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生活的利与弊

覃娟 2018-06-13 11:33   逸飞社工微信公众号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我想,社工价值观的内化,大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用社工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去看待问题。 但,让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生活究竟是好是坏呢?

记得在一次与胖飞的文章辩论中,兰姐曾发表了一篇文章总结,里面提到我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得很好。我想,社工价值观的内化,大约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用社工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去看待问题。 但,让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生活究竟是好是坏呢?

我的同学中,有不少人从事了社工。我们建了个微信群,时不时聊一些工作上的事情。社工说,要宽容,要接纳,要价值中立;我发现,这些东西其实真的已经慢慢渗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变得更加包容,看待许多问题不再像过去那样偏激,可以开始学着分析一些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抨击。面对生活的难题,变得越来越“佛系”。是的,社工这个职业让我们变成了更加温柔的人,我相信这一定是有利的。但说是就像硬币的两面,任何事情都会有正面和负面影响,社工方法介入生活,也会产生弊端。

当我们变得越来越宽容,面对生活里那些偏差行为,我们明明可以生气,可以难过,可以发脾气,然后再来冷静思考怎么去做,我们却选择了用一套理论告诉自己:“嗯,是会这样啦,不用太在意。”然后就任由它过去了。面对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在乎的那些人,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服务对象去分析,去解释,这样是对的吗?对此,我想提出以下疑问:

当我们让社工方法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是否会失去自我?如果社工无法把握这个度,就连生活中也用社工的理论与方法合理化身边人的偏差行为,不断地“麻痹”与“说服”自己去接受;那么社工真的还能算专业吗?还是说,我们还是应该把生活与工作分开一些,生活中我们不要活成一个圣人。我们不将生活中遇到的个人都当做服务对象一般去分析他,我们要活的像一个人,才是真正的专业呢?

在社工的领域中,是否需要出现一种领域,将社工本身作为服务对象,不是督导,而是真正的成为一个个案。社工有时候像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每天承载了许多的负能量,需要定期的排解。作为社工,我们不是站在上帝视角,当服务对象的问题越积越多,我们的身心健康难免受到影响,此刻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发泄去排解。社工在生活中也选择包容与接纳,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好法子,这仿佛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如果做到这个地步,恐怕社工的心理状态也已经受到影响,只是社工用自己的法子选择了无视。

目前,我提出这两个疑问,但我同时有些我自己的看法,比较简单。社工方法与理论的应用,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用来改善甚至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我消化的工具。退一万步讲,我们在生活中也去分析身边出现偏差行为的个人,但我分析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找到原因,然后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迫自己去接受这种行为的产生。如果是这样,那么理论的建立就不再有任何意义,理论的建立就成了打破牙齿和血吞的帮凶。社工方法介入生活的度,究竟该如何把握,我想这大概还需要个人很长时间的摸索,我真诚地希望社工同仁都能找到自己的度,不要让社工方法成为生活中的包袱。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