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与未来: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及其建设策略

顾东辉  2019-05-17 08:56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工作是协助“境中人”恢复“社会健康”进而助力全人发展的专业助人活动。其工作对象主要是无助主体,关注的是其未满足的基本需要;其工作主体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并以平等伙伴身份与工作对象动态互动;其工作目标是协助工作对象疏解问题和助力其社会融合,并促进公平正义;其工作伦理涉及如何看待人、社会和工作,如何体现呼应相应角色的恰当行为, 如何应对伦理两难等;其工作方法是协助对象改进与推动环境改善的兼顾,即“助人自助”与“促境美好”的并存。其中,工作目标与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助人活动的核心特征。

社会工作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貌似各具特色,但均属于“当时当地”的利他系统。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及其建设既是一种实践探索,也是一项学术任务。把握社会工作和中国体系的本来,显然是社会工作中国体系走向未来的基础。

社会工作的舶来概念与本来意境

社会工作是一个舶来名词

社会工作是协助“境中人”恢复“社会健康”进而助力全人发展的专业助人活动。其工作对象主要是无助主体,关注的是其未满足的基本需要;其工作主体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并以平等伙伴身份与工作对象动态互动;其工作目标是协助工作对象疏解问题和助力其社会融合,并促进公平正义;其工作伦理涉及如何看待人、社会和工作,如何体现呼应相应角色的恰当行为, 如何应对伦理两难等;其工作方法是协助对象改进与推动环境改善的兼顾,即“助人自助”与“促境美好”的并存。其中,工作目标与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助人活动的核心特征。

“当时当地”是社会工作的本真内涵

社会工作是发源于英美、继发于多地的利他系统,其每个要素均有“当时当地”的品性。因此,社会工作有其一般架构,而某时某地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资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则使之有特殊表现。

当代中国的“当时当地”逻辑

中国是地球社群的组成部分。世界是一个宏大社群,中国属于其东方系统,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平等的法理区位。世界之于中国是总体与部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当时当地”的利他系统作为一般概念,可以有特殊表现。这类利他系统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工作,在中国可以有其他称谓或术语,如中国民事调解的“老娘舅”模式与外来的个案社会工作, 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如果把社会工作作为一般系统,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工作就可以有其特殊体系。基于此逻辑,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可以视为社会工作一般模式在中国的特定表现,进而可以视为“当时当地”一般利他系统在中国场域的专门体现。

社会工作及其中国体系的多重功效社会工作可以协助个人与优化场境

首先,社会工作可以协助工作对象恢复社会功能。一方面,社会工作可以协助工作对象参与资源调配,保障合理权益、疏解特别困境、满足基本需求;另一方面, 可以在上述过程中协助工作对象在行为等方面得以改进,从而助力工作对象恢复社会功能,实现主体与外境的平衡。其次,社会工作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有其重要价值。社会工作吸收劳动力,协助工作对象改变从而成为人力资本投资,消耗物质产品从而扩大消费;促进了民众参与, 增加了诉求途径,从而利于稳定和谐;体现了发展责任,疏解了问题需求,从而利于推进公正;社会工作关注弱者,平等对待工作对象,相信其改变潜能,体现了人文情怀。

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及其建设可以助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社会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建设,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也有利于社会工作自身理论的丰富发展,从而更好地履行专业使命。因此,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建设既有其学术意义,又有其实践价值。

当代中国的方位与定位——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方位和社群区位

纵向上,中国正在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社会转向市场社会。横向上,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深受外界影响并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因此,当代中国处于当今主流价值、传统文化特性和外来文化思潮的复合影响之中。

————当代中国需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了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些都是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准则。

————当代中国依然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价值领域,儒家文化依然是主流, 强调德治。国家及其代表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企业和社会组织是党政部门可以依托的主体。在行动领域,依托行政精英,进行顶层设计,讲究“集中资源办大事”。当代中国应该汲取外来文化的积极元素,尊重个体、理性精神等都是可以参鉴的重要理念,兼容并蓄应该成为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及其建设的基本方略。

——

社会工作中国体系的“一体两面”

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应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注重人民中心理念,以民众幸福提升为崇高追求。基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社群区位,该体系可以由外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本土服务经验的规范化两个方面组成。

中国化的舶来社会工作

在我国,恢复发展30 多年的专业社会工作成就是社会工作中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政策层面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行政层面的社会服务机构发展,实务层面的社会工作技术探索,均旨在使外来社会工作适应中国,为我所用。当然,外来社会工作需要更好地适应中国。细而言之,其服务对象要呼应中国现实,即首先注重多数人困境,更多地关注焦点性问题;其工作主体要适应中国特性,既要培育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又要依托原有服务体系并发挥党政部门的特殊作用;其工作目标要首先呼应紧迫需要,将舒缓和解决底线问题作为基础追求;其价值伦理要进行本土整合,即践行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借鉴外来社会工作价值中不受文化影响的共性部分;其服务技术要适合中国需求, 关注宏观社会工作的优先发展。

规范化的传统利他服务

规范化的本土服务经验是社会工作中国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一,从服务要素维度提炼其主体、对象、伦理、目标和方法。进而言之,可以依托要素架构,针对传统人群服务的个体工作、团体工作和社群工作等对象维度策略,进行专门总结。其二,基于服务过程架构梳理其实践智慧。具体而言,可以解读其需求评估做法,可以解构其方案制定策略,可以破解其计划推行技术,可以梳理其评估总结实践。总之,协助传统人群服务和不同利他行动的结构化和精细化, 不但可以助力其行动质量的提升, 而且可以丰富社会工作中国体系的内涵。

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建设的实践智慧

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建设应该不忘本来框架,推进未来策略,基于当代中国的宏观场境,把握外来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服务经验规范化的既有状况,并在其中体现应有的社会智慧。

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建设应该在责任、资源和服务上体现中国特色。首先,责任上体现国家承担首要责任。我国是党政主导、管理取向的社群系统。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建设应该由党政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并稳步推进。其次,资源上政府为主。我国注重国家能力建设,政府是关键的资源分配者。我们应该发挥体制优势,经费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主提供,岗位设置上按照体制内设置并激励体制外设置并存,并集中资源应对重大建设事项。再次,服务上兼顾各方。服务对象上,要关注大众兼顾小众,夯实先发领域的基础;服务主体上,党政主导、多方参与,体制内外联动;服务方法上,优化本土实践,汲取外来经验, 注重适度兼顾;服务目标上,以解决问题的任务目标为主,兼顾助人成长的过程目标;服务伦理上, 践行当代主流价值,不忘中国本来传统,借鉴外来优秀元素。

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建设应该具有“合纵连横”的胆识和智慧。该体系建设应该领悟几个前提:第一,“人民中心”是各界人士的共识。第二,社会工作中国体系首先要自我增能,加强体系内部的主体联动,提升服务过程的环节质量。与此同时,在服务民众方面,社会工作中国体系与其他系统的目标一致、要素相类、过程同构,从而应该“合纵连横”,跳出体系看服务, 与其他系统并存共生、互动共进。第三,应该发挥党政部门和教育系统两大主体的特殊功能。党政部门尤其主管部门要基于主导地位发挥优势,由上而下地展开行动,以发挥关键的助力作用;教育系统应该继续深化和优化先导研究,并在适当参与实践中动态提炼可行经验,以示范各方。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中国体系及其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使命, 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不忘“人民中心” 的本来,直面社会建设乃至国家发展的未来,自我增能、助力他人, 积极互动、共促发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