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

2017-06-28 10:03   青翼社会工作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学生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主要有:第一种模式以党委系统为主,行政为辅。

学生工作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和固定的模式,主要有:第一种模式以党委系统为主,行政为辅。由学校党委领导主管,由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和团委为二级管理部门,由学生党支部、各二级院团总支、各班团支部为基层管理部门。这一模式,具体地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宏观指导,学生处、学工部、武装部具体实施,通过院系学生工作组落实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第二种模式为党政共同管理,党委领导,行政负责,院系结合,以院为主。第三种模式为学校宏观管理,由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这些工作模式,在有效推进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行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

1.管理主义的理念。学校或教师在客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因此,相应的学生管理就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以维持学校的秩序和现存的师生关系。“官本位”的表现形式在高校中也无处不在。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出政绩或“亮点”,把管理者职位的升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在制订工作方针和措施的时候也是采用“选择性原则”,但选择的路径是朝向有利于既得利益者而非学校中那些确实需要获得更多帮助的学生。

2.以事为中心的功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在制订学生工作和措施时存在着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本主义”的倾向,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正当、合法、真实的需要,也较少考虑措施的长期后果。比如,对学生考试作弊处理上升至勒令退学以后,学生的作弊行为并没有很大的收敛,有时还呈上升趋势。再如,经过心理咨询以后的学生又重新回到产生问题的环境关系中,原有的“旧伤”又可能重新恢复或萌发。这两个例子说明,一是过度注重“事”而无视对“人”的考虑,虽然制订了应对措施,但实施结果往往会与良好的用意大相径庭,二是对问题学生的帮助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上,而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全面服务。再次,现行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忽视了学生是“社会人”的特征,工作中往往没有利用“家庭—社区—学校”这个系统。有的只是班主任通过通讯与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而没有从整个学校机构的层面将学生工作与家庭、社区联系在一起。现在迫切需要通过高校学生工作来构筑学校与社区联系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寻求和挖掘社区资源来分析和帮助学生问题;通过社区建设活动来提高适应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简单应急式”的机制。现行高校学生工作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承担职责与功能的细分,使得学生问题的处理最终还是落到天天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的基层院系身上,而基层院系由于对学生问题协调的局限性,以及本身工作事无巨细,所能做到的往往是“就事论事式”或“简单应急式”地处理。这种结果导致学生问题的管理和处理只能浮在面上,而无法将其作为日常工作去研究、预防和管理,导致问题学生的问题得不到系统的研究,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找不到根源,学生问题的解决缺少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如:心理干预、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现行高校学生工作从观念、功能和技术上都显现出被动或“救火式”的不足,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大量新情况的出现。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思考

“学校社会工作”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个案工作时期、制度化时期、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时期和新工作模式时期之后,学校社会工作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和社会事业。“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

作为社会工作分支的学校社会工作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有志于为全体师生提供服务,调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二,是一种专业。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初建社会工作专业。其三,是一种专业的职业。即有一套专门的工作技术与方法。其四,是一种制度。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

社会工作主要的任务是在强调社会背景(socialcon-texts)的前提下如何增强人们生活、学习的幸福感。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并以学生家长、教师、教辅人员为延伸,主要介入:个别学生,如心理障碍、不良行为、人际冲突、学习困难等;家庭的介入,尤其是不完整家庭或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等;团体的介入,包括班级、社团组织等;社区的介入,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健康成才服务等。例如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协助学生获得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以便使其人格得到正常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协助学校、家庭及社区改善其关系,以便增进各自及三者综合的教育功能;协助社会实现诸如教育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等的社会目标。

学校社会工作模式Alderson提出四种工作模式:传统临床模式(thetraditionalclinicalmodel)主要依据心理学中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工作重点是社会关系、情绪失调、情绪困扰的学生。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和有效的情绪管理;学校改变模式(theschool-changemodel)依据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组织理论和制度理论,工作重点是学校环境本身,包括规范、规定等。目的是要改变学校不适当的规范;社区学校模式(theschoolcommunitymodel)基于学校与社区,目的是促使学校与社区共同、和谐发展;社会互动模式(thesocialinteractionmodel)基于系统理论,工作重点是学校和学生的互动,以直接的服务方式,用个案、团体与社区工作技巧达成工作目标。

在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模式支持下,我们来进一步辨析高校学生工作的缺失。第一,理念和思维的缺失。管理主义为主的高校学生工作缺失人本、服务的核心理念和思维。美国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学生工作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现行高校学生工作在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看待、在重视学生参与学校事物以及服务学生的价值导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等方面还远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没有将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进行细分对象地与以贯之。学校社会工作首先要从观念上介入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助人活动,是利他主义行为。助人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它不仅强调助人计划的实施,更强调其后受助者困境的改善。重要的是,助人的效果并不是以社会工作者的判断为依据,而是以来自于受助者对所获服务的过程及结果的感知、分析和判断为最终的评价标准。因此,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动应关注受助者的真正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逐渐为许多高校所倡导,如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等。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是管理作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强调要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教育管理活动。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实际上要求工作者是发现者,发现学生的困难;是治疗者,干预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促成者,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导者,提供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第二,功能机制的缺失。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学生问题是学生成长发展中居多的问题,表现为行为不良、心理障碍、情绪失调等,较少属于稳定的长久的不良行为。现行高校学生工作从规范和条例上的约束,忽视了早期的预防,忽视了以发展促预防。社会工作虽然不具备发展社会的功能,但有学者指出学校社会工作确实具备发展、预防的功能。例如香港社会福利署提出,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积极作为至少有:通过预防性、发展性的措施解决学生的学业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结合社区资源创建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团体讲座、训练、研讨等缩短教师和家长及学生的距离;挖掘家长潜力使其与子女和教师共同发展。第三,技术的缺失。当前高校学生中心理问题、严重不良行为等问题甚至违法犯罪也频频发生,反应出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中行为矫正、心理辅导、职业辅导、人际关系训练等技术的严重缺失。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尤其缺失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为主的专业技能。

学校社会工作以专业化的形式,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运用系统的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术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等,探究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也恰恰是这种专业化特征使学校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以美国为例,社会工作设有专门的专业硕士学位,必须持有相关证书,才能开展社会工作。可以说学校社会工作是教育系统中一种特殊形态的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是专业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制度的完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如何有效地介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技术、理念仍需研究和探索。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