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桎梏:从微观到宏观,我看待社工的视角转变过程

黄巧真 2020-08-04 10:3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与西北地区的社工机构创始人及社工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了我对社工行业发展和社会工作者自我定位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也转变了我看待社工专业与行业的视角。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出校门后,我一直在一线社工的岗位上摸索着怎么样才能把专业的服务做好,因此无论是视角或者是思维,都更加专注于如何做好微观的一线服务。在我的观念里,扎实的专业服务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社工的基础,但是前行的路上也不免感到困惑:身边有不少社工同仁一直致力于做好一线服务却还是很难“被看见”,社工的专业性很难被购买方看见,社工发挥的作用很难被服务接受方看见等等。

2020年7月下旬,我有幸跟随机构团队去往祖国的西北,认识与了解了社会工作在祖国西北的发展现状。西北之行的首站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机构选派了一名同工参与厦临社会工作短期对口支援,看望同事的同时我们与临夏州受援的社工机构进行了互动交流。其后又辗转至宁夏回族自治区,我所在的机构作为民政部发起的“牵手计划”的援助单位之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三家社工机构进行结对帮扶。在与西北地区的社工机构创始人及社工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了我对社工行业发展和社会工作者自我定位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也转变了我看待社工专业与行业的视角。

一、发展之源——“定位”

在西北之行中,无论是拜访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还是与当地社工机构负责人及社工交流的过程中,我都意识到定位所产生的基础却又重要的作用。这里说到的定位一是社工机构创始人对机构自身的定位,再有一个是社工对自己的定位,定位所产生的影响当下或许不会被意识到,但随着时间流逝,行业的不断发展,就能够发现机构的定位以及社工的自我定位均是各自发展的基础。

社工机构创始人对机构自身的定位,影响了机构创始人所拥有的格局,影响了机构创始人对行业动态的把握,同时决定了其以什么样的理念来运营机构,这些都是机构发展之源头。而社工的自我定位则是影响了社工看待行业、机构、项目的视角,影响了社工站在何种角度进行项目运营以及如何开展具体服务。因此,机构以及社工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面貌如果追溯到最初,就会发现定位是起因之一。

图片1

与临夏州社工机构进行互动交流

二、政策与信息有力量

从社工专业的学生转变为一线社会工作者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我主要面对的是残疾人群体,政策落实是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因此那时便意识到社工对国家、地方政府各类政策的了解程度及解读能力,与社工服务质量密切联系着。在西北一周的时间里,我意识到另一个层面的政策一直被自己忽略着——与社会工作行业相关,与社会工作者相关的政策以及行业信息。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事实上社工的第一个服务对象应该是自己。社工如果能充分了解行业相关的政策与信息,知道自己所处行业的大环境,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先服务好自己,达到自我满足,获得自我平衡,拥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状态,才能拥有动力去关心服务对象,去发现服务对象的需求,去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属于他们的平衡。

再者,或许如我一般,许多同工们都为了目前社工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地位比较低而感到苦恼。扎根一线服务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感到自身的努力不被看见与认可,这时候不妨转换一下视角,多看看社工行业是怎么发展至今的,多听听社工行业现在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多想想社工行业该往哪儿去,也就是希望在何处,痛点又在何处。一方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回溯过去,展望未来,相比于过去,社工行业真的一点一点在进步,这树立了消除困扰的信心。另一方面,知己知彼,即使我们只是行业内小小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对行业的充分了解,或许我们会更加清楚如何让更多人知道社工、了解社工,这是寻找消除困扰的方法。

 图片2

机构理事长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与社会工作处处长汇报工作

三、本土化中的再本土化

社会工作是西方舶来品,“本土化”是我们一直在面临的问题。我本科就读于重庆师范大学,大学期间有几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都会安排所有同学分组进入社区、学校、医院开展课程实践,因此我对社工的实践从大学期间便一点一点展开了。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社会工作,分别对厦门和泉州两个城市的社工行业都有所接触,再加上这次跟随机构团队来到甘肃与宁夏。从西南到东南,又走向西北,感受着社会工作在中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趋势与重要性,也就是社会工作的发展受到当地制度、政策、文化、风俗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社会工作由西方被引入中国,在国家的国情、政策、制度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受中国各地区风土人情的影响,相当于本土化中的再本土化。微观的角度来看,“人在情境中”,当我们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结合其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来看待其性格、想法、需求,或许更能对其进行同理。而宏观的角度来说,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如果能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城市环境,当地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推动,才能让行业在国家不同区域良性发展。

图片1 

参观宁夏六盘善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儿童之家”项目服务点

四、有效的服务与专业的服务

西北之行还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社会工作服务站,参与中卫市当地的社工机构、社会组织团建的过程中,我被中卫市社会工作服务站一名刚从社工专业毕业进入社工行业的同工提问“如何把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融入到服务中”,这一个提问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社工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社工行业,往往带了比较深的专业情怀,期望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所执行的项目中能够践行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期望自己能把服务打造得专业一点,再专业一点。个案、小组、社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增能赋权等等一系列社工的专业手法与专业理论,甚至是与服务对象接触、访谈时的对话技巧,社工专业毕业的社工大概多会困惑于怎么将这些理论与实务进行结合。

而当我抬头看看自己身边,那些非社工专业毕业的社工虽然没有专业背景支撑,但是他们开展服务或许反而少了一些束缚,在跟进个案时、设计活动时,却有更灵活的方式、更创新的点子,以及更实际的成效。我想,无论是哪一个类型的社工,宏观地思考这个问题的话,专业而又有效的服务是社工服务的最终目的,如果科班出身的社工试着跳脱出理论,更接地气地考虑成效,而非科班出身的社工试着多补充专业知识,再或者不同类型的社工如果能够默契配合,让有效的服务与专业的服务逐渐融合,将服务效益最大化才是硬道理。

图片4

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社会工作服务站的社工交流社工实务

此次西北之行,无论是在社工行业的层面,或者是机构运营的层面,再或者是社工运营项目开展服务的层面,以听的说的看的等形式,我都感受到自身眼界得到开拓,思考问题不再局限于微观的视角,并且宏观视角上所了解到的资讯、理念,对落实微观层面的工作,对开展一线服务,是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即宏观着眼,微观着手,这大概是未来的日子我所需要修炼之处。

(泉州市海西社工事业发展中心 项目负责人)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