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工机构的角度浅析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的“堵点”

邱水兴 2021-02-18 09:5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工机构是社工参与社会治理的起点,社工机构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在思想、人员、资金上一番功夫,这样才能为社工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凝心聚力提升服务成效,共同畅想社会工作的美好未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这是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社会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表明国家对社会工作在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寄予更高的期望与重视。作为一名社工主管,我深受鼓舞,但在实际参与社会工作中仍觉有一些“堵点”需畅通,希望与诸位社工同仁探讨。

堵点一:社工机构的排他心理。   应对措施:推进区域社会工作良性循环。

社工机构应坚持区域社会工作一盘棋思想,而非“分蛋糕”式的一味利益化排它。在社会工作发展大局中,社工机构应明确机构自我发展定位,坚持服务群体精准化、服务计划精细化、服务过程精心化,才能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具有话语权与信服力。除了做好自身定位、突出机构自身优势外,也需加强机构间的合作意识,在项目运作、人才培养、社工督导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促进资源互通共享,专业共同提升,推动形成本土化、特色化、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工作模式促进区域社会工作发展,拉动区域社会工作的良性循环。

堵点二:公司化运作的时间管理。 应对措施:提倡社工的弹性时间管理。

社工机构不同于公司的是,公司以经济效益为主,对员工的时间管理多采取指纹打卡、眼膜打卡等较为严苛的方式,这大大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而社工机构则突出社会效益,因此,对社工的时间管理应当更具人性化,弹性工作制恰恰是适合社工机构时间管理的一种方式。在进行社工同行业交流时大家经常会调侃:铁打的主管,流水的一线,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线社工人才流失的问题。近几年,各地虽陆续出台社工激励文件,对通过初级、中级社工考试人员给予一定补贴,但对于一线的社工从业者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弹性的时间管理制,使得社工在完成机构任务的前提下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既满足了社工的被尊重感,提升社工服务的责任感与满意度,又使其有余力投入其他工作或学习中,多渠道获取生活收入,增加社工人才的留存率。

堵点三:资金来源的政府依赖性强。     应对措施:多方面拓展资金输入。

目前大部分社工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托政府购买,而政府对于资金的运用和审查是较为严格的,所有资金须用于购买的项目服务中,未有留存形成资金积累应对机构的项目空白期,一旦政府购买项目停止或预算削减,便难以支撑机构的正常运转。社工在社会服务中承担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便是资源链接者,同样在机构资金来源上也应“广结善缘”,通过寻求慈善组织捐赠、开展有偿服务、寻求企业购买等多方面拓展资金来源,同时寻求设备、物资、场地等支持,减少机构的运营成本。

社工机构是社工参与社会治理的起点,社工机构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在思想、人员、资金上一番功夫,这样才能为社工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凝心聚力提升服务成效,共同畅想社会工作的美好未来。

(投稿单位:莆田市阳光家庭服务中心  邱水兴)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