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发展民族社会工作的启示

2014-10-13 14:2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理念为指导,以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服务方法为指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者不同于其他地区,除了要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方法、技巧外,还必须掌握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用民族语言交流、沟通。不但要善于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而且要把在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群体输送福利服务,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

作者:青海省民政厅社会工作人才办副主任  冯波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它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对与我国乃至全世界亿万人民生存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青海又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融合的省份,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特点,这是它特殊的区域位置所决定的。青海文化底蕴深厚,除了丰富浓厚的本土传统文化外,他还融合了众多的外来文化,其中包括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等众多成分,这是它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所以,探索、研究、发展青海民族社会工作对于全国乃至世界社会工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源于20世纪20——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社会工作传入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成立之初就开设了“种族关系”课程。日本侵华至北京沦陷后,燕京大学迁址重庆,当时的社会学系主任李安宅认为社会学要发挥实际作用,就要和当地实际结合,他深入华西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后来撰写了《边疆社会工作》一书,是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教育家晏阳初1922年在全国发起“除文盲,作(培育)新民”的识字运动看,以长沙、烟台、嘉兴三地为试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热潮。1923年秋,在古都北平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简称“平教总会”),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充分体现了对下层民众的尊重与信任,晏阳初所从事的平民教育与社会改造事业,超越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止于政治策略层面的局限,也超越了基督教以怜悯为基础的“救世主”情感,而升华到依靠人民达成民主目标的现代性境界,这是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萌芽。

2001年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等学者在云南壮族村落平寨开展了社会工作,并提出 “城乡合作”的“公平贸易”社会行动可保护当地传统文化,重建村民的文化自觉,推动社区向可持续生活方式转型。提出优势视角下以社区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2006年12月,民政部在深圳召开了全国社会工作推进会以后,江西万载县率先在农村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万载县民政局设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在乡镇街道、各村居委会设立社会工作服务所,开展了困难救助、矛盾调处、环境整治、文化娱乐等服务,在农村社区工作上孕育了社会工作的雏形。同时,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古丈县、凤凰县开展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张和清在映秀羌族村寨开展灾后重建社会工作,提出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中,社会工作者扮演资源链接者和社区民众同行者的角色,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模式发展。在这以少数民族群众为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过程中,民族社会工作开始了新的实践。社会作者运用专业方法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众,民族社会工作在专业层次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青海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于2004年6月,距今已有1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0年发展中,他们始终把工作的中心实践放在农村牧区扶贫济困、生存发展上;放在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传播、行为改变上。他们主要做法是,突出实践性,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解决基本需求,实证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实效性;以群众满意为基准,践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通过10年的辛勤工作,在理论研究、发展模式、人才培养、专业推进、本土化探索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在连接资源、扶贫济困、专业推进公益项目、社工培养人才、专业知识普及、社工机构建设等方面为青海社会工作发展做了大胆的尝试。所以说,青海社会工作协会最早推进了农村牧区社会工作的实践。

一、始终坚持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改变贫困、维护农牧区稳定这条主线。

青海的贫困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一是贫困面广;二是贫困人口多;三是贫困程度深;四是扶贫难度大;五是返贫现象深;六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七是收入差距悬殊。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老龄人口多、人口负担重、残疾比例大、婚嫁费用高,所以贫困问题也是青海的省情,是制约青海发展的一大瓶颈。这10年来,青海社工协会回应政府需要、满足群众需求,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以解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饮水难、看病难和上学难问题做了大量工作,帮助困难人群走出生活困境,有50多万困难群众接受到了社会工作服务。

二、始终坚持培养人才,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这个方向。

青海省社会工作人才非常缺乏,严重制约着青海社会事业的发展。青海社会工作协会,在推进实务的同时,致力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致力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致力于民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的提升。尤其在农村牧区加强村主任和农村妇女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引导村干部和农村妇女掌握社会工作知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方法解决农村问题、解决家庭矛盾,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留守老人。从2008年至今已培养农村社区干部700多名,农村妇女300多名,培养社会工作人才1500多名。培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既有授课式的纯理论知识学习,也有挂职实践式的实务操作学习,又有走向发达地区的考察取经式的交流学习,真正发挥了社会组织活力和优势。

三、始终坚持培育机构,加强载体建设这个社会工作发展的助动力。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青海省社会组织发展比较缓慢,承接社会服务的机构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这几年,青海省社工协会在不断地建设和发展本机构专业力量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只有他们一家机构,不能支撑青海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所以,他们以自己的机构为引领,不断大力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在他们的倡导下,先后成立了海西州、海南州、大通县等8个社会工作专业协会,促进了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的壮大。为了进一步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社会工作协会在西宁建立了10个社区社会工作试点机构,建立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社区“三社”联动机制,强化社区载体建设,搭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为青海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助动力。

四、始终坚持社会工作与宗教事务相融合的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理念。

青海省社工协会,在民族地区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一是注重社会工作与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政策相结合。在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中,切实按照党的民族工作基本原则,在关注少数民族群体性物质和精神需求,加强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理解、沟通外,更加注重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的运用。高度重视民族之间心理、民俗、传统习惯、个人特性和家庭伦理的差异,努力维护弱势民族群体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平等地位,促进他们的能力提升,促使各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到党的民族政策的优势和社会工作方法的优势相结合。二是要注重与宗教事务相结合。宗教文化价值和社会公作价值有同源性,对社会工作进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所以,他们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充分利用宗教文化资源,特别是在社会工作介入宗教活动中,把宗教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和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有效结合,在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中,发挥信教群众信仰优势,使宗教文化和社会工作文化相互融合。

五、社会工作协会在民族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启示。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理念为指导,以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服务方法为指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者不同于其他地区,除了要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方法、技巧外,还必须掌握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用民族语言交流、沟通。不但要善于处理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而且要把在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群体输送福利服务,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

启示一。民族社会工作者不但要认同、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而且要认同民族文化的价值操守。民族社会工作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也熟悉民族文化的传统助人方式方法。只有在文化上、信仰上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才能使民族社会工作者充分发挥他们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同时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启示二。民族社会工作者担当的社会角色更具多重性。民族社会工作是由民族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参与而进行的复杂助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社会工作者要运用专业技巧和传统方法,协助受助者正确对待所面临的困境,通过民族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受助者或服务对象积极预防,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同时,民族社会工作者争取社会资源,倡导社会制度的改善,以确保受助者或服务对象能更好的生活。

启示三。民族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有困难或有需要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服务提供者是民族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角色。民族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积极反映的支持者、鼓励着,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者自立或自我发展。

启示四。在多元文化下,要加强培养本土民族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无视当地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给社会服务带来不同的挑战。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与服务对象进行频繁的互动。这一方面要求社会工作者能够掌握服务对象的语言,能够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求社会工作者熟悉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和特点,能够准确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因此,在培养民族地区“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少数民族及双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服务需求。扩大对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培训范围,加大对少数民族社会工作管理人员、社会工作师的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地区团结稳定,乐于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的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启示五。在青海民族地区发展社会工作,有一个领域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宗教。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在青海,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与本土的社会工作也有重要的关联。早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害期间,就有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团体投入赈灾。有舆论称,政府力量救灾偏重物质,而当地民间团体特别是宗教团体,他们没有语言障碍,没有高原反应,有的是共同的民族感情和宗教背景,两大系统理应相辅相成。

宗教组织及宗教人士体现民族地域特色,宗教文化极能满足少数民族特殊的需求。第一,寺院为受灾灾民提供食物、住宿。玉树结古寺在青海可谓闻名遐迩,结古寺僧人在街头免费施粥,受到街头路人热捧。第二,宗教在危难时刻确实是信众的精神支柱。在甘肃岷县救灾中,当地的回族兄弟组织联合起来穿梭在各个救灾现场。当地的穆斯林爱心协会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积极救灾。第三,民族风俗文化的敏感性使宗教具有特殊的功能。如玉树地震救灾中,当地群众大多信仰藏传佛教,不会悲伤很久,他们会尽快平复下来,为逝去的亲人诵经祈福,望逝者安息。

但必须指出的是, 宗教的社会工作功能是一种潜功能, 和作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工作制度不同, 它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不是以社会公平为基础, 以社会进步为目标, 致力于解决人们成长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去谋取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使命, 而是履行宗教义务时却在“不经意”间扮演了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承担了少数民族社会的社会工作职能, 对少数民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特殊的现象在少数民族的历史上早就存在, 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消失, 它是政府民政工作的重要补充。

未来社会, 类似于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公用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将主要由政府来承担, 但大量的民间事务却可能要交给非政府组织, 社会工作机构和组织将大有作为。民族地区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足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者, 宗教仍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扮演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特别是在精神援助和老人服务、家庭方面仍将大有作为。和西方社会工作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一样,青海社会工作的发展,应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纳入社会工作服务管理范畴,培训应包括寺管会和宗教人士,在尊重宗教的前提下注意发挥其在社会工作方面的特殊作用, 并为其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