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社工,时常会回想当时做一名社工的初心。刚毕业的我,怀着帮助他人的信念投考了社工行业。在之后真正实践过程中,我才了解了社工不是简单的帮助他人,而是要关心改善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权衡好政府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争取资源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和问题,创设一种乌托邦式的氛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人性的弱点,长时间与弱者打交道带来的疲惫和麻木感,以及繁重行政事务的缠身,让我不禁要问:社工创设的是“铁笼”还是乌托邦?这种感受时常伴随着我,让我越发需要去反思社会工作的专业,急切要检查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迫切去要重温社会工作背后的哲学背景和意义。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工作受到的哲学体系支撑之一。 社会工作者被描述为务实的乌托邦思想家。社会工作者的乌托邦特性为他们致力于社会改良提供了动力,而他们的务实特性又鼓舞他们即使是在困难的或不利的境遇中也能为了这些理想而工作。
社工在面对服务对象时,要怎么保持专业界线?怎么保持好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不发展双重或多重的关系?当服务对象与政府之间出现矛盾问题时,站在政府的角度多点,还是站在服务对象这边多点,怎样权衡好这远近的关系?怎样权衡好个人价值与社会工作价值的距离等等?以上都是社工的专业性问题,我们社工必须面对的,并且都是看不见的“东西”。虽然我们有时会困惑、矛盾、迷茫……但是我想只要我们都坚持一个共同的核心信仰:高度评价人的价值并深信能使之得到提升。只要秉持这种信仰和力量,那么,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会徘徊在边缘地带,不会出界,或者感受到将临边界之时,会打破边界,回到中心地带,继续为服务对象创设乌托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