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高校大众化教育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高校学习。由于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法,导致一些问题频发。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考虑与研究的重要问题。而具有专注个体成长与社会融合优势的社会工作,其理念与方法可以为当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有益借鉴。
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专业优势
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工作,其介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优势有三个方面:
社会工作以一系列社会科学知识和理论为坚实基础,在人际关系建立、现实问题分析、解决方法多样化方面有着理论优势。介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过程的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工作者有热情、有经验和有悟性,更加需要以科学的人文理论和知识为基础。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不但要从政治性的角度来思考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更需要从学生民族背景文化与个体特殊性需要方面进行综合性考量。
专业的社会工作以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基础,注重对个体特征、内在需求、心理状况及解决问题方式的科学分析和评估,并强调对民族文化的敏感,注重文化、经济、社会环境对个体问题产生的影响作用。通过综合性的专业思考,社会工作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界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及现实成长问题的性质与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科学的介入与引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以平等、尊重、接纳等为专业价值观,这促使工作者在走近、帮助、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方面有着突出的价值观优势。众所周知,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上存在经济困难、语言障碍,他们的民族自尊与自卑感相对较强,对汉族学生与辅导员存在一定排斥感;另外,个别高校管理者和辅导员群体将少数民族学生群体问题过度政治化解读,以自身主导文化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行为取向,不能将他们的问题以正常视角对待。
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需求,社会工作强调应以多元文化的视角理解民族文化多样性,尊重、接纳并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首先在观念上要将之视为一般性的社会群体,与周围青少年群体同样有着被关怀、被理解、被认同的成长需要;其次,由于成长环境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他们还有特定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需要,是需要尊重、接纳的社会个体。另外,不能因个别民族极端分子的恶劣行径影响对少数民族文化整体的正确判断、理解与尊重,给这些学生贴“标签”。
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理念与视角下,学生工作者才能真正接纳这些学生并被这些学生所接纳,才能真正地以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们。尊重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利益,消除民族敏感与文化冲突带来的融合障碍,帮助他们解决自我成长中的现实问题,是社会工作发挥专业力量的实务基础。这也是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者得以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政策,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实现途径。
社会工作以专业方法的整合性应用为基础,注重民族文化敏感性,这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理念和手段优化方面有着方法优势。社会工作在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专业方法,特别是在解决移民、性别歧视、种族融合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方法视角,注重各种专业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整合运用。在介入涉及少数民族问题过程中,社会工作始终保持着对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将个体、背景文化、社会结构这三个系统进行整合性的思考。这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以个体情感或心理层面为切入点,进而过渡到对个体思想、社会意识和文化融合层面的引导。同时,在关联环境问题层面进行相应的民族政策倡导。
以上专业方法有着系统的工作步骤与环节,科学而规范,对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过程与方法的优化有着重要借鉴意义。而且,这对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实现途径
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强调工作者以专业的价值理念指导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保持文化敏感性。这要求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将个人与民族群体的历史理解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相结合,要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要尊重民族群体意识,还要关注民族文化对人认知行为的独特影响。
与此同时,工作者要将政治化议题转化为现实民族融合的议题,从现实层面对当前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问题进行实质性的引导与解决。其具体实现途径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建立平等信任关系,切实解决学生现实问题。信任关系需要彼此以平等心态,尊重、接纳对方,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与思考问题。工作者以现实的情感关怀为切入点,以生活适应问题作为真诚交往的契机,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在高校学习生活期间找到归属感与依靠感。
通过信任关系的建立,工作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帮助他们发现高校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所在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工作者要培养他们对自身、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提升个体能力,让他们成为自身发展的主动者、主导者。
挖掘个体自身优势,树立个体自信与民族自信。能够考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所在地区的群体内也是非常优秀的。他们进入高校之后,原有的优势就不甚明显,加上部分语言与民族文化习俗的差异,自卑、敏感、情绪低落、孤立等问题可能就会出现。作为服务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工作者,一方面要结合个体成长历史,了解他们负面问题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学生阶段性的成长过程中,深入挖掘他们自身的优势。
工作者可以通过学校的团体活动、学生组织为少数民族学生的优势发挥搭建平台,同时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活动,逐步帮助他们树立个体自信。在活动互动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与汉族学生形成相互认可、相互接纳、相互尊重的民族自信。
发挥小团体优势,引导学生个体健康成长。作为暂时的心理归属,加入原有的学生小团体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校园的优先选择。但是小团体的存在也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逐步远离与其他民族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进而限制了他们与外界多元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互动。
工作者要把小团体纳入到学生社团管理中,充分挖掘和借助小团体的存在优势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学校力量的融入,工作者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引导他们成为落实与宣传民族政策、帮助本族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和倡导者,让他们成为校园群体和谐的积极力量。如,通过公益社团小组活动,学校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课外辅导或伴读计划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制订适宜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做好民族文化交流,促进校园民族文化和谐。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因缺乏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而表现得过分敏感,对周围一些人的非恶意行为反应过激。作为真正喜欢本族文化,拥有正确民族自尊、自信的人,应该坦荡、大度地接纳和尊重其他的民族文化,并且乐于与其他文化互动交流。
工作者应时刻保持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敏感,避免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用工作者本族文化为他们带来压力。工作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尊重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如,专门组织校园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本民族文化,促进多民族文化的交流;或可以借助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参观现代科技企业、名胜古迹等,增加文化的多元交流。
开展针对性就业服务,推动民族学生未来发展。工作者要注重少数民族就业政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借助各种机会进行社会层面的政策倡导,通过各种渠道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未来发展争取资源支持。
在政策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工作者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协作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二是强调就业过程中的个别化服务,根据学生特性,帮助他们制定就业规划、做好面试准备,提高他们的就业率。(马宇飞王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