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街道民政工作在服务对象、功能实现等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强调专业价值引领,并借助一整套专业的知识、技巧和方法帮助服务对象链接社会资源,提高其自身发展的潜能和能力,营造滋养型环境,最终促进社会正义和整体福祉。街道民政工作是党建引领,各级民政部门及其主管的服务机构运用行政手段和服务方法,进行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具有保障基本人权、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功能。街道民政工作作为基层民政工作的载体,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总目标,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救灾救济、双拥优抚安置、社会事务等服务内容。
2021年05月-08月,笔者在山泉驻西市场街道社工站进行了为期两余月的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试图总结出基层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之间可复制推广的互动模式。基于笔者自身的“半脱离半参与”式观察以及与驻站社工、机构社工、督导、服务对象以及街道工作人员等多元主体的无结构访谈,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思路创新:专业化与行政化双赢
在参与社工站实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线社工常常面临一种专业角色与行政角色“难以平衡”的境地。进行实务反思的过程中,一线社工除了完成机构所下设的服务目标外,还需要承接街道内的部分例如文字撰写类的行政性工作,“被动”的参与街道民政工作。例如在与民政系统内的主体进行活动合作的时候,一线社工似乎只能尝试拍照记录、文案设计等非专业的角色任务,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也很少能够直接运用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
在问责时代里,社工站运营过程中同样需要面临来自机构、购买方(槐荫区民政局)、服务对象、派驻点(街道)以及专业等多方面的问责。社会工作服务站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回应专业自身发展以及机构要求、提升专业站位实现自身成长外,也需要积极与社工站相关方建立正向互动关系。街道作为社工站的派驻点,在社工站与其他主体之间起着协调作用。街道作为重要的“守门人”,掌握了辖区普通居民、弱势群体的详细资料,一线社工欲想顺利的“进入”大众视野,参与到服务对象的生活中,必须要参与街道民政工作的实操过程中。这就要求除了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外,社工站同时也需要以其专业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承接街道部分行政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执行社会政策、维护受助者合法权益的功能,从而实现专业化与行政化的双赢。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街道作为基层民政主体,承担着记录辖区居民的行程轨迹、将上级防控讯息上传下达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工作方法不够人性化、工作态度不够恰适的不足。西市场街道社工站一线社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实施群体之一,积极利用自身专业的沟通互动技巧帮助街道完成民政工作,与此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良好的树立了自身的专业性,实现了双赢。
资源整合:民政与社工双向互动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使得计划体制下的民政工作方式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政工作主体需要及时转变工作模式,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效益最大化。社会工作作为专业性主体,能为街道民政工作提供技术性支持和知识性支持,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将街道民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深度融合。
首先,社会工作本身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载体,可以为街道民政工作提供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以及在功能实现的过程中扮演专业的工作角色,为街道民政工作的发展建言献策。例如,在西市场街道社工站参与街道某居民冲突调节的案例中,一线社工采用了情境复演、角色互换的专业技巧,帮助居民合理调节矛盾,为街道基层民政工作减负增能。此外,一线社工作为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的群体,积极参与到街道日常会议之中,在扮演倡导者的过程中为街道的基层民政工作提供思路创新,在扮演政策影响者的过程中为街道决策提供多元建议。
其次,社会工作服务站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为民服务的行动系统。社会工作需要政策推动,更需要专业和技术的支撑。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工作机构的主管部门,为社会工作机构的建设发展因地制宜的出台相关的政策及实施建议,在宏观层面上为社工站建设指明了方向。此外,街道作为社工站的派驻点,为社工站的发展建设提供相应的物理空间和硬件支持,成为社工站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派驻社工站,西市场社工站的活动经费有限,在具体实务的过程中,一线社工积极链接街道可利用的经费资源和场地资源开展活动。例如在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与街道、社区达成合作,在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宣传社工自身,从而吸引更多的活动赞助者,在逐步取得居民的信任过程中将辖区内的潜在服务对象发展成为实际服务对象,实现社工站自助发展。
社工站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基层民政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的高度融合发展,才能够活动长足的发展。从社工站定位看,西市场街道社工站在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指导下,为以残障群体为主要人群的社会弱势群体和辖区范围内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社会需求,恢复和完善他们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街道民政工作中的社会救助服务功能。街道民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急于求进的不足,而在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群体后,在具体服务的开展过程中,注重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程序化服务。在为残障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社工站一线社工积极与街道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密切互动,将其纳入到行动系统之中,在提供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展链接残疾人相关政策和助残岗位资源间接服务,多方联动为服务对象提供多元服务,构建良性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共生发展:形成社会治理新格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计划体制下的民政工作方式、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吸纳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2017年,民政部先后发文鼓励和支持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参与扶贫攻坚、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助老服务和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民政工作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无论是民政工作还是社会工作,二者都将弱势群体纳入服务范围,并在服务的过程中注意服务对象的价值和需要,实现助人服务和社会正义,最终将促进社会福祉的发展。但在服务开展的方式中,二者还存在着重要的差别。例如在为残障群体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民政工作主要是给钱给物的救济型助人,而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的服务型助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只有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推动民政工作社会工作化,才能促使社会工作真正落地,发展专业服务社会,形成二者共生发展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加快推进社工站建设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重要路径。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的落地开展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政部门治理效能发展提升的重要契机,社会工作服务站既是了解居民需求的“最前一米”,又是为民提供服务的“最后一米”,有利于从“苗头”、“根源”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黑箱”问题,最终促进民政工作的良性发展,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投稿单位: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