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机制之所思

董晓惠 2021-05-08 09:3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文从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到“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多元治理良性互动生态系统构建的顶层设计,从社情民意到居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以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以社区人的视角提出了对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机制的思考,亦即实现社区党建为核心,支部自治为抓手,智慧服务和专业服务为依托,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以期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和人人享有的智慧互动宜居家园。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层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正式使用“社会治理”的概念,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这标志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首次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不仅对社会治理事业进行了立体化全方位谋划,也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做出了新的部署。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3

(二)基层层面

2018年起北京实施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接诉即办”机制,不仅反映了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还折射出了基层治理的短板和弱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和脱贫攻坚战,承载着居民问题和需求的社区治理议题再次成为专家学者和社区人关注的焦点,也暴露出一些社区治理的短板和不足,凸显了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目前,随着人口流动、城镇重组,单位人社区化、老旧小区管理缺位、养老照料需求等问题及矛盾凸显,使得社区探索“社区怎么治?才可百姓安!社区如何建?才可社会融!社区怎么管?才可保障享!”成为必然!

二、社区治理困境

(一)社区任务行政化,角色定位不清 

社区以党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社区两委一站承接政府交办的日常化任务和行政性事务,是基层政府街道的延伸。每个社区工作者对接不同的行政职能、负责网格楼宇及上报各种台帐、报表、检查、评比等下派的各项任务。虽然社区组织架构为两委一站,但三者各自职能缺位,角色不清给社区治理带来体制上的诟病。

(二)社区治理人才匮乏,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1、社区工作者专业施展受限,社工融嵌不足

截止至2019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86.63万个,全国持证社会社工共有53.10万人,4半数以上是社区工作者。由于疲命行政任务,社区工作者无法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区治理和服务中,而社会组织以项目购买方式在社区原有行政服务基础上再专业化。这不仅让服务社区主体的社区工作者专业化发展受限,社工机构再购买服务受阻,也使得治理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导致社会治理专业人才的流失,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和职业化发展进程缓慢。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就充分凸显出社区专业人才参与治理的短板和不足。

2、居民认同感不强、归属感不高,参与意识淡

社区忙于下派的公共事务致使居民认为社区是基层政府,社区如有服务缺位只是作为看客一味指责或等待解决,由于对社区主人翁意识关联度缺失的认知,导致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归属感不高及参与意识淡薄,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给社区治理倍增难度。

3、志愿者人员老化,形式单一,缺乏常态化

社区志愿者普遍存在老龄化现象,志愿人员和服务群体单一、内容雷同,往往只在重要敏感日活动,缺乏常态化,难以对社区治理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

(三)社区缺乏自身造血自治经营能力 

社区开展日常工作和活动资金及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均来自国家财政拔款及下拔办公经费和各类活动创建经费。由于资金来源的单一性,社区没有自我造血和融资的多元渠道,而办公、活动及惠民项目经费的划拨是固定额度,社区根本上只能依赖于政府机关,老旧小区诸多治理项目及建设资金的投入与需求缺口凸显,且制约着某些项目开展的持续性,社区缺乏自身自治造血的经营能力。

(四)社会组织发展不足,辖区共建不够 

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组织数量不多,活动不强,专业力量不足,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有些社会组织过分依赖政府,独立性差;虽然每个社区不乏纯粹的兴趣小组或文艺组织,但他们从不参与社区治理;辖区单位及物业公司有各自归属的上级,社区对其没有约束力,形成管理和服务“两张皮”现象。在职党员、团员虽响应政府号召回到社区报到但由于关联度缺失和社区管理层专业性不强,使得党员回社区报到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功效。

三、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一)社区党建的概述

社区党建是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城市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协调和指导辖区内各种类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完成地域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而开展的全部活动和全部工作的总和。它是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全体党员为主体,以服务群众为重点,辖区内各种组织整合资源、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区域性党建工作。5

(二)社区党建在多元共治中的作用

社区党建是社区一切工作的核心,社区党组织是引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组织载体。如果说社区治理面临的是上下“千条线”,那么社区党建就是穿起“千条线”的“一根针”。只有强党建,才能强治理、强发展。增强社区党建制度供给,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以社区党建链引领和带动服务链、治理链、发展链,更好地把社区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1、社区党建发挥中枢神经核心的组织作用

社区是广大党员和群众日常居住的核心场所,以社区党建为中心圆点,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物业、社会组织和街道派出所等多元党组织为弧,以社区治理事项为旋转轴组成社区党建中枢神经系统,构建以问题为导向民主协商的社区治理党建联盟委员会,纵横覆盖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部门职能下延、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财力下倾,把责权利和人财物落实。统一思想,统一路径,使原有的“党建孤岛”转变成社区“党建统战高地”,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发挥政治和组织引领的核心作用。

2、社区党建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的凝聚作用

社区党组织需要直视社区建设力量匮乏的现实,要发挥社区党建凝聚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让居民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来治理,汇聚起强大的治理力量,推动社区共治理念落实,让社区的问题在社区得到解决。让社区党组织成为凝人心聚人力的洪流根植于居民心中,从而筑牢共建共治根基。

3、社区党建发挥堡垒带动示范的服务作用

社区党建的根本是服务好居民和辖区单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社区以自治功能赋予支部,以党员直接对接居民需求,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有的放矢,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责任,切实实现家家有党员联系、户户有党员走访,增进党组织、党员、党群间的联动、对接和连接,服务居民、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让党建在社区治理中精准发力,真见实效。

4、社区党建发挥统筹整合资源的纽带作用

社区多元治理主体面对错综复杂的治理难题,难免会出现共商意愿剥离、目标共识不同框的情境。社区党组织就要发挥统筹整合的纽带作用,通过民主协商、协同合作、联动互动,引导治理主体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资源共用、结对共建、文明共创等方式,打破行政壁垒,达成共识,凝聚共建,打通治理通道,形成治理合力。

四、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人、财、物要件

社区治理关系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社区治理的能力也直接反映出社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强化党建引领,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整合人财物资源;以多元参与为支撑,调动各方力量,理顺多元关系,以法治治理为保障,实现资源共享、事务共商、活动共办、居民共参,破解城市治理顽疾,展现治理功效,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治理之路!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的魂,居民是社区的根。全面推动人财物和责权利对称下沉到社区,使社区有人有权有物,切实保证社区工作者工作在社区,资源汇聚在社区、措施落实在社区,问题解决在社区。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培训,推进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政府要加大社区治理的财力支撑,社区党委吹哨后,不仅要有责任部门人员报到,还要有资金链的财力支持,改变社区以往“有将无兵”“有心无力”的窘况。

社区基础设施是社区治理的根本,是实施治理措施、提升治理能力的载体。只有强基才能长效,只有通过清理安全隐患、保障基础设施,才能保证居民基本生活就业设施需求,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氛围。

五、社区多元治理有效路径探索

社区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化解城市治理难题,解决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突出问题的主战场,也是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重要场所。6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实现社区有效治理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探索以“党建为魂,服务为根”的社区多元治理路径,以期解决社区治理的梗阻,达到构建安全、和谐、健康、欣欣向荣社区的目的。

 (一)坚持社区党建引领,居站各司其职

推进社区优化调整,在保持社区党委、居委会、工作站不变的前提下,优化各自职能。以社区党委引领,促进居委会自治,分离出公共服务职能,激发社区的活力,把党建引领植根于社区和居民之中!

1、党支部引领自治,助力社区治理

社区党委引领社区党建联盟委员会协商议事,培育党员先锋居委会功能党支部,街道包片领导、两委一站党员、社区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和辖区单位党员自决进入相应功能自治党支部。在社区党建联盟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居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以主题党日和“三会一课”致力于社区治理议题,以自治引领项目化运作激活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拓展社区党建的覆盖面,推动治理和服务的有机融合,实现党组织和党员深耕服务,把兜底保障做得更精准、居民诉求解决得更精确!促进社区党建拉动社区自治,推动服务撬动社区治理,达成共治共建共享体系的构建。

2、科技赋能,无所不能即智能化、精准化服务

(1)公共服务职能

随着政务大数据、社区O2O和5G技术的快速崛起和广泛应用,科技赋能为“不见面审批”“秒批”“即来即办”等提供了可能,也为社区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提供了有力手段。2020年疫情倒逼了行业智慧化办公和行政化审批的进程,“5G+”的到来为打造“智慧社区”政务、医疗和安防等提供了便捷化、多样化、普惠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零跑动”等社区治理带来红利,提升了社区治理智能化、精准化和专业化管理水平。  

(2)专业服务职能 

社区服务站工作者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关切社区弱群,做好民生服务,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吸纳多元社会资本,帮助遭遇困境的居民进行自身能力建设,解决问题,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二)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制度保障

十八大以来,我国致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改革,为社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法治依据。社区要以党委为联建“龙头”,让党员成为自治组织的先锋,发挥党建为魂引导辖区单位、社区自治组织、自组织和居民积极参与治理,整合社区内外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议事、畅言献策、监督互制、信息公开、居民守约等社区治理制度格局的形成。社会治理难在整合,重在预防,贵在长效,安在制度,成在文明。7所以,明晰各方权责,实现维护权益机制、协调利益机制、预防化解矛盾机制、风险预估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多元服务机制等制度的有效运行,夯实社区多元治理的制度保障,达致治理体制的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三)强化治理队伍培养,提升治理效能

1、强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治理效能

社区党委要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战斗力。聚合专业社工,以专业的情怀和方法,链接资源,在服务居民中实践实务技能,以实务技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专业督导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社区工作方法,协调不同组织间和利益群体间的关系,治理社区服务中的顽疾,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2、激活居民内生力,筑牢社区治理城墙

社区治理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社区居民,解决居民切身利益问题不仅需要社区党委的“领唱”,更需多方参与的“合唱”。社区党组织通过组建党员功能支部及各类自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加居民交往频率,拓展交往渠道,构建熟人社区,根植“社区是我家”的公共精神,激发居民对社区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治安巡逻、养护绿植等志愿团队的培养,增进社区融合,发挥居民自治、和谐共治的能动性,努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3、推动志愿服务,孵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治理

社区党委要以“为民”为宗旨、“便民”为重点、“机制”为保障,通过退休人员社区登记制度和入户外展等不同渠道聚合社区带头人。搭建“互联网+”平台,通过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发布志愿信息,依法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和专门志愿者服务队,让项目与需求达成智能精准对接,充分发挥辖区居民、党员、志愿者的力量,以老带新,形成机制,提高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推动服务的长效化、常态化和效能最大化,真正为居民排忧解难。

(四)拓展资金来源,助力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仅仅依靠政府单一划拔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治理多样化资金的需要;社区可多元筹措资金:第一种:通过购买政府项目,申请资金;第二种:通过慈善救助申请资金;第三种:通过社区专项公益创投获取资金;第四种:通过社区微公益众筹资金。第五种:通过企业公益宣传注资筹集;第六种:企业捐赠;第七种:通过居民自愿捐赠;经多方链接资金,成立社区治理基金池,实施涵盖社区矛盾调节、为老服务、健康教育、失独关爱、外来务工子女融入、环境治理等社区公益项目,

从而动员参与、促进融合、整合资源、解决问题、推动社区共治,助力治理效能。

(五)保障基础设施,保证物业管理全覆盖

社区基础设施是社区实施治理措施和提升治理能力的载体。社区党委根据社区地域建立以街道包片、辖区单位、物业、社区“两委”班子、党员和业主共同组成的“党建+红色物管会”,通过资源整合、力量集聚、健全机制,对安全隐患做减法,对民生福祉做加法,实施社区综合治理和物管全覆盖,将对“物”的管理转变提升为对“人”的管理。2020年的“接诉即办”中,由于物管缺位,老旧小区失管,基础设施陈旧,管道老化、漏水等问题导致邻里纠纷频报不断,这就需要社区党组织整合资源,落实四方责任,充分发挥“党建+红色物管”的责任机制,各归其位、各尽其责、相互补充,把党建引领与多元治理、党组织与“红色物管”、居民需求与成效评估有机结合,确保社区设施服务保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区良性发展。

(六)多重手段参与社区治理

1、新媒体宣传机制

 新媒体的应用日渐广泛,社区要积极运用融媒体资源和技术,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充分调动“反对派”的声音,让他们充分表达,有了诉求不是终点,建设性意见、参与制定行动方案、培育居民自治意识和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把握和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对接整合服务功能,使技术真正为人所用,传播社区良好的精神风貌。

2、推进德治建设,加强法治保障

社区党委要强化德治法治根基,丰富德治和法治的宣传载体,重点推进居民区德治法治广场、长廊和楼栋等文化阵地建设。让居民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感受到“阵地“的正能量引领,促进人心良善的社会治理机制建树。

3、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

创建多元主体共治、完善多元主体沟通协商议事平台,实现信息及时公开和监督机制,让多元的治理主体同时受到多元客体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魏礼群.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的新进展[N].光明日报.2017年08月07日09:41

【2】江必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02月01日09:14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4】《社会组织蓝皮书: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黄晓勇

【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年10月19日13:58   

【6】李强:提升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N].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8日14:42

【7】江必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N]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02月01日09:14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