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疫情时期完善社区自治的几点思考

唐天正 2022-05-12 09:5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强势来袭,对我国一些城市的基层治理产生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也为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打开了新视界。城市中一直被认为难以逾越的“陌生人社会”因封控而变成了“熟人社会”,居民群众中蕴藏的极大源动力被激发,共同体意识被唤醒,社区中迸发出强大的自治能量。最为显著的是以“大白”为代表的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守牢疫情防控线,成为战胜疫情的坚实力量。

2022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强势来袭,对我国一些城市的基层治理产生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也为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打开了新视界。城市中一直被认为难以逾越的“陌生人社会”因封控而变成了“熟人社会”,居民群众中蕴藏的极大源动力被激发,共同体意识被唤醒,社区中迸发出强大的自治能量。最为显著的是以“大白”为代表的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守牢疫情防控线,成为战胜疫情的坚实力量。

本轮抗疫已经取得初步胜利。后疫情时期,如何把应急封控状态下生成的社区自治参与机制转化、延伸为今后基层治理的现实常态,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要问题。而抗疫激发的各方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必定为党和政府擘画的未来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愿景注入新能量,也将有力促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升

加强社区—网格单元和网格长队伍建设。本轮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封控状态下的社区网格是最基本的管理单元(原来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网格长的素质关系重大:网格长强则该网格内一切趋优;反之亦然。同样道理,哪里重视网格长队伍建设,那里的防疫形势就好;反之同样亦然。所以,建议各级政府把社区—网格建设和“小小巷总理”的培养重视加以深耕。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居民微信群在此次防疫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无疑是常态化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的良好平台。要注意利用好这个平台,了解群众诉求,征询居民意见,发布社区信息,营造和培育社区精神,积累社区资本,意义绝对不可小觑。

完善社区志愿者队伍和建立社区应急预备队。这次抗疫斗争让我们对社区志愿者的概念有了新的认知,他们的身份可以各异,但相同的特质是守家在地不离小区且相对年轻,他们是时势造就的“真英雄”。正是这些志愿者确保了家园抗疫所有任务的顺利进行。胜利以后他们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我们建议政府把这支宝贵的力量存续下来,组成社区应急预备队。有条件的可以这些志愿者为基础成立相应的社区社会组织,并邀请和动员其中的领袖人物担纲领衔,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常态化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完善物业管理和做实业主委员会。本次疫情防控也是对物业服务的一次大考。疫情和封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物业的“良莠”。有的物业能够正常运转,积极为业主提供服务;有的则处于瘫痪状态,对居民的服务不得不由由社区(网格)替代。更为遗憾的是物业管理链条中业委会一环的缺失,暴露出以往在这方面的弊病和痼疾。建议有关部门疫后对这个问题给予重视,必要时给予清理整顿,使物业公司认清自己的性质和任务,激活无效无用的业主委员会。街道、社区也应理顺社区、物业、业委会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对辖区内物业单位和业委会各自给予督导。

完善社区“三长”队伍,充实年轻力量。应当说这次抗疫中“三长”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三长”队伍中楼栋长、单元长大多数是老年易感人员,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户在人不在状态,所以很难担负起封控状态下的高难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调整“三长”队伍,落实落细构成,剔除“挂名”人员,尤其要把年轻的抗疫志愿者充实到队伍中来。

关于建立社会组织联动机制问题。抗疫中各种社区力量被充分调动,参与得非常广泛。“战时”如此,平时亦当如此。如果能趁热打铁,在社区和街道层面分别建立起类似政府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的社会组织联动机制,笔者认为这很必要。完全可以与党建引领下的“五社联动”的基层治理机制相衔接,与正在实施的建立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工作相结合,通过积极探索完善多元参与、自治充分的基层治理格局。

作者:长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 唐天正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