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徐新豪 2015-06-25 09:2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及其实践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本文通过对其内容、方法和效果的回顾,试图从乡村建设的理念、介入策略等方面梳理其对我国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一、导言

什么是农村社会工作?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农村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农村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具有良好的效果。这已为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实践所证明。①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农村社会工作中大有可为,比如可以在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合作社、文娱活动、教育、培训、卫生等方面做大量工作。因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历史较短,社会工作主要实践领域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实际上,我们的先贤们早在20世纪初期就做出了尝试,并且得到了当代学者的积极评价。②今天我们再去回顾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及其实践,通过考察其农村社会工作理念、内容、方法,找出对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

二、定县实验、邹平实验回顾

(一)定县实验及其主要做法。

晏阳初回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工作,最初在城市进行,号召“除文盲、做新民”,他认为中国民族涣散等一系列问题根本是人的问题,“是构成中国的主人害了几千年积累而成的很复杂的病”④他希望通过农村运动来解决之,“中国的农村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⑤1926年,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开始持续10年之久的实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整体思路是逐渐形成的。他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 “愚、穷、弱、私”四个方面⑥。而他的主要做法是“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三步走战略”。通过这些具体的介入策略进行农村的改造。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文艺教育,即通过学习文字、文化、艺术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开发民智,应对的是愚。卫生教育,即实施卫生教育,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应对的是弱。公民教育应对的是私。晏阳初指出这四大教育不能独立开展,必须连续进行、整体推进,要综合运用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来具体落实,同时,实现这些目标,要遵循研究实验、训练人才、表征推广三个步骤。这样以“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为着力点,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而这其中的关键是乡村建设工作人员的“农民化”。⑦可以看出,晏阳初的思维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他及其重视人的关键因素。

晏阳初这种综合介入的策略在当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四大教育”上看,文艺教育编定出版了适合农村、农民需要的各种知识性、普及性读物。识字课本如《平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市民高级文艺课本》等,整理采集大鼓词200多段,编辑两种平民读物《平民读物》(计划出版1000册,1934年已出版600册)、《农民周报》(当时全国唯一面向农民的报纸),并举办展览、培养相关人才,据统计,1932-1934年,平教会总计在24个村庄公演过话剧、成立农民剧团11个,培养农民演员180余人。生计教育通过农民生计训练培养农民,通过组织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联合会等方式,培育出第一代杂交良种猪,改良本地鸡等。卫生教育方面建立了三级保健制度。疾病控制方面,定县天花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34年全国天花流行,有的村子全村死亡,定县仅死亡几个人。妇婴卫生方面,提倡节育,培养训练助产士,改变旧产婆传统习惯。公民教育方面主要通过编辑出版刊物来进行教育。刊印《国族精神论例浅释》、《历史人物图说》、《公民道德根本义》、《公民道德纲目》、《三民主义讲稿》等。

从四大教育的开展方式看。采用学校式教育创办了初、高级平民学校,大力扫盲、普及知识,倡导实施导师传习制度。采用家庭式教育帮助解决学校与家庭的矛盾,使家庭社会化,比如,养成卫生习惯的部分由家庭教育来承担。采用社会教育主要解决农民尤其是平民学校毕业生的继续教育问题,并通过他们把四大教育推广到农民中去。

从定县开展的社会调查来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为制定科学的计划提供支持。定县实验先期进行的社会调查构成了定县实验的前提,并且做出了很大成果。李景汉等编辑整理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2年刊印发行,全书分为历史、地理、人口、教育、农业、工商业等17章,共计898页,表314项。另外,《定县土地分配调查》、《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定县人口调查》等10项分类刊印。

定县实验影响了一批人投身农村工作。受晏阳初等人影响,到定县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从1926年的66人发展到1935年500人。他们的献身精神影响了一代学人,成百上千优秀人才被吸引到定县,这一点对定县实践取得一定实际成效至关重要。与农民打成一片、要化农民须先农民化的思想对平教工作得到农民信任功不可没。定县实践活动引起其他地方乡村建设代表人物和官方的注意,并对官方某些方面的改革起到模范作用,如医药卫生制度就对当时国民政府制定全国卫生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二)邹平实验及其主要做法。

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有的特殊认识,其一,他认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农村为基础、为主体的;其二,中国自秦汉以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中国社会不存在本质上的阶级和阶级对立,中国的国情是“有职业而无阶级、有社会而无国家”。社会崩溃原因是中国极其严重的文化失调,中国问题的实质就是民族文化的复兴问题。乡村建设一是救济农村,更重要的是从旧文化中创造新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经过在广东乡治讲习所、河南村治学院的实践,梁漱溟逐步完善了乡村建设理论,并在山东邹平全面实施。在乡村建设研究院下设立三个机构组成乡村建设运动的主体机构。一是乡村建设研究部,主要负责研究乡建理论、制定有关计划、方案和政策;二是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主要负责训练到乡村服务的乡村建设干部人才;三是乡村建设实验区,将理论付诸实践,划定邹平为试验县。“团体组织、科学技术”是梁漱溟在乡村建设中倡导的。通过组织团体来训练、增强农民的团结力,在生产技术上,推广科学技术。在经济上,积极倡导和支持发展合作社,这一点与晏阳初等其他乡建实验有类似之处。乡学村学是邹平整个行政系统机关教育化的产物,县下设乡学,是“政教合一”的机构。重订礼俗乡约,创造新文化。成立道德协会,每日朝会,村民一起唱歌、呐喊或者听学校老师演讲。

梁漱溟根据乡村建设理论也取得以下主要效果。从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来看。邹平实验县成立后,县政府被改组,原来四个局被改为5个科,全县划分10区,县城1区,县外9区。从具体内容来看。成立一支民团,成为保卫一方的力量,震慑了土匪、有效遏制了乡村赌博等不良习俗。至1934年,邹平成立成百上千个合作社,在改良粮食种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成绩显著。培养了一批乡村建设人才。从其影响来看。其强调以人为本,对当时其他地方乡村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从文化角度探索农村问题的症结有独特之处。

三、对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当我们讨论这一话题时必须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大背景不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情况根本不同。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农村发展内容而言,一些基本的价值、内容是基本不变的,比如教育、公民素质提高、医疗问题、贫困等,因为这些是发展性的问题。有些做法是相似的,比如推行职业培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不成功的,但从其理念、实施内容、具体作法和留下的精神财富、失败的教训看,对我们进行农村社会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理念上:乡村建设运动从其出发点来看,是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的,走的是与农民结合的路子,工作员与农民是平等的关系,目的在促进农民的自觉,其中的代表人物表现得更加明显。晏阳初在《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一文中明确指出:“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这里体现的是农民的主体性。要“化农民”须先“农民化”,体现的不仅是平等意识同时也是介入策略。陶行知在1923年写给亲友的信中提到:“知行近日买了一件棉袄,一双棉套裤,一顶西瓜皮帽,穿在身上,戴在头顶,觉得完全是个中国人了,并且觉得很与一般的人民相近的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而乡村建设运动中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工作员与农民平等的关系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要是定位不清,同样会遭到农民的反感,工作就可能无法开展。这对社会工作者来讲,更要融入农村、接纳农民。这些平等理念、以农民为主体的策略不是正合我们社会工作的尊重、案主自觉等理念相契合吗!不正是当前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相契合吗!

综合介入策略。晏阳初和梁漱溟在各自领到的乡村建设实验中,都是采取综合介入策略的,尤其是晏阳初的定县实验,其“四大教育、三大方式、三步走战略”表现的尤为突出。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农村原来遗留的问题、改革中新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必须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必须兼顾,预防和发展、微观和宏观必须同时看到,如此开展农村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梁漱溟建立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和乡村建设实验区,从社区工作介入层面和方法上看,也是整体通盘考虑的结果。

同时应该开到,晏阳初对农村问题进行归因明显是在问题意识下思考问题的,这同样给我们以重要启迪。社会工作通常从优势视角来考察服务对象和社区组织。社会工作视人为有潜力的人,能够通过发掘自己的资源和努力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视社区为有资源、有优势的社区,能够通过组织社区居民或提供专业人员策划发展模式处理社区的需要。而这些则不仅仅是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更是发展意识的思维方法,即看到问题中的能力或者把问题当做机遇、同时更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社区的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的创建和实施过程中,无时不受到这种思维方法和看待问题的视角问题,这些视角决定着我们采用何种具体方式去面对农村社区和生活在那里的人的需要。

(二)实施内容上:乡村建设运动实施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具体有编印宣传教育资料(刊印课本、图书、报纸)、组织农民团体(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开展社会调查、开展文娱活动(组织戏剧演出、歌唱比赛)、传播科学技术(培育植物动物良种)、帮助农民生产增收、培训相关人才(训练活动、培养乡村建设人才)、提高民众医疗卫生水平等等。

首先,这有助于我们理清农村社会工作的具体可行领域。现在城市社会工作的领域已经比较清晰,如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的实践发展出的司法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农民工社会工作等⑧,而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领域还没有被清晰地界定。城市社会工作中一些可以直接复制到农村社会工作(如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其他的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农村工作实际情况开展。如可以开展农村计划生育社会工作;针对农民公共文化娱乐领域,农村社会工作可以开展整合各种公共文化资源活动,这里姑且命名为农村文化社会工作;针对原 “五保”工作可开展农村扶贫社会工作。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清农村社会工作的实际工作领域。

其次,这有助于提醒我们开展相对广泛、深入的农村社会调查,得到系统资料,为我们国家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在城市社区,根据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如一社区一社工或“一社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如果在农村社区也类似设置一村一社工或者“一自然村一个社工服务中心”,那么社工在该农村社区进行的社会调查、评估建档、入户访谈各领域社会工作,经过整合,就会得到系统的资料,这对统合农村工作有重大意义。

再次,乡村建设运动涉及到的各种具体工作,有助于我们开展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小组工作和社区活动。比如,我们可以从“朝会”那里开拓思维,可以带领农村社区居民开展一些例如“晨练会”、“早操小组”等活动。我们从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庭式教育环环相扣的理念中可以激发我们整合农村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为青少年、成年人服务。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有助于我们思考开展各种类型的小组及社区活动,兴趣类、互助类、治疗类小组等活动应当在农村社会工作中被恰当应用。诸如此类的活动很多很多。

最后,其刊印众多的资料,可以提醒我们在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时,不要忘了理论阵地的建设,同时,可以把编辑出版各种宣传资料当做具体的活动来开展,通过吸引广大农村居民加入到编辑队伍中,一方面组织了居民出了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农村社区领袖人物。社会工作较为发达的地区如香港、台湾等地,每年用于编印各种宣传资料的花费是很大的。

(三)工作方法上:如从重订乡约礼俗可以提醒我们开介入农村社区活动中注意领袖人物的作用及提醒我们培养农村社区领袖,以得到农村社区居民支持,利于开展各项活动。不仅以农民为主体,还需要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工作人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同样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要求我们像当初培养大批经济工作人才一样培养大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乡村建设运动队工作人员的训练和继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注意社会工作者的继续教育或者在职教育。

(四)精神财富上:首先,社会工作者应当负起勇气去承担责任。当前我国城市社会工作已经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一些城市的实践和会议足以证明,但农村社会工作并没有像城市社会工作那样受到关注。这与当时乡村建设运动所遭遇的情况相比,现在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尤其是广大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们。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为什么能够形成全国性的社会运动?为什么能够蔚为壮观?我想和一些人的勇气、献身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携妻挈子,扎根农村,以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宗教家的狂热投身到乡村建设中去。而我们在干什么呢?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宾馆里开研讨会和做所谓的学术研究,或者眼睛盯着城市社会工作,或者还停留在社会工作的种种误区当中,这是很不应该的。其次,乡村建设运动中各类团体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想应当努力提高社会工作机构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引领一批机构到农村去。所以作为社会工作者或者社会工作机构,应当从他们那里学习这些良好品质。

(五)失败教训上: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经费紧张使工作难以为继是其中一条。这对我们来讲,要注意经费来源稳定化、多元化。社会工作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政府的责任排在第一位,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能力(比如机构的筹资能力)也应当提高,就像晏阳初先生为了平教会工作和定县实验多次赴海外募捐钱款。另外,乡村建设运动中有不得不依附当地政权情况,影响了其工作独立性,由于当时地方政府乃至南京国民政府是不代表广大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利益的,所以不利于工作开展。反观现在,我党是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和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靠政府、与政府合作才能开创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新天地。

四、参考文献

①程建平,《发展农村社会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4月。

②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第7页、149-150页。

③祝彦:《“救活农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回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1页。

④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⑤唐踔:《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述论》,《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2期,2009年6月。

⑥祝彦:《“救活农村”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回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90页。

⑦唐踔:《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述论》,《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2期,2009年6月。

⑧严书翔主编,《深圳社会工作实务I》,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