追求与案主分享“我也有这种经历”的感受,如果无法共情,停留在上一步,再加上真诚的陪伴,这远好过假装能够体会他的感受。相信案主是自己问题的“专家”,他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