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现美好生活作为发展社会工作的新航标新动能

李仁利 2018-03-30 09:34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应如何适应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社会工作应如何发展?笔者简单谈些看法。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如何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应如何适应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社会工作应如何发展?笔者简单谈些看法。

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谋局定向

历史新定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和宣言。面对新时代的要求,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应主动围绕核心,聚焦对表,谋划设计,加快推进专业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历史新任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政治论断和定位, 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绘制宏伟蓝图的历史时刻,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再次迎来了一个春天,这些正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新目标,也是党和人民赋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新任务,更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释放活力、施展才华的广阔绚丽的舞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须要有新的担当、新的作为、新的贡献。

历史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更加多元,追求更加有品质的生活,在满足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上, 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专业化、全人化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盼。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专业的社会服务,更加具有温度的社会服务,这些既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初心,也是党和人民在新时代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更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 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创新发展

树牢人民至上思想

正确认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服务的标准和要求更高了,更需要具备过硬的本领素质和能力,提供更高的品质服务内容和产品,更加贴近人民的实际需求和实际利益。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恰恰正是始终坚守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和理念,倡导尊重平等接纳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友善,构建协商共治共享机制,同时提供缓解社会矛盾及压力,提供舒心愉悦的专业心理服务,推动正常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体系建设。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秉持专业技巧,用科学的方法参与社区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发展与社会资源及匹配得不平衡不充分的解决,围绕人民美好生活有效调整分配资源,发挥资源效能的最大化,多方联动、提质增效,主动消除各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均衡和差距。因此在继续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满足人民新需要, 逐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弄清人民期盼内容

进入新时代,人民在物质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追求更高级的生活需要,提出了社会性、心理性需要,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的成长规律。人民期盼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卫生服务以及食品安全、社会保障, 优美的居住环境条件、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基础和动力。要同时满足和实现人民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提供全人的专业服务,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正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

满足人民需求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类不断在追求更高级的生存物质、环境条件。进入新时代和社会发展交会期,我国社会发展已经完成了主要矛盾的转化,实现了人类生存必需的物质条件阶段,进入了高级需求阶段,需要提供更多的人身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就业以及社会环境等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理想信念和平等尊重、伦理道德、艺术审美以及精神操守等的要求。为此,要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精准施策,有效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服务, 及时满足人民群众个性需求。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科学的专业服务方法,通过对社会需求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判断,倡导建立社会福利政策、制度以及保障体系, 促进人的自助能力和社会环境改善,在人的差异化、个别化和发展性系统服务方面予以保障。社会工作也重视发展性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的适应性、协调性的提升,增强认识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帮助人和社会系统的发展与成长。同时, 通过已有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的科学利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丰富人民生活服务内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发展性服务更加适合人民群众发展的要求,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 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坚定为民理念

进入新时代, 民政部部长黄树贤提出“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的新理念,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具体指引和新的要求,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 践行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精神。在历史发展的交会期,社会预期和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个性、专业、多元化的服务要求与社会发展难以满足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带着爱民为民的理念,主动作为,及时回应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预期。

树立为民情怀

老年人、困境儿童、农村留守人员、低收入家庭和受灾群众等人群是社会必须给予关注和强力保障的,也是社会工作应该重点服务的对象。带着感情为不同老年人群提供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社区参与、临终关怀等赋予平等、尊重、增能理念的专业服务, 这是社会工作价值观本质要求。积极协助开展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人员家庭探访、精神关爱、家庭教育辅导、权益维护等专业服务,促进建立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人员社会关爱保护体系。积极参与实施对低收入家庭的心理社会支持服务,促进基本救助服务与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相补充、“救生”与“救心”“救志”相结合,既要保障生存的物质性需要,又要鼓励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还要培养形成摆脱困境的能力素质。积极发展救灾领域社会工作,在帮助受灾群众修复灾害创伤、重建社会关系、恢复发展生计、提升自救与互助能力中的专业作用,促进灾害救助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挥社会工作在信访维稳、家事审判、禁毒和重症精神卫生健康照护等领域专业作用,拓展社会工作专业释放和专业发展平台和空间,在培育社会自尊自信、包容接纳、理性平和、淡定坚韧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心理承载能力中发挥专业作用。

提升为民本领。

进入新时代, 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模式,只有具备新时代的新本领,才能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充分认清社会服务的新变化新内容,需要不断调动激励广大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将政府提供的公共政策服务满足不了、但社会仍然需要的, 社会和人必需的发展型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转移给社会组织完成,构建政府政策服务和专业帮扶相互补充的保障运行机制, 形成边界清晰、职责明确的政社联动关系。要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专业作用,运用专业社会工作者植根基层、接地气、贴近居民,具有专业性、灵活性强, 能及时回应居民服务需要等优势,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期盼要求。采取多种激励形式,实施本土社会工作者培养计划,鼓励基层民政一线人员,主动学习社会工作知识,报考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考试,用专业力量推进民政基层改革创新,实施精准帮扶。通过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为社区老年人、青少年儿童、残疾人、重症精神病患者等群体和失独、低保等特殊家庭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提供公共政策“延展性”和个人家庭“发展型” 的服务。社会工作不仅有助于延伸民政臂力,还有助于实现专业治理、系统治理,促进社会矛盾缓解,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