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话语广泛运用在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临床服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话语过程。本文采用社会建构论探讨话语的运用机制。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现实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和话语的使用建构而成的,个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困惑时,往往是话语方面产生了阻碍。如何有效地运用话语,结合服务对象过去的经验使之重新认识到目前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是临床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话语:社会工作建构的工具
社会工作服务过程可以说是话语的使用过程,该过程将话语工具化、技术化以及程序化,利用话语的声调、音量、感情调节等操作对有个性的服务对象进行个别化的辅导,用语言的层层递进来探索服务对象生活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服务对象主要通过话语的倾诉或者转述来传达信息,社会工作者在接收到信息后,迅速找对与其相匹配的话语模式,对语言进行澄清和说明, 捕捉话语产出的积极信息,得以影响服务对象并产生互动。话语的使用是从人类认知方面出发, 对其行为进行影响,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思想模式,这种模式更有利于服务对象面对以后的生活问题,达到有效矫正或者改变的效果。在对话过程中,话语分为形式语言和意义语言,形式语言多用来描述事物,通常通过询问、倾听、顺承、转折、总结以及预设话语来表达。这是话语在社会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也是掌握和控制访谈节奏的一部分。意义语言是将话语情感化,感情色彩浓厚一些。意义语言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大,每个人都因自己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事物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在面对面的话语交流过程中,极易受到对方的影响,当然这无论对于社会工作者还是服务对象而言都是双向的。
采用社会建构的框架,以话语的形式,社会工作者通过对话以及服务对象使用和理解的语言,探索服务对象对现实的看法并理解这一现实。当采用社会建构主义模式时,人们重视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并且承认社会经历的情况状态以及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尤其会受到社会文化对价值观的影响,每个人对现实情况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人们试图通过话语理解别人对于现实的看法。在临床社会工作中,直接的工作情境就是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面对面交流。社会工作者掌握了交谈的基本技能并能为服务对象构造出促进其发展的预设路线。在服务的不同阶段, 社会工作者给予不同的话语支持、话语理解和话语引导,一方面对服务对象的表达进行回应,另一方面对预设的路线进行补充。以服务对象的心路历程为基础,试图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运用语言的形式)来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内部对话,进行自我鼓励、自我评估、自我解释。在话语的建构过程中, 任何影响都是双向的,社会工作者需要自己评估语言被服务对象接受的程度,努力克服话语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本文中具体的话语建构形式如图1 所示:
服务对象困境的话语解构过程
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对象的同行者,要将服务对象的个体困境转化为一个共同行动的事实,将服务对象感受事实的试探梳理成事实问题的解决。逐步探索服务对象描述事物的方式以及内心对此的真正看法,将困扰服务对象的事件进行分解,挑出核心部分共同探讨, 促进服务对象自我意识的回归,推进自我内部对话,达成自我改变。
(一)个体困境到共同行动的解构1共同目标的商定
服务对象之所以被问题困扰是因为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固定的目标。设定目标的意义在于:澄清问题所在,促进服务对象参与,引导解决问题的行动方向作为评估的指标。这个目标需要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共同商讨,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引导服务对象表达渴望, 发展种种可行的方案,再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例如:
社工:那我们共同制定一个目标怎么样?
服务对象:好啊,怎么制定?
社工:想想你理想中的家庭情境是什么样子的?
社工:就这件事而言,想象一下你最期待的状态是怎样的?
社工:比较一下你目前的状态和你期望的状态,你更愿意站在哪个位置?
2合作关系的叙述
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社会工作者在表述时,应当强调这种合作关系,而不是强调社会工作者是专业的,服务对象是问题人。比如说“可以帮到你什么吗” 类似这样表达出一种求助与施助的关系信息是不可取的, 而应该采用“你今天想有哪些改变”“那我们可以达成什么样的家庭目标呢”,只有双方建立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助于沟通,打开心扉。为了发展互相合作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应该秉承这样的理念:服务对象是自身问题的专家,在关系中应该分享权力。
(二)感受问题到事实问题的解构1. 从模糊到清晰
澄清是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中要掌握的重要技巧,也是厘清问题来龙去脉的重要手段。澄清可以引导服务对象把模糊不清的信息以及不够清晰的陈述进一步详细解说,使不够明确的信息转化为清楚、具体、深入的信息。
服务对象:有时真的希望能完全逃离这些。
社工:听起来像是你必须离开,一个人独处。
服务对象:不是,也不喜欢一个人,只是想避开这种环境。
社工:你能说明你“完全逃离” 是什么意思吗?
服务对象:嗯,好的。
2. 从忽视到注意
服务对象的表达方式通常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社会工作者要学会捕捉主题,即在辅导过程中引导服务对象就某一个点进行深入具体的解说,如“你能进一步说明这个情况吗”“你能说说当时的感受吗” 探讨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对人对事的感受,推动服务对象在相关主题上较详细、有组织地表达。
(三)自我意识的回归
1.“我想改变”的诉求
“我想改变”是一种转折的状态,如何能让服务对象有意识地进行改变,这个过程也需要社会工作者话语的鼓励,激发服务对象的主动性,他才会试图用尽自己的资源能力来达成改变。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展示自身的专业性和服务性,运用自身的知识、技巧和经验, 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方法去应对面临的问题。
2. 对自我的积极关注
在创设一个自我的环境时,社会工作者的信任能够促进服务对象对自我进行积极关注。如服务对象能够运用自身的优势和力量来促成生活中的改变,而不是相信改变只可以借助外力发生。通常社会工作者会问“什么问题让你来到这里呢?”这样的话语过度地强调问题, 忽略了服务对象本身。应鼓励社会工作者多用“我”, 协助服务对象肯定自身的成绩。可以将表述改为“你今天来到这里,想要完成什么呢”“你今天感觉如何”。
解决策略的话语重构模型
重构是重新搭建的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建设,但并不是一味地补充和增添,在前一部分的解构过程中,大致将其分为积极和消极的部分,也就是有助于解决和阻碍发展的部分。那么,在建构的过程中,要尽量阻碍消极成分的滋生, 合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力,共同寻求解决的方式,用话语来影响服务对象的思维,用话语来引导服务对象话语的改变。
(一)话语赋权
1. 改变可能性的探索
服务对象在此阶段已经坚定了自己面对困难的决心,为了达到改变的目标,努力寻求身边的资源, 并且尝试开发自己的新潜力,由此提高自身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链接者、开发者以及使能者。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的服务过程中要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影响自身问题解决的三个因素,即服务对象的自我、服务对象与他人的互动、服务对象所处的外在环境。知晓这三个因素如何导致服务对象的困扰,然后与服务对象一起从认知、沟通方面来进行资源整合。
2.新优势的描述
假设个体和群体拥有优势和资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够从生活的压迫中复原,虽然环境有时会限制甚至压迫服务对象获取某种资源的渠道,个体和群体仍然能够获得资源,解决问题。优势的开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挖掘、夸奖和发现新优势。社会工作者需要在这三部分里运用合理的话语模式进行描述。例如:
社工:你以前对这方面有所研究?
服务对象:只是以前学过, 也曾做过一段研究。
社工:很棒!这就是你比别人强的地方!
社工:你完全可以将这个优势运用到解决这次的困难中。
服务对象:好的,试试。
社工:好,相信你,加油。
(二)重构策略
1. 分解改变历程
服务对象在了解了自身情况后, 迫切需要一种改变并寻求相关方法。根据服务对象对自身的理解, 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出尽量多的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他以更多的建构空间,带他回想服务开始时共同制定的目标,清楚目前状态和目标的差距,从而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且在社会工作者的监督下加以实施。
2. 聚焦解决
建构主义强调,现实是通过对话产生的共同建构物。聚焦于解决方法的产生,而不是过度关注于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在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的对话中产生的,服务对象的过去经验会给解决本次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 这也是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更利于激发其能力。在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用赞许以及好奇的态度进行询问,比如说,“你过去有成功的经历吗”“以前的经验有没有不失败的”“为什么那次成功了你是怎么做到的”,在问题中夹杂着一种惊讶好奇的态度更容易促进服务对象的思考。
3. 提供可能性
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充分相信服务对象是他自己的专家,社会工作者是“无专家、不知道”的状态,但要为服务对象营造一种充满可能性的氛围。面对服务对象的反问“难道这样不对吗”,可以用“这个是对的,但是这与那个不是一回事”来总结话语中积极的部分,将之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三)评估效果
评估是检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在评估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判断自己的话语被服务对象理解的程度,同时也评估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服务对象所要表达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也保证了互相获得信息的重要性和准确性。比如说社会工作者会常常说, “那你的意思是什么”“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吗”或者“懂你的意思了”。在一定的时期给予一定的回应和肯定是必要的。最后服务对象的评估可根据他目前已完成的期待以及没有完成的期待进行评估,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中列举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对话,旨在强调话语在临床社会工作中的实践意义。本文比较关注社会工作者话语的程序以及技巧,相信用话语的方式可以促进服务对象进行改变。以建构的方式运用话语,比较强调当事人的理解,试图用对话来了解他对事物的看法,对他的认知产生影响,使服务对象进行自我内部对话,不断地与错误认知自辩驳、自否定,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找到新的思维模式,用积极正向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同时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达到正向改变。话语的表达形式并不是固定的,社会工作服务也并不能确立一套万能的话语体系, 社会工作者只能在不断地摸索和比较中选择更为合适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工作的进程、开发服务对象的新能力以及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