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社工技能化——对社工行业的一丝担心!

王志强 2015-08-06 09:5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现在对“从事社会工作”界定不清,社工整体素质的下降会不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就不可避免。这样发展下去,社工可能不断退化为一项技能,而不是一个专业,不是一个职业。试想一下,丧失了专业理论和价值的社工,那还是社工吗?是时候该对“从事社会工作”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了。

曾参加一个项目评审大赛,看到一个公益项目,针对工厂普工进行培训,计划开设英语、会计、平面设计基础、网络营销、社会工作这五门课程。看来,社工似乎变成了一个职业技能。不过,一个普工经过几个月培训,考取助理社工师证,就真的可以做社工了吗?

先来看看大学本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要学的课程吧。《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研研究》、《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问题》、《妇女社会工作》等十几门课程。为成为社工,一个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需要进行四年的专业学习,还需要考取助理社工师证。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一个具有价值和伦理的专业,不是几个月的培训和学习就可以掌握的,其价值观的内化需要一点点的渗透,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再来看看当前助理社工师的报名条件吧。报名条件分为5类:取得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 2 年;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取得其他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4年;取得其他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从这个报名条件,做一个简单的推论:助理社工师=社工专业学习+社工实践。如果社工专业学习缺乏或者缺失,就需要更多的社工实践。

显然社会工作,不是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以从事的,有学历要求,至少高中或者中专,非社工专业毕业,还需要社会工作工作经验。如果专业学习缺失,社工实践又缺乏的话,这样的助理社工师质量是值得怀疑的。

社会工作技能化的倾向,细想起来,问题可能出在社工助理师报名条件中“从事社会工作满X年”的定义上。实际操作中,“从事社会工作满X年”该如何界定?什么是社会工作?是严格按照社会工作的定义来讲,用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开展服务呢,还是指在社会上工作?在民政、妇联、残联、工会、团委工作,这是不是从事社会工作?如果是的话,在社区、居委会工作算吗?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这个算吗?在其他非盈利组织中工作,算从事社会工作吗?做了三年义工,这算是从事三年社会工作了吗?

报名条件中的“从事社会工作”中的社会工作如何界定?这个问题能否界定清楚,直接关系到这个行业的准入,关系到这个行业的发展。

现在对“从事社会工作”界定不清,容易导致社工技能化。这样发展下去,社工行业会有未来吗?设想一下,突然有一天,出现一个培训机构,培训两个月,学员考过社工证,就成为社工。按照这样的方式发展下去,一年会培养多少社工?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是不是也有可能?

现在对“从事社会工作”界定不清,社工整体素质的下降会不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就不可避免。这样发展下去,社工可能不断退化为一项技能,而不是一个专业,不是一个职业。试想一下,丧失了专业理论和价值的社工,那还是社工吗?是时候该对“从事社会工作”这个概念进行界定了。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