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疫情防控治理中的物理性隔离与社会性连接

2020-06-15 08:42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疫情比较紧张的阶段,政府部门有利于稳定民心的公开性信息和政策的发布,社区工作者给予的服务,物业管理人员提供生活的便利,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信息和社会支持,都是积极的社会性连接,对解决较长时间物理性隔离中居民的问题发挥了明显作用。

从总体上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国际上,疫情还在不少国家流行,所以,我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还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还要对疫情产生的问题进行治理,以便使被疫情严重影响者和社会尽快步入正常生活。这里涉及疫情防控中的物理性隔离和社会性连接问题。

在疫情发展和肆虐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有效办法是物理性隔离,即对疫区和可能传播地区的居民实行尽可能单独的隔离,以阻断病毒可能传播的渠道。这种隔离是以人为单位的,是人们物理意义上的“尽量不接触”,我们可以称之为物理性隔离。既然病毒是通过人际接触传播的,那么物理性隔离就会发生重要的阻隔作用。我国的实践已说明了严格的物理性隔离的积极效果。

然而由于人是社会生物体,有生理和社会需要,所以在物理性隔离过程中,与他人的社会性联系就是必要的,特别是在物理性隔离进行一段时间后,这种与他人进行心理和社会交往的内在需求就日益强烈起来,我们将之称为社会性连接需求。社会性连接是人们之间带有相互理解、从而获得支持的活动和状况。社会性连接既可能存在于物质性帮助中,也可能存在于人们的信息沟通、精神交往之中。当然,并非所有物质资源的提供、信息的输送都属于积极的社会性连接。在疫情比较紧张的阶段,政府部门有利于稳定民心的公开性信息和政策的发布,社区工作者给予的服务,物业管理人员提供生活的便利,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信息和社会支持,都是积极的社会性连接,对解决较长时间物理性隔离中居民的问题发挥了明显作用。

因疫情而较长时间实施物理性隔离的人们的社会性连接需要的类型和强度是不同的,有些问题需要在社会生活步入正常化后可以“自然”地解决。因为集体地经历过物理性隔离的人们会产生相似的行为,经过有序的疫情缓解,会形成“新常态”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在其中,“自然”地使疫情条件下被压抑的心理得到疏解、社会交往的需要得以满足是可能的。原因在于较大规模的人群在同步经历这一过程,人们之间的同质性很高,只要政策引导适当,由长时间的物理性隔离而产生的问题就会逐步解决。

现在的问题可能集中在疫情所导致的困难群体和家庭。他们包括:由于新冠病毒感染而有病亡者的家庭,因为新冠病毒肆虐而使非此类疾病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而逝去者的家庭,因为疫情的物理性隔离使家庭经济来源断掉且家庭积蓄匮乏者,以及其他处于较严重生活困境者。这些人员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方面的问题不可能靠“解封”就能解决,不可能靠简单的社会性连接就像其他人那样走向正常。所以必须在社会性连接上做更多工作——政府、基层社区组织、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专业工作者和志愿者必须在较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做好社会连接、社会支持工作。

中央政府部门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着手解决困难群体积累起来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也正在更加有效地开展对疫情影响群体的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方面的服务。笔者认为,各部门、各方面的后续工作必须系统地进行,从共同治理的角度推进问题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引进社会工作的个案管理方法十分必要。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者处理比较复杂的个案问题而采用的、根据服务对象的复杂问题、有计划地链接各种资源、统筹解决问题的综合性方法。这里有具体的服务提供、资源的寻找与链接、对服务对象需求和生活状况的动态理解,等等。个案管理的责任就是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与相关各方及服务对象一起,共同有序地解决问题,避免服务的碎片化、不衔接、不协调、不精准、低效能。个案管理方法要成为政府和社会处理积累起来的、复杂的疫情问题的重要方法。政府部门、基层社区组织、社会工作等专业力量都应该运用这种方法,系统地、有序地、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同时要进行持续性的社会连接,不留后遗症,把问题真正处理好,使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人民的生活走向正常。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