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令:发展社会工作应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郑先令 2019-02-12 09:07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笔者认为,这种“横向到边”的推动举措十分契合专业社会工作的前期发展。但无论是社会工作的应用性质还是理论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都决定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倾向不仅要做到“横向到边”,更要逐渐进入“纵向到底”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性“阵痛”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再次萌发的社会历史背景。三十余载,社会工作历经坎坷、饱经沧桑,开始从稚嫩的“秀芽”成长为娇艳的“鲜花”。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国内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方式可以总结为“横向到边”,即在宏观层面按照合理的逻辑来分析社会工作的用武之地,通过政策倡导和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工作在相关领域“发功”“发力”。笔者认为,这种“横向到边”的推动举措十分契合专业社会工作的前期发展。但无论是社会工作的应用性质还是理论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都决定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倾向不仅要做到“横向到边”,更要逐渐进入“纵向到底”的状态。“纵向到底”即是在“横向到边”相对应的领域继续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深层次的实务应用策略。

“横向到边”已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方面,社会工作与一定范围内社会问题的出现直接相关。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社会问题的大量出现,对社会问题的干预与介入便由利他主义价值观和“助人自助”的专业使命直接决定。另一方面,“横向到边”是推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化程度的需要。社会工作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仅三十多年的时间并不能有效地进行专业社会化。换而言之,占领可以发挥作用并能够得到社会认可的领域是促成其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工作处于快速专业化、本土化、职业化和社会化阶段,“横向到边”的趋势仍然不能就此打断。社会工作的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将被社会工作揭开。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准的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预测、预防社会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领域+社会工作”这种理想的形态将接连不断地出现。

“纵向到底”将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趋势。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都应该具备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这既是专业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倾向,也是当下呈现出的“短板”。例如,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在数量上可谓不计其数,其实务方面的经验也颇为丰富,但在研究深度和经验提炼上都有所不足。为避免此类“短板”成为“木桶原理”发酵的源头,将社会工作推向“纵向到底”的发展趋势需要社会工作研究者与实务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追溯服务根本,不忘使命初心。社会工作的研究与服务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四大维度,但回顾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更多的还是社会维度,如慈善组织会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换言之,在拓展新的服务领域的同时,将最初的使命和任务弃之不理是不理智的行为。二是在既有和将有的研究领域上做到研精覃思。毋庸置疑,很多社会工作学者对社会工作的研究并不能达到真知灼见的水准,反而呈现出一种随波逐流的形态,应杜绝“跟热点”“跟政策”成为社会工作研究准则的现状。三是对实务领域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各地社会工作开展的具体服务,虽有个体差异性,但也有整体融合性,将实务经验加以理论层面的分析,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和处置原则,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专业化、本土化和社会化。

总而言之,既不能说社会工作的发展是“横向到边”的单一水平趋势,也不能说是“纵向到底”的机械垂直态势,其发展应是二者并向共存的状态。通过前者拓宽能够胜任的领域,借后者之力扎根于此,才是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