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职业教育与社会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谢建社 朱小练 陈键城
(广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通过对529 名广州社会工作者的截面数据进行样本分析,发现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教育对社会治理影响密切关联。本文以社会治理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社会工作专业及其在职培训为解释变量,以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稳健性检验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治理绩效和职业认同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进而提升和重塑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创新教育模式和内容、提高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绩效。
关键词:社会工作;职业认同;职业教育;社会治理绩效
一、 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以及社会工作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1]”。这一决策的实施,全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迅速形成。截至2020年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到达150 万人,持证社会工作人员突破 66 万人。同时,全国约有 310 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出专业学生(含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近3万人。尽管培养规模较大,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教育需求[2],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工作人才更是奇缺。
1.大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认同问题。第一,新生填报社会工作专业中第一志愿较少。由于学生的认同加上高校在专业教育中的引导不够,导致学生转换专业情况不断。第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效果较差。由于有的实习机构不规范,安排实习不专业,导致一些学生进一步的不认同。第三,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工作职业不认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较少,即使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选择了社会工作职业,但短期内离职或跳槽到其他行业的现象也不少。
2.社会治理对社会工作的联动问题。社会的认同度不高表现在社会工作职业被认为是服务人的工作,属于社会的基层,加上工资偏低,上升的空间不大。社会工作者普遍认为职业认同度高的往往职业教育水平不太高,职业教育水平高而认同度却低,或是职业认同度低使得无心追求更高的社会治理绩效。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的内在基础,也是提高职业认同的内驱力。只有经过职业教育,社会工作者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和潜能,并能够真正主动地投身于社会治理工作当中,追求更高的社会治理绩效。然而,我们在强调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没有把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很好地结合起来考虑。
因此,本文对最终获得的529名广州社会工作者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社会工作者自身职业教育水平对职业认同及社会治理绩效的影响,并分析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在职业教育与社会治理绩效之间是否起着中介作用,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发展我国社会工作职业教育,稳定社会工作者队伍,进而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及本土化发展。
二、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本文由于要使用中介效应模型,我们根据温忠麟等人的论文[3]采用了依次检验法(最早由巴伦(Baron)和肯尼(Kenny)提出,因此也被称为BK法[4])来检验模型的中介效应。首先需要构建被解释变量 Y、解释变量 X 和中介变量 Z 之间的
H2b:在职培训正向促进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度提高
RQ3.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在职业教育与社会治理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当社会工作者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时,其会获得更高的职业认同,对社工的职业追求有更深刻的理解,最终会带来高的社会治理绩效;当社会工作者缺乏职业教育时,其职业认同度便会偏低,对社工的职业追求理解不清,最终导致社会治理绩效低的困境。因此本研究提出:
H3a:职业认同在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与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H3b:职业认同在在职培训与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综合以上内容,我们提出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 2-1 所示:
图2-1 理论模型
三、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一) 数据来源
针对本次调查目的,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涵盖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受教育程度、从业时长和个人月收入等内容:第二方面是职业教育,主要涉及专业背景和在职培训;第三方面是职业认同度;第四方面是社会治理绩效,主要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本次研究的样本主要来源于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和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共发放问卷 600份,剔除乱答、错答的问卷71份,剩余 529 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8.17%。
(二)变量说明
1. 因变量
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是社会治理绩效。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学术界倾向于使用自陈量表法对个体进行测量。笔者设计了 12 条陈述用于测量社会治理绩效,每条陈述下方共有 4 个等级选项,包括差、中、良和优,并且依次赋值为 1-4。其中第 1~6 条陈述用于测量周边绩效,包括支持和履行组织目标、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工作热情、与他人合作等内容;而第 7~12 条陈述用于测量任务绩效,包括落实决策、完成高难度工作、调动资源、工作效率等内容。
2. 自变量
职业教育包括专业背景和在职培训。在专业背景层面,将社会工作专业背景赋值为 1,反之则赋值为 0。在在职培训层面,依据培训频率对问题选项进行划分,包括每月 3 次及以下、每月 4-6 次、每月 7-9 次和每月 10 次及以上,并依次赋值 1-5。
3. 控制变量
由于社会治理绩效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被解释变量,因而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个人月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从业时长等 7 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处理为二分类变量,变量的取值依据被调查者的回答转化为 1 或者 0,而对年龄、个人月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从业时长等处理为定序变量。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获得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信息,本文首先对中介效应模型中的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图 4-1 可知,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治理绩效得分主要集中在 28-37 分之间,共占有效样本总数的 72.2%,其中绩效得分为 33 的社会工作者最多,占 10.8%,而绩效得分为 42 和 45 的社会工作者最少,仅占 0.6%。社会工作者绩效得分均值仅为 33.81。因此,社会工作者的总体社会治理绩效水平偏低。
图 4-1 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分布情况
表 4-1 汇总了本文所有研究变量的统计描述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职业认同度均值为 3.74,表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专业教育背景的均值为 0.77,说明社工队伍中大部分属于社会工作专业。样本数据的受访者年龄主要介于 26-35 岁,性别分布较为均衡且多为无伴侣者,学历以中专和大学为主。此外健康状况的均值为 0.98,即绝大部分社会工作者的身体较为健康,从业时长的均值为 3.10,即有 4-6 年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居多。个人月收入的均值4.04,即社会工作每月收入主要处于 4000-5000(含)元的水平。
表 4-1 变量描述性分析
表 4-2 社会治理绩效信度测试表
(三)相关分析
由表 4-3 可知,所有皮尔逊相关系数均在 0.5 以下,表明各个关键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同时关键变量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所以各个关键指标均可直接纳入到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中。
(四)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依次分析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和在职培训是否通过职业认同度这一路径对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产生作用,结果如表 4-4 所示。在模型 1 至 6 中,被解释变量是社会治理绩效,核心解释变量是在职培训、专业背景和职业认同度。六个多元回归模型的 F 值均达到显著水平(Sig.=0.000),同时本文对模型各变量进行了检验,其中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值(VIF值)都小于 10,DW 统计量均接近于 2,各变量间不存在显著多重共线性等问题[]。所有模型均有效,各模型的具体分析如下:
模型 1 主要分析在职培训对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拟合优度 R2 为 0.23,在职培训能够显著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治理绩效,假设 1a 被证实。此外,在职培训的回归系数为 0.93,即在职培训每增加 1 个单位,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治理绩效平均增加 0.93 个单位。
模型 2 主要分析在职培训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度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拟合优度 R2 为 0.21,在职培训对职业认同度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 0.33,表明在职培训能够显著地促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的提高,假设 2a 被证实。虽然在职培训可以提升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度,但是其作用效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模型 3 主要分析职业认同是否作用在职培训推动社会治理绩效提升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回归结果显示,拟合优度 R2 为 0.25,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在职培训和职业认同对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的影响,并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假设 3 被证实。将模型 1 和模型 3 进行比对,发现在职培训在两个模型中均在 1%的显著水平下对社会治理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但模型 3 中的在职培训影响系数比模型 1 低,表明在职培训对社会治理绩效的总体影响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提高职业认同度来实现的,职业认同充当部分中介变量的角色,其中介效应比为 33.6%。在职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工作的职业认同度,进而提高社会治理绩效,但是中介效应的作用仍然有待提高。
模型 4 主要分析专业背景对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拟合优度 R2 为 0.24,专业教育背景对社会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 2.23,表明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表现出更高的绩效水平,假设 2a 被证实。
模型 5 主要分析专业背景对职业认同度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拟合优度 R2 为 0.13,专业教育背景对职业认同度的影响系数估计值为 0.41,表明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拥有更高的职业认同度,假设 2b 被证实。虽然社会工作专业背景能够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作用效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模型 6 主要分析职业认同是否作为社会工作专业背景推动社会治理绩效提升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回归结果显示,拟合优度 R2 为 0.26,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社会工作专业背景和职业认同对社会治理绩效的影响,并且与社会治理绩效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假设 3b 被证实。将模型 4 和模型 6 进行比对,发现专业背景在两个模型中均在 1%的显著水平下对社会治理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但是模型 6 中的社会工作类专业教育背景的影响系数比模型 4 低,表明社会工作类教育背景对社会治理绩效的总体影响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提高职业认同度来实现的,职业认同充当部分中介变量的角色,其中介效应占比 18.34%。社会工作类专业教育背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进而提高社会治理绩效,但是效应大小仍有待提高。
(五) 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多元回归模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重新选定被解释变量,将胜任力替代社会治理绩效,然后再次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最后通过比对前后两组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来初步判断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程度。由于胜任力变量使用自陈量表进行测量,共计 18 条陈述,涵盖语言表达、组织协调、服务导向、创新能力、知识储备及抗压能力等 6 个维度,所以要对胜任力量表的信度进行检验。由表 5-5 可知,胜任力量表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7978,并且 6 个分量表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 0.7,因而该量表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表 4-5 胜任力量表的信度测量
由表 4-6 可知,较之前述模型 1~6,回归模型均未发生较大的变化,表明上文的基本实证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五、 总结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 529 份社会工作者的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以社会治理绩效为被解释变量,以专业背景和在职培训为解释变量,职业认同为中介变量。在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稳健性检验等数理统计分析,来验证职业认同是否在职业教育与社会治理绩效之间起着中介效应,并求出中介效应比例,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职业教育对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即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工作者所接受的职业教育越多,其社会治理绩效就越好,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会表现出更高的绩效水平,而在职培训每增加 1 个单位,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治理绩效平均增加 0.62 个单位。
第二,职业教育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即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工作者所受到的职业教育越多,其职业认同度就越高。其中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表现出更高的职业认同度,而每增加 1 个单位的在职培训,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平均增加 0.33 个单位,促进效应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职业认同在职业教育与社会治理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其中职业认同度在在职培训与社会治理绩效之间部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 33.6%,在社会工作专业背景与社会治理绩效之间中介效应占 18.33%。不仅表明职业教育能够较好地促进社会治理绩效的提升,而且还能通过其他的路径影响社会治理绩效。
(二)对策建议
第一,完善培训补助机制和追踪模式,优化资金配置。一方面,政府建立完备的补助发放标准机制,将社会工作机构以往的培训投入情况纳入到补助审批标准中,更好地实现补助资金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为了确保资金的使用能够符合政府的预期,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追踪机制,定期督促社会工作机构披露培训投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的去向等情况,确保补助资金实现专款专用。
第二,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建立跨区域的合作机制。现行的培训方式主要以线下培训模式为主,线上培训和跨区域教学并未得到有效普及。与传统的线下培训方式相比,线上培训能够很好地实现个性化和弹性化学习,以及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知识背景以及学习风格来抉择学习内容,有效地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相关单位应更好地做到线上与线下学习教育相结合,创造优于以往培训模式的新常态。其次,要建立跨区域的合作机制,营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共建共享的环境,进而推进社会工作职业教育的探讨,拓展社会工作研究空间。
第三,跨学科相融合,增强培训主体的多元化与协同度。社会变迁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社会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依靠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社会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社会工作教育必须与教育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和公共管理等学科相互融合和交流[],从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职业教育持续时间长,能够系统化地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基础,是提升社会工作者社会治理绩效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教育应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跨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跨学科的社会工作教育,培养跨学科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新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社会工作机构的培训常常从具体案例或问题的角度对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校与社会工作机构可以联合打造多元化培训,协同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训质量。同时,建立科学的督导机制与制度,帮助社会工作者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反思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沈荣华:《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解读》,《党建文汇: 上半月版》,2010年第5期,第14–15页。
[2] 王思斌:《社会工作发挥专业优势介入社会危机事件的专业情怀和专业理性》, 《社会工作》, 2020年第1期,第1–5页。
[3]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 心理学报》,2004年第5期,第614–620页。
[4] BARON R M, 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 1173–1182.
[5] MEHMETOGLU M. Medsem: 《A Stata Package for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2018, 8(1): 63.
[6] 董云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胜任力模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第 41–48页。
[7] 张黎:《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研究》,《 安徽大学》,2019年。
[8] TAMM T.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elf-concept of Estonian social workers[M]. Tampere University Press, 2010.
[9] 孙晓宇:《 社工专业认同和社会认同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年。
[10] MONTGOMERY D C, PECK E A, VINING G G:《Introduction to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John Wiley & Sons, 2021.
[11] 谢建社、 朱小练、 陆珍旭:《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热点及其趋向——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江汉学术》,2020年第5期,第 29–39页。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work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XIE Jianshe,ZHU Xiaolian,CHEN Jianche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Abstract: Through the sample analysis of the cross-section data of 529 social workers in Guangzhou,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is taken as the explained variable, social work specialty and its on-the-job training is taken as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 occupational identity is taken as the mediating variable,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robustness test and other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are us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 strong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ocial workers, so as to enhance and reshape social work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novate educational models and content, and improve social work Performance in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ident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