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改革开放40年 社会工作的脚步与责任承担

王思斌 2018-12-25 09:19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1978年12月,我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不断成长的要素,在改革开放中成长,为改革开放助力,并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和谋求更大发展。

1978年12月,我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同时,我国的改革也是解决沉积已久的问题、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不断成长的要素,在改革开放中成长,为改革开放助力,并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和谋求更大发展。4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社会工作在其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里有改革开放、国家发展、人民期盼的召唤,也有社会工作者群体发挥能动作用的不懈进取。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挥自己的巨大潜能、展示自己务实品格和创新智慧的过程。

伴随改革开放,社会工作重建和在服务民生中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伴随改革开放重建 

改革开放刚刚启动,邓小平在其1979年3月19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讲话中指出社会学等学科“要赶快补课”,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重建。面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和复杂严重的民生问题,政府各部门都在寻找弥补“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改革创新、实现快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事物,逐渐被政府、学界和社会所认识,在1952年被迫停顿30年之后,借改革开放之东风,走上重建和发展之路。1979年,在重建社会学的过程中,雷洁琼教授等就开始讲授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在随后进行的社会学师资力量培训中,社会工作更成为社会学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雷洁琼教授在为民政部进行的干部培训中指出“民政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民政院校开始了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探索。1987年,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在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民政部也于同年召开“马甸会议”,大力推进民政领域的社会工作教育。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北京大学等三所高等院校获得国家教委批准开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正式得以重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也开始探索发展。这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没有改革就不可能有社会工作的重建;没有开放,没有对外借鉴,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就会迟晚。专业社会工作的重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接下来社会工作的发展也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走上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社会工作重建之后,社会工作群体不负众望,在改革开放中脚踏实地、积极努力、发展壮大、承担责任、不断前行。社会工作重建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首先是从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始的,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社会工作发展的“教育先行”。不管是主管教育的国家教育委员会还是主要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的民政部,都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我国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也受到境外流行的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在最初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实践中,社会工作学术界和实务界进行合作、交流和互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参考国际上已成为经验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我们选择了遵循社会工作的国际准则、立足中国现实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之路。这是突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但必须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依归的发展道路,体现了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的要求。

选择这一发展道路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工作的实践品格——社会工作致力于创新性地解决我国面临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代初我国决定实施以市场化为基本导向的改革之后,遇到了大量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服务、中青年就业、城市老年群体养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待遇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与城市社区居委会合作,开展各种服务。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群体积极主动回应社会需要,并创新性地解决基本民生问题,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一定支撑。社会工作群体不但是务实的,也在积极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社会工作专业重建之后到1990年代,民政部门与社会工作教育群体一道,与境外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群体进行了频繁和深入的交流,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和方法。政社合作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得以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

面对改革开放中的问题,社会工作主动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极大地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国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市场化改革的加深和城市化的加快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比如进城务工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问题,下岗失业人员的保障问题,城市发展中的社区疏离问题,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障问题以及由于农村劳动力流动而造成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问题。这些基本的民生问题不但影响了底层群体、贫弱群体的基本生活,也对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群体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开展面对这些困难群体的救助和疏离社区的发展工作,并通过不同层级的政策建议,帮助和促进政府改善和制定相关政策,运用专业方法协助政府实施好社会政策,促进了贫弱群体生活状况的改善,也在社区建设、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在解决民生、促进社区建设、社会建设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使党和政府下决心发展社会工作事业。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提出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就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合法性保障。正是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出现了由执政党和政府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中国现象”,中国社会工作从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这里形成了政府政策与社会工作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社会问题的大量出现和社会工作在深入、细致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区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使党和政府决心发展社会工作事业,没有社会工作的积极表现和建设性作用,就不可能有党和政府的这一重大决定。另一方面,这一《决定》也为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决定》发布之前,乘社会工作快速发展之势,民政部与人事部就决定开展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培养和造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这背后,是民政部等部门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责任意识和社会工作教育群体的创造性实践的重要支撑作用。在这之后,社会工作教育群体在政府的统筹下,在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政府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社会工作群体服务困难群体追求社会和谐的信念和努力,共同促成了政社合作,实现了重要的社会创新。不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势时”,在党的领导下,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工作群体协同政府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开放的发展大势和增强人民福祉的信念,促进了民生事业、社会建设领域的创新,我国的社会服务事业展现出新的面貌。

不管是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城市的社会融合,还是开展面对老年人、残疾人的社会服务以及社会工作群体参与2018年5·12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救助和重建,社会工作群体都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进一步得到党和政府与社会的认可。社会工作与国家和人民共命运,社会工作群体以自己富有责任感的实践阐明了这一点。

社会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指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决定》还指出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并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既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社会工作事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解决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生活问题,一直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责任。社会工作群体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政策的支持下,有更多的机会、以更坚韧的努力,进入社区和家庭,解决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愁。在这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政府发包的民生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也成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社会工作在参与社会治理中也发挥了积极的创造性作用。进入21世纪,社会工作在一些城市就介入社区矫正方面的工作,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发布后,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工作群体广泛地介入社会治理,不管是社会救助、精神卫生、残障康复,还是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纠纷调解,社会工作都运用自己的专业方法,通过服务等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治理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社会工作群体以增强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与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以自己的专业方法,实践着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改革发展、为民服务、促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社会工作群体在政府号召的“三社联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创造了“服务型治理”的新模式。

走向新时代的社会工作的责任与承担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们取得了巨大的、举世瞩目的成绩,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既给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也成为社会工作继续发展的新机会。近些年来,社会工作群体在弱有所扶上做出了巨大努力。社会工作院校、社会工作机构参与脱贫攻坚深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增强困难群体、脆弱群体的获得感方面,社会工作发挥了独特作用。进入新时代,面对政府和人民的新期待,作为以帮助困难群体、脆弱群体解决基本生活困难,并使更广大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己任的社会工作,也会继续坚定地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任务放在自己的肩上。社会工作作为现代社会的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也一定会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各方的共同奋斗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社会工作在致力于补民生建设与社会建设之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将做出新的更大成绩,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社会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重建起步,在市场化改革和服务民生中扎根成长、不断发展,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施展才能、贡献智慧,在走向新时代的征程中将承担责任、坚韧前行。我国的社会工作与改革开放同步,社会工作事业在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社会和谐中发展繁荣,它必将伴随我国新时代的征程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