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与路径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考

张燕 2022-06-02 09:5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发挥的重要和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未来公益事业的新鲜血液,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着志愿精神缺失、志愿服务知识缺乏、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社会工作不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链接、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问题,还能够提升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的有效性,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与专业化的发展。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社会工作和各种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恢复并实现共进发展,二者在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李克强总理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健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1】这充分说明,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大学生志愿者“主动贡献个人的业余时间及精力,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自愿性和公益性服务。”【2】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受起步时间晚、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后续动力,这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链接、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大学生志愿者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问题,还能够提升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的有效性,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与专业化的发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现实透视

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也出现在我国各个领域,志愿者在不同场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和先锋队,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一)志愿精神缺乏,价值观存在偏差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将志愿服务视为一种精神表达,将其概括为奉献精神、友爱、互助和进步。大学生作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和未来公益事业的后备力量,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数大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志愿服务精神,并把参加志愿服务视为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活动,是外界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个人内心的需要。正是由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缺乏普遍性的价值认同,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出现了积极性不高、持久性不强、责任感不足和功利性动机等负面问题。【3】

志愿服务只有在志愿精神的引领下才能成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实践。志愿精神在学校和社会中广泛传播,能够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并助其形成乐于助人、勇于奉献,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己任的价值理念。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大学生能够形成引领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志愿精神外化于行,大学生能够在志愿精神的引领下自觉实践。因此,健康正确的志愿服务价值观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基础,是其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实践的持久动力。

(二)志愿知识缺失,服务技能不足

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有些是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开展,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能为他人提供帮助,还能强化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但是,有些专业并不能够直接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志愿服务,即使有开展志愿服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可能存在利用专业知识灵活性不够或服务技能不足的问题。志愿服务不仅需要“志愿性”,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作为支撑。这就要求有关机构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获得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技能和方法。

从目前的情况看,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培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培训过程形式化、培训内容过于简单、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也降低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因此,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较为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也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强化志愿服务能力、增强志愿服务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服务形式单一,运行模式陈旧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主要包括社区法律援助、家庭教育关爱、社区老人服务等。服务对象狭窄,服务形式陈旧,服务前期对服务对象需求了解不足,服务后期缺乏评价和反馈模式,这些都会降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志愿服务活动重视不够,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机制;承接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相关部门工作也并没有做到位,也会造成志愿活动不能很好的开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陈旧、内容雷同、运行模式一成不变等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创新志愿服务形式与内容、开拓志愿活动运行新模式,无疑能够增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四)志愿者流动性强,激励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会随着年级的不同而变化。大多数志愿者都是一二年级的,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丰富课余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三、四年级的学生将面临继续升学或就业问题,那些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准备考试而放弃志愿活动,只有部分找工作的学生可能会参加志愿活动,以获得实践经验,增加就业筹码。这就导致有经验的志愿服务成员人数不足,志愿活动活跃但效果不佳。

高校目前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奖励机制并不普遍,即使存在也以增加学分为主,这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意识。因此,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高校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志愿人员管理方也应积极创新志愿服务的激励内容与形式,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提高志愿服务效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原因的理性反思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遇到的问题令人担忧,引人深思,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多元化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大体上来说有四种,第一种是完全以利他主义为目的,想要帮助他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第二种是想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得一些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收获;第三种是为了积累经验,拓宽人脉,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升自我;第四种则完全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为了从众。【4】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不一,对于想收获的东西也各有不同。不可否认的是,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越来越多元化,这也间接导致了志愿价值观的多元化。

(二)组织者的视野不够开阔

各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般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和组织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学生的利益,但也同时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协会自身资源有限,对社会需求的回应也不够准确及时,另外还缺乏对大学生群体志愿需求的深层次研究与探索,这些都使其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表面化、简单化和形式化。

因此,如何链接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创新志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大学生深层次的志愿需求,激发大学生崇高的公益精神,这是高校志愿活动组织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学校与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学校与社会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不能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学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提供资源少,缺乏完善的奖励或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社会力量支持力度不足也是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我们从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社会组织并没有稳定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只是在有迫切需要的时候才与学校进行联系,这也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

与此同时,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较晚,一些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政府资金支持以及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可也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

三、社会工作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价值引领

(一)引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帮助树立志愿精神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即社会工作者不仅致力于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更致力于帮助服务对象重塑个人价值,提高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聚焦在“授人以渔”上。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秉持尊重、真诚、移情等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中引入“助人自助”的理念,是为了强调大学生与志愿服务对象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志愿服务中尊重服务对象,不是悲天悯人,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对生命和每一个独立人格的尊重。大学生正处于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正确有效的价值塑造,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构建志愿服务的价值支持体系,使志愿服务成为一项有价值引领、有志愿精神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事业。

(二)提供培训与指导,提高志愿服务专业性

社会工作中的小组方法在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与指导方面有极大用武之地,其中的教育小组和成长小组非常适合于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服务培训。小组初期可以帮助志愿者成员纠正错误认知,认识和探索自身,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的内外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小组中期可以帮助志愿者发现志愿服务中的不足,解决志愿者服务中遇到心理困境。小组后期则可以帮助志愿者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其强化志愿服务带来的实践能力提升、助人理念塑造的自我认同。在培训内容设计上,社会工作倾向于挖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成长述求,将培训内容与志愿服务要求、服务对象需求、以及志愿者的成长诉求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志愿者在学习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收获人生成长中通过助人与奉献所获得的经验阅历与情感体验。

(三)拓宽资源链接,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志愿服务认识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范围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敬老、扶贫、社区服务等活动,逐渐渗透到山区支教、社区防疫、大型活动助力等不同领域,这些更具专业性的服务仅靠学校或服务组织者提供一般性的培训是不够的。因此,可以采用“社会工作者 + 志愿者”的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引入到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体系中,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扮演三重角色:一是培训与管理的参与者,协助参与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二是志愿者队伍中的引领者,在志愿者队伍中发挥带动作用,提高志愿者队伍整体服务水平;三是志愿服务资源的链接者,在服务中链接各种社会资源,甚至是整个“社会工作者生态系统”对志愿服务的支持。

(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志愿者综合素质

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升华,还可以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由专业理论、实践方法和价值观共同构建的学科体系,并使其具有很强的实践取向。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能为大学生志愿者提高有力且系统化的价值支撑,帮助其树立志愿精神,还能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方法的影响促进志愿者的能力提升,提高其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社会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在共同为受助者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社会工作者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理论、方法和价值的专业助力,为其提高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增强为社会弱势群体志愿服务的能力,拓宽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实现志愿精神的升华;社会工作者也能再此过程中获得专业认同感和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工作的开展拓宽实务领域,并在大学生群体中扩大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影响。

四、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路径分析

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具体介入路径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评估志愿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可以从评估志愿者需求开始。所谓需求评估就是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及其需求。只有通过评估去真正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也要将大学生志愿者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帮助大学生志愿者明确自己的需求,知道想参加什么活动,想从志愿服务中得到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大学生志愿者从志愿服务中获得自我需求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是支持志愿者长期参与并保持公益热情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每个大学生都有各自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其最初的动机可能是多重的,可能并不清晰,也可能是偏功利或实用取向的。帮助大学生志愿者重新审视个人动机,并帮助其将功利性动机升华为精神层面的助人需求,是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当大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同时回应其内心需求时,才能真正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壮大志愿者队伍,提高志愿服务质量,还能够帮助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

(二)丰富培训内容打造专业团队

志愿服务机构较少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专门的培训,对志愿者的活动培训仅局限于在活动内容介绍及活动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由于组织者工作量大、志愿者参与时间不确定,志愿服务机构往往忽视对志愿者的工作或技能培训,这导致志愿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方法。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固然重要,但志愿服务不能仅仅依靠工作热情。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更加注重对志愿者的综合技能培训,并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必要理论知识与服务技能。

培训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各种活动。主要目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发挥志愿者的作用,介绍志愿服务的概念、团队意识、相关法律知识、急救知识、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等常用知识,这种培训课程有利于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服务能力,普及志愿精神;第二部分针对某些特定的活动。由于服务对象和服务场所的不同,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需要更为专业化的培训。同时,服务场所的变化也要求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因地制宜,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培训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在线课程来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或在志愿者群中发布一些志愿者应学习和掌握的技能与注意事项。概言之,全方位、多渠道的培训能够整体提升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开展团建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一个好的志愿者队伍必须有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团队建设活动。社会工作可通过为志愿者开展团队建设活动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5】社会工作发挥其专业优势,策划及举办以“培育团队精神”为主题的团队建设活动,以此增进志愿者之间的了解,培育并提升志愿者队伍的团队精神。这不仅能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还能促进满足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结交新朋友的需求。

我们可以采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通过在志愿者群体中开展小组活动,培育和打造大学生志愿者的团队精神。这种小组工作模式主要实现三方面目标:一是以帮助成员学习游戏活动过程中的技巧与方法为目标;二是以成员能通过经验学习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三是以成员尽快相互熟悉并凝聚团队精神为目标。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优势就在于,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还能够引导志愿者将游戏活动中蕴含的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应用到志愿服务中;不仅有利于志愿者培训的专业化与趣味性,还能使大学生志愿者相互熟悉,培养工作默契和团队精神。

(四)强化督导作用,完善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督导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帮助组织自我评估志愿活动的效果与效率,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团队学习和成长,维护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更大程度地实现社会效益。【6】加强社会工作对志愿服务的督导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

社会工作对志愿服务的督导可以从以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训型督导,培训型督导主要具有规模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在督导工作开展中,社会工作者发挥教育职能,重点培养志愿者,规范其工作理念,增强其工作能力,建设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服务队伍。二是管理式督导,即大学生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通常与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层形成上下级之间的临时关系,作为管理者,有责任提高内部工作能力水平。在一系列项目服务活动结束后,对志愿者服务的成效进行调查和评估,通过召开总结会的形式,清晰指出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针对性的督导指导,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7】

  

大学生志愿活动在提升和促进大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提升实践能力、重视团队合作、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引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专业化,还可以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更能增强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的有效性。社会工作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与水平,让志愿服务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也将提高社会工作的公众认可度,并促进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建设与成长。

参考文献:

【1】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政府网【EB/OL】.

http://www.gov.cn/guowuyuan/zfgzbg.htm2022-3-5.

【2】杨俊利等“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08):112-113.

【3】朱凤丽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困境与对策——以安徽省某高教基地的调查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109-111.

【4】陈晓梅,郭燕锋,杨利江.大学生社会服务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 (21):175-177.

【5】耿欢欢.社工机构介入社区志愿者培育的困境与对策[J].区域治理,2019,(52):52-54.

【6】齐秀强,赵英丽.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3,(7):118-123.

【7】彭华民.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0,(4):31-34.

 

作者: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