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说 | 向校园欺凌说“不”

吕慧盈 2017-09-12 09:4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群殴、辱骂、勒索、威胁、起侮辱性绰号等青少年校园欺凌案例不胜枚举,校园欺凌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无论是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的健康成长都极其不利,并且对其成年后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为什么会出现校园欺凌问题?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

上班途中曾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你兜里有钱吗?掏钱请我们几个吃饭吧!我们忘带钱了,反正你家有钱,也不差这几个。”

“我钱不够,我还要买......”

“你家那么有钱,回家让你爸给你买,**,去,把书包给他拿过来,里边有钱,我上课时看见他放里面了。”

当我下去制止时,几个孩子已经一溜烟跑了。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回去有没有跟他的家长说这件事,也不知道这个孩子以后还有没有被这几个孩子甚至是其他孩子欺凌,也许这个孩子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了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我只是突然就很难过,他们还是孩子,我甚至不敢想他们以后长大,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将成为什么模样。

近年来,类似这样的群殴、辱骂、勒索、威胁、起侮辱性绰号等青少年校园欺凌案例不胜枚举,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有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会“偶尔被欺负”,另有6.1%的受访者表示,在校“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研究显示,持续或严重的欺凌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问题(PTSD),如抑郁、失眠、触景生情、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精神不集中、造成永久性的焦虑、易激怒或暴怒、缺乏自信或导致学习表现等,阻碍青少年正常人格的发展甚至威胁青少年的生命;校园欺凌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无论是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的健康成长都极其不利,并且对其成年后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校园欺凌问题?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

大量数据和调查研究表明校园欺凌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学校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冲刷下,许多学校过多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略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并且因为学校相关专业知识缺乏,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关于校园欺凌的治理方案和治理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欺凌行为的持续发生。‚家庭教育因素:校园欺凌的家庭因素可归结为家庭对儿童基本生存技能的忽视、家庭教育和教养方式的缺失以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情感温暖和关爱的缺失,造成儿童个性方面发展受阻。ƒ社会因素:文化市场中众多影视作品、新闻媒体过多报道校园欺凌现象和暴力行为,以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催生和强化了青少年的习得行为,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在“观察学习”中习得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校园欺凌行为。④个人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一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床中,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社交技巧不足,自我保护能力欠缺,且处于形成正常人格的关键时期,易受他人影响。

由于青少年学习场所在学校,大部分时间待在校园,所以针对校园欺凌的防治措施以学校为主,其他方面为辅,多方联动共同治理。一方面学校要提高老师与学生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度,加强反校园欺凌宣传,提高校园反欺凌意识:设立反校园欺凌24小时热线电话,为校园欺凌受害者提供帮助;设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并为咨询室配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一名或多名专业社会工作者,一旦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及时制止:创新学校对于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完善学校相关管理规定。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三方联动机制,推动校园反欺凌步伐。三社联动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为链接纽带,通过社区单位链接和整合社会资源提供给社会工作者,通过新闻媒体加强校园欺凌问题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度和关注度,同时社区和社会工作者为政府相关部门防治校园欺凌问题提供实务经验。三方联动互相配合共同治理校园欺凌问题。

早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国的青少年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已进入司法介入与教育结合的解决模式。这为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支持,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共同防治校园欺凌问题,向校园欺凌说“不”。同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推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加快营造和谐健康文明友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