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到创新——探索社工服务发展变化与新路向

2015-10-29 10:2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如何掌握社会工作的发展脉搏,如何将创新和服务实践融入社会责任实践,这也将推动我们去思索社工服务即将或已经发生的未来。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于“未来”的新路向,尝试用新的思维和视角去实践与探索,并对社工服务的发展步伐做出新的适应与调节,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翁欢琪 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副总干事 )

今年之初,社工界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的主题定位,让我们看到了社工服务进入了更新更高的发展层次和阶段。从发展到创新,社工服务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如何掌握社会工作的发展脉搏,如何将创新和服务实践融入社会责任实践,这也将推动我们去思索社工服务即将或已经发生的未来。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于“未来”的新路向,尝试用新的思维和视角去实践与探索,并对社工服务的发展步伐做出新的适应与调节,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衡量社工服务的标准是“社工投资回报”而非“社工投入”

在社工成长的前几年,“笛卡尔”式的集中规划是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最初反应。我们在合同指标上确立了社工人力成本的投入与服务的产出比例作为衡量和判断社工服务的标准,追求的是一种从投入到产出的静态转变。但当社工服务上升到一个新的维度时,我们会发现,衡量社工服务的标准有了新的转变。在追求社工服务“量变”之余,我们还必须证明服务的品质和成果,如:服务是否有效?服务是否能呈现进阶式发展?或者是否可能通过较低的人力投入、资源投入达到同样的目标成效等。我们渐渐明白,社工服务不仅仅在于“多少名社工”、“多少钱”,社工服务的评估价值、投资回报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动态结果。因此,只有创新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思路和方式,才能适应社工服务的新常态发展。通过在服务中承担的职责及服务效果进行区别记录,实施明确的成效目标控制,以社工服务最终成果是否实施预期目标作为评判服务的标准,才能进一步激励社工机构及其成员努力争取良好的结果并对结果承担责任,确立以结果为本的服务实践取向。

二、“产品化”思维实现社工服务的交互价值

既然衡量社工服务的标准是社会投资回报,那么社工服务就势必让服务产生价值。因此,社工服务就不能“任性”而为,而需要产品化运作。龙祥在2011年即进入了服务“产品化”时代。起初的想法仅仅是我们不想只“做平台”,而想“做内容”。我们希望社工把服务当成“产品”去设计和研发,有一定的标准化框架且能够得到总结提炼,从而让社工服务能够有序、进阶发展,这是服务产品的第一层次——服务产品“标准化”。但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的认识到,如果只做“标准”,服务只有单一输出,没有互动的回应,这样的服务只有“存在感”并没有“价值感”。一项服务只有被需要才会被购买,只有被使用才会有价值。因此,服务“产品化”的核心要义除了需要“产品标准化”,还需要“产品资产化”,让服务成为服务对象的资产,与其发生连接并在更多服务对象中持续地交互传递,创造服务的交互价值。所以,服务的价值始终要以满足服务对象需要为依托,从而实现服务对象与服务的双向价值交互,最终带动服务对象的正向成长。

 三、多线互动,共赢和交换资源

多元取向的服务供给,是社工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机构、一个行业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同功能的公益组织、甚至是更多的商业组织、团体形成一个公益生态圈,在其中形成多线的合作,更能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和协同作用。在现阶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其实有了更多社工服务创新的途径,如公益众筹、社会企业等,这同时证明了我们有了更多资源互助和共享的平台,让我们的社工服务与外部资源有了更多可以搭桥、嫁接、联动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利用自己的专业服务优势和资源提升社会影响力,与更多的组织、更多的资源形成多线的连接,实现更多的资源互换。只有资源与价值的互换才能使得我们的服务合作稳定和长久,也只有长久共赢的合作才能建立更高效、更持续的社工服务模式。

从发展到创新,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社工服务的实践者的我们,要看到的是在新的一个发展阶段里的不同转变,因为每一个转变都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挑战与冲击,每一个新的挑战与冲击又将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而每一个思考与实践也将进一步地带领我们摸索出更适切的、更明确的发展路向。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