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若水|社会工作服务乡村振兴:弱势优先与社会保护

2022-01-24 09:25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当下中国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结构约束,决定了社会工作虽可同步推进乡村生计发展、社会文化生态资产建设、社区治理与乡村自治等领域的服务,但更要求充分厘清社会工作者与乡镇政府、市场力量、农村村居自治等农村治理主体的责权利边界,更准确地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政策“最后一米”输送中的重要作用,代表党和政府把惠民利民政策资源和社会关怀输送到困难群众的“灶头、炕头、心里头”,帮助其重拾生活信心。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增加值增速和占比将进一步下降,农业比较优势将快速下降,农户分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加快流出,相当比例的农村社区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农村困难群体的关怀与服务工作。从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经验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把群众路线视为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人民群众衣食冷暖的解决程度、人民群众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党员干部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标准。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传递体系,通过专业方法和价值观的运用帮助和协助困难群体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基本的国际经验和共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农村基层服务人民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注重新时代元素。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服务困难群体与贫困人口的专业力量,是充分体现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有效传递国家福利政策,用有温度的方式让困难人群更具体地感知社会服务、共享发展成果,以专业性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

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全国流动人口高达3.76亿。人口高强度流动将是常态现象。数量庞大的“三留守”人群和滞留在农村的残疾人群体,往返于城乡间的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脆弱性问题,都将是农村社会必然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同时,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后,农村居民面临的信息匮乏、人力资源流失、社会资源与支持网络不足、政策偏差、文化教育和权利保护缺位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时,既要充分融入乡镇党委的中心工作,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又要充分考虑乡镇社工站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农村乡镇治理服务体系中找准定位,将乡镇村居公共服务未能覆盖的困难群体关怀工作做好做实,才能真正做到在乡村振兴中有为有位。

从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进度来看,全国社工站建设进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7万个,驻站社工4万余名。但是,全国共有乡级行政单位38741个,这意味着还有2万余个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设需要在4年内逐步推进完成,压力不小。

当下中国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结构约束,决定了社会工作虽可同步推进乡村生计发展、社会文化生态资产建设、社区治理与乡村自治等领域的服务,但更要求充分厘清社会工作者与乡镇政府、市场力量、农村村居自治等农村治理主体的责权利边界,更准确地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政策“最后一米”输送中的重要作用,代表党和政府把惠民利民政策资源和社会关怀输送到困难群众的“灶头、炕头、心里头”,帮助其重拾生活信心。

2021年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前作出重要指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我们要准确定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阶段性特征与需求,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一乡村振兴基础性、前提性工作中的功能,将社会保护作为农村社会工作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和重点,不过度夸大社会工作的专业边界和效能,不盲目冒进,扎实稳妥地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服务。这样,既能充分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初心和使命价值,又能更好地响应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服务人民、团结大众、保护社会的专业使命。

【作者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民政部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甘肃省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