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制度创新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

王思斌 2016-09-27 09:35   社会工作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与国家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密切关联的,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构成了国家改革发展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KI_2S36K5~]HHKG}2{40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至今已有十年。十年来,在党政部门积极出台政策、大力促进,社会工作界坚韧努力、锐意进取下,我国的社会工作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社会工作在改善民生,促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走向全面小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在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推进中实现的,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在发展方式上,教育先行与政府支持。我国的社会工作是教育先行,这是一个事实。无论是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建还是从社会工作教育的较快发展来看都是如此。但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有政府的有力支持。多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特别是党中央发布文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党和政府以改革之心、集各方之力、乘改革大势,开放性地面对问题、推动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政府建构和专业主导。党政部门以其对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把握,指导和引导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建构力,有时是强势建构。同时,高校社会工作群体无论是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考试,还是在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界一直对社会工作给予专业的理解,并与政府主管部门形成了共识与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在发展特征上,转型发展与创新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是在改革开放、应对发展中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社会转型中发展,在不断创新中获得发展。转型发展遇到了与原有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关系问题,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要发生适应性变化,包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变化,社会工作在其中扮演着助推和启发者的作用。民政、司法、青年、妇女、工会等部门在转型中发展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此过程中,创新一直是引导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原有结构和制度基础上创新,在社会工作获得发展时不断跟踪国际先进经验。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总以敏感性、创新服务的姿态面对现实问题,“超前半步”——使社会工作既能引领实践又获得政府与社会的理解。

在发展机制上,嵌入型发展与互构性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一开始就遇到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关系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专业社会工作一直以嵌入型发展为主要特征,争取让渡空间、寻找拓展空间是社会工作界开展服务、获得认可、在原社会结构(体制和制度结构)中得到发展的基本策略。在此过程中,从事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群团组织逐渐理解专业社会工作,接纳专业社会工作,吸收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专业社会工作也吸收我国本土社会工作的经验,这就构成了两者之间的互构性发展。社会工作不断走向专业化、本土化。

纵观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可以发现,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与国家总体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密切关联的,社会工作的发展也构成了国家改革发展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做了大量工作,也推动了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还要“补短板”,进一步使社会工作的相关政策得到落实,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制度、激励制度的落实。党政部门要进一步真正落实已经形成的共识,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度,共同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社会工作界更要做坚韧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