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社会工作者当如何行动、为什么及行动原则

任敏 2020-02-28 22:16   中华社工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中国社工可以做什么?第二,为什么需要这么做?第三,社工参与疫情救助的几项原则。

原题:社会工作者当如何行动、为什么及行动原则:新冠肺炎爆发初期社工参与抗疫工作的实务总结及思考    

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和保障支持。那么社会工作究竟在疫情期间可以做什么,正在做什么,是如何参与抗疫工作的呢?笔者基于过去一个多月在武汉参与抗疫救助工作的实务经验和对全国社工界同仁工作的观察,试图总结回答相关问题。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中国社工可以做什么?第二,为什么需要这么做?第三,社工参与疫情救助的几项原则。

一、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社工可以做什么

基于对当前抗疫工作基本形势的判断,即当前处于疫情爆发期、物资短缺期和政府全面管控期,笔者认为在此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工作者当承担以下重要角色,资源链接、政策倡导、“一线”服务,在包括社会、社区和具体各类人群、个案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也包括对社工群体自身的知识技术培训和督导支持等。

1. 社会范围内多元主体间的资源对接。如海内外、国内外,以及行业部门之间的供(捐)需之间的物资的跨界对接,其中要强调的是各类需求和捐赠信息的居间核实,目前处在疫情爆发期,主要是跨部门对接医疗物资,包括对医院的和对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提供资源链接。在这一部分,笔者专述对医院需求的各类对接实践。

A. 海外华人基金会/爱心团体-医院之间的捐需对接,比如笔者(“行走的社工”团队组织者)所做的南京大学海外校友会物资捐赠与武汉市定点医院之间的对接。

B. 国内民间捐赠-医院需求对接,如“行走的社工”团队对接南京某社会组织与武汉中南医院女性医护人员,前者向后者捐献了安心裤。

C. 自发组织捐款购买物资捐赠,如华中科技大学“行走的社工”团队里,有同学自发组织在同学和亲友中捐款并自发联系购买口罩、手套等物资捐献武汉市定点医院。笔者组织学生家长从韩国、日本购买医用口罩等物资,捐献给武汉第七医院和东西湖“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D. 市场与医院的对接。如,当医护人员反映住院患者情绪需要安抚,但是他们又相对处于封闭状态不易介入时,笔者(“行走的社工”团队负责人)出具书单,联合学生对接京东向武汉某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的患者捐献书籍,以帮助医护人员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等。又如,方舱医院和酒店隔离点建立之初,笔者协助对接政府管理方-市场, 笔者对接位于东西湖区武汉最大的方舱医院“武汉客厅”与美团网,协助后勤。

E.社会组织与医院对接。如笔者对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和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社工共振”团队,让社会工作者进驻方舱开展“线上”服务等。

2.对接政府,积极进行政策倡导

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和实务专家当组织智力团队,紧急调研、研讨报告向湖北省/武汉市防空指挥部递送政策建议、法令实施反馈等。

A. 对接政府相关部门,召集科研院所、高校成员成立决策支持小组,提供决策建议并及时给与政策反馈。通过该方式,笔者所在北京-武汉联合抗疫支持行动小组分别与1月25日和2月2日递送了《抗疫工作16条建议》、《关于武汉市“集中救治”措施的实施建议》。

B. 联合政策相关的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员撰写、递送相关政策建议。如笔者于2月4日向政府递送由酒店专业人员、医生以及中间三局工程师编制的“酒店隔离区改造提案”。笔者联合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团队撰写并于2月6日通过华中科技大学校办递交《关于紧急研发部署“应急物资实施信息管理系统”鼎力以助抗疫之战的建议》。笔者联合中国社科院于于2月23日向国家疫情防控指挥小组提交《紧急研发“疫情后勤保障实时管理系统”,大力提升疫情放空效率的建议》。笔者联合同事经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于2月12日提交防控指挥部《关于新冠肺炎患者家庭暂失监护的未成年子女照护问题的建议》等。 

3.面向公众的信息传递与情绪弥合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关注疾病的“社会面”,在常时多立足于社区,包括在个人、群体和社区等多层面的实践,注重预防,而值此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期,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面向公众而行动。因为疫情由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传染性极强,尚未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一方面可能是某些区域或人群的应对不足,另一方面可能在一些人群中引发社会恐慌,反应过激,过犹不及,所以要求社工在全社会范围内参与抗疫行动。当前重要的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是信息的直接泛众传递和知识、二次创作传递。前者包括筛选新冠病毒的科学防护知识、自检知识,政府各部门的政策传递,如每天的核酸检测地点信息发布及各医院新增床位、求助通道等信息发布,以及进行谣言澄清等,这几乎是每个社会工作者都是在随手而为的。知识的二次创作传递如“社工有画说”等。

二是社会范围内的情绪安抚与弥合分裂。疫情爆发之初,恐慌、焦躁等不良情绪在社会范围内蔓延,引发人群的对立、争执,于共同抗疫不利。如“行走的社工”团队“有意识地”在线上参与各个校友会和社会群体里的协调工作,促进观点不一致人群之间的对话、沟通,倡导理性、共情、反思,团结共同抗疫。

4. 参与社会范围内的反歧视倡导以及社会激励

在社会反歧视倡导活动中,比如“行走的社工”公众号发布《不要歧视和排斥,理性/共情/反思,共同抗疫——武汉人说》,倡导反地域歧视,抗疫不等于“恐鄂”;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对埃博拉病毒相关研究的编译公号文《可以隔离,但不能歧视》。

在社会激励方面,如华东理工大学“感受”系列,试图从普通人的视角讲述疫情期的平凡生活故事,倡导“每一个人都是向往自由的,而恐慌和歧视是自由的反题”。

5. 参与社区工作

因为新冠肺炎的烈性传染性特征,在此次疫情中,社工参与社区工作主要是以线上方式参与。

(1)在社会范围内的供需对接,主要是社区的需求发布和社会中各类组织的供应对接,比如笔者对接了浙江慈善总会的一批口罩、手套等物资与武汉江汉区人民政府街道等。又比如,社工参与组织一些线上供需对接资源群,如”武汉疫情-社工高校社区对接”群和“祝博士团队对接防疫物资群”,都是物资需求和捐赠信息对接群(微平台)。

(2)社区线上服务。社工进入社区网格群,发挥的作用一般包括心理抚慰、信息推介,且联合医务志愿者在线问诊以及社区需求与网格员和居委会对接等,这方面如“社工共振”团队组建了“社工+医务+心理+群助手”的团队参与社区群的工作。如参与信息对接,如求助渠道/途径-所需民众的对接,如生活物资供应和居家人群的需求对接等。

6.服务弱势人群

这包括因疫入弱的人群,也包括常时弱势人群。前者主要指对特定四类人群的服务和支持,即对确诊、疑似、发热、密切接触者的在线服务。即对医院隔离病区的住院病人,方仓医院确诊轻症病人,酒店隔离和居家隔离人群的服务。对后三类人群来说通常是组建团队线上服务,进行心理慰藉,对第一类人群的服务相对有特殊性,具有强封闭性,通常可以通过护士和护士长递送电子励志类书籍或者冥想音乐等。

而常时弱势人群虽然没有直接受感染,但也间接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如因为家人感染、隔离或者死亡而“无力自保”的高龄失能老人、无人照顾的儿童、身心残障人士等等,以及那些需要接受常规定期治疗/服药的慢性病人群,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特别支持,应提供良好的直接服务或积极链接资源提供医疗及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但因为此次疫情特殊,线下的保障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在社区岗上的社工能参与,但基本是依托社区工作者进行。比如,“行走的社工”团队加入武昌区心云机构服务南湖街道的居家老人群体,为他们对接社会慈善资源、志愿者资源,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等。

以上两类都是因疫入弱的人群,但是还有那些常时弱势人群,值此疫情时期容易被忽视,比如社区社工平时服务的精神障碍者、老人、儿童等,他们的防疫需求以及疫情期间的生活需求及发展需求等当得到关注。

值次疫情期间,还有一类弱势人群特别值得关注,那就是感染者家庭里尚健康而暂时失去监护的未成年子女。这是个需要系统动员来参与救助的问题,在此期间,笔者通过调研,形成了《新冠肺炎感染者家庭暂失监护的未成年子女照护问题的建议》提交疫情防控指挥部。

7.服务一线人群

支持对抗疫情的一线群体十分重要。这些一线人群包括医护人员、基层社区工作者、一线志愿者、物流、快递、清洁工等承担职责在公共空间冒风险行动的人群,也包括基层政府公务员等。首当其冲的是医护人员,此一疫情正当爆发期,医护人员任务极重,固然压力极大,但他们处于长时被迫应战状态,此时对特定物资的需求压过了心理需求,此时的心理需求处于压抑期,而到疫情消退期。

(1)对医护人群的分类服务和延伸服务。医护人群分三类,各类人群的需求不同。a一线在岗医护人员,是指直接接触肺炎感染人群的医护人员。这类人群个体的需求被医院的物资短缺和救助任务的集体需求压制了个体心理需求。所以,帮助他们要首先帮助医院发布物资募捐信息、给医院募集物资,其次是帮助他们安抚患者,最后才是对他们自身及其家人做心理支持。b 二线医护人员,包括非直接接触以及候岗待直接接触感染病人的医护人员,他们及家人的心理支持需求比较突出。c 感染治疗中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中常见一人感染,一家成年人感染的问题,所以他们的需求中首先是家里成年人的入院治疗问题以及可能的未成年人的照护问题,其次才是个人的心理支持需求问题。

(2)基层社区工作者。他们的强烈需求是有人提供人力完成任务和协助协调他们与社区各类人群的关系。A. 协助工作方面,包括入户排查以及社区照顾等补充志愿者人力,此时社会工作者当以志愿者的身份以线下方式协助。B. 线上进入网格群,帮助他们对接居民需求、解释政策、居间协调等,维持社区人群的情绪稳定,提高其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配合度等。

(3)其他一线人群,如快递员、清洁员、基层政府公务员等,社工在疫情爆发初期是比较难组织化的方式进入群体开展服务的,所以我们提倡社会工作者做“行走的社工”,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正向反馈、激励并协助行动,对他们开展支持。

8.参与专业规范制定及知识传播

例如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牵头在相关公众号上及时翻译并向社工界推送的世界卫生组织于2016年发布的《传染病爆发时期的伦理问题应对指南》,为中国社工界的行动提供了伦理依据。民政部相关部门指导,中国社工联合会制定的《社区“三社联动”线上抗疫模式工作导引(第一版)》,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当地组建社区“三社联动”线上抗疫模式,对社区进行需求评估、信息筛选、服务提供、资源链接、捐需对接、信息收集、谣言澄清和志愿者管理等。又如,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的“抗疫-社工在行动”系列,以及如专业公号“社论前沿”推出《疫情专栏》系列。以及中国社工教育协会、各个社会组织联合高校社工老师、督导等迅速组队开设系列培训课程,如《医务社工(线上)危机介入实务课程》、《哀伤辅导课程》等;社工教育协会及时整理推送“社会工作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课程”等。

二、社工参与抗疫的角色选择:为什么

以上角色似乎与我们平时的社工服务分类依据人群划分不同,常态时期比如青少年社工、残疾人社工等分类,也参照平时的规范性的专业定义,似乎也没有强调流程、工具包等应用。但笔者认为,常态时期基于稳定环境和重复经验而来的规范性行动框架并不适合非常时期。非常时期的规范行动尚待经过这个过程后基于实务来研究总结。目前,我们要提倡实践的专业观,即社工的专业性在于以有益的方向回应需求,遵循专业伦理,有效、高效地参与抗疫工作。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是嵌入在具体情境中的。以上所介绍的社工介入疫情救助的角色选择是由当前疫情发展和抗疫工作的两个情境性特征而定的。一是时间维度上的疫情发展阶段性,当前疫情处于爆发期,而当后期进入消退期和全面恢复期,社工的角色当有所不同。二是社会空间维度上的政府全面管控特征,这决定了政府垄断了行动合法性赋予权和社会资源动员权。

以上情境性特征对于我们社工参与抗疫工作有两点意义。第一,疫情爆发期,传染风险高,社工的线下活动受到限制,且要强调自我保护原则,所以可以积极开发微信、电话等线上服务模式。而随着爆发期过去,消退期到来,我们的服务内容要转化。二,我们的介入服务,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准入许可,给予我们行动的合法性。A. 鉴于服务对象人群的封闭管理,社工提供服务需要准入。比如隔离点人群,包括酒店隔离人群和方舱医院隔离人群等是被封闭管理的,他们有心理抚慰、生活服务等需求是我们可以去服务对接的,但是必须有准入,而且还需要接受政府的统一调配。B. 线下活动必须通过授权的通道进行,比如即使是做志愿者也是需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或政府授权社会组织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应召获得准入的,否则违反交通管制令。必须说明一点,疫情有其发展阶段,对救援也自有其客观要求,根据国际经验,当在灾难发生,第一阶段进入首先是救援人员和医务人员,而第二阶段是其他专业人员比如社工和心理救援人员进入。在第一阶段里,社工等专业人员的加入是作为救援队伍和医务队伍的志愿协助力量进入的,并不是系统性地展现社工本身专业性服务的时候。所以,在此一阶段,有人会质疑我们岂非跟志愿者一样没有区别,我们服务的专业性何在。笔者的思考是: A.在服务中具有情境意识,在不同情境中,疫情不同的发展阶段找准重点和中心,这就是专业性的体现之一。B.平常时期的专业性观念和专业行动框架并不适合非常时期,非常时期的规范尚需要我们经历实践来摸索总结。在此一阶段,我们的行动当秉持泛专业化原则。C.当秉持实践的专业观,以抗疫为中心,有效、高效地对接需求为专业服务的指向。关于泛专业化原则,笔者后面作详述。

三、社会工作参与新冠肺炎抗疫的几项原则

1.分层行动原则

中国社会工作者是一个统称,其内部存在在经验知识量、资源占据、职位类别等指标上的人群分层,在这个抗疫工作的全局中,我们的具体参与角色当有所分化,但彼此协同、合作。即,社会工作者参与抗疫行动可分层行动,既有做直接服务的社工群体,也有做培训和督导的社工群体,有社会活动能力强的社工就积极进行社会资源挖掘与群体需求对接,还有接近决策者的社工行动者可以进行政策进言和倡导。

2.激发服务对象自组织原则

我们的服务对象,即使是确诊患者一样具有资源和能力,当他们群居起来,群体内部一些资源可以被激活带动群体行动,这比如方仓医院的集体舞和相亲会,当那些简单的聊天截图和方仓广场舞视频传播开来对全国人民的精神都有振奋作用,而我们社工可以主动地评估这些集中人群的内在资源,开设活动小组,比如集体舞、太极拳、故事会、读书会等,即使是方舱内部的问题,也可以集中他们讨论解决方案,使其既是问题提出者,也是部分问题解决者。又如,在线上服务社区的社工可以主动对社区人群做人力资源和性格类型评估,发现社区“能人”,有意引导社区内部的自组织过程,激励居民链接周边市场资源,成立蔬菜生活物资团购团,制定非聚集、非接触性团购菜品物资领取步骤;自发制定、升级小区进出入防控程序,小区消杀方案等,如此协助社区人员更好地开展小区防控工作。

3.服务中的性别敏感原则

大灾当前,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女性与男性存在不同的需求,但抗疫医护工作需要穿隔离服、且隔离服十分短缺等客观情况使得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卫生问题十分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如一些社会团体注意到女性医护人员和医院隔离区女性重症患者的经期卫生问题,组织捐献安心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同学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支持下开展了安心裤的捐赠活动。

4.社工参与抗疫的泛专业原则

我国社工专业重建晚,发展时间短,所以社工群体一直都存在专业认同焦虑,当我们追问社工能够做什么的时候,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我们潜意识也在区分什么是我们不要去做的,执着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非常时期这反而可能束缚我们的行动,尤其是从属于专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非常时期不适用平常时期的规范行动框架,当提倡实践性的专业观,以有效、高效地促进抗疫工作为衡量。当前正值疫情爆发期,一切当以有助于抗疫为中心,社工既是社会工作者也是社会普通一份子,所以这个时候行动不必用拘泥于“专业身份”,即宜采取泛专业化理解。

这里有两重意思。第一,社工参与抗疫防疫中的降维服务,我们固然可以作为专业社工参会抗疫防疫,主要可以经由机构组织起来与民政、社区、方仓医院等对接,联合行动开展线上支持,但是也可以社工亦可以个人身份应征相关部门作为志愿者参与一线工作,如同社会中每个志愿者一样行动。志愿者可能不能为社工,但是社工可以为志愿者。第二,疫情突然,很多社工是散在的行动而非在组织框架下行动,我们的服务支持对象并没有汇聚起来让我们去开小组或进行规范的个案服务,所以我们倡导每个社工在生活中在线上,随时随地随手地对一线快递员、清洁工、超市人员人群做支持,成为行走的社工,这些我们也当认识到非常有价值,而非执着于依寻常时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才是专业的。 

迄今,我国的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建设仍处于空白阶段,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从平常时期、稳定环境和重复经验中得来的专业行动框架推导在非常时期的行动指导是有风险的,非常时期我们当秉持开放的实践性专业观,回答如何开展专业行动的问题,以及行动规范的建立都需要同仁一起投入眼前的实践,经过探索-假设-行动验证-再修正-再验证一个行动研究的历程来获知。

作者信息:任敏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