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社工支招华人 合理应对歧视或仇恨犯罪

2016-12-13 09:58   中国侨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包括纽约在内许多地区少数族裔遭遇仇恨犯罪或者歧视的情况都不断发生,而华裔又是遇事较少举报或者发声的一群。社工11日提醒,如果经历或者目睹类似情况,首先要保障自身安全,再选择报警或者在社群媒体上分享经历,“把信息传播出去”于人于己都是提高防范意识的方式,有利提升互相尊重。

U659P894T5D117041F44DT20161213081155

    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仇恨犯罪和歧视时有发生,民众游行呼吁人人平等。(美国《世界日报》/刘大琪 摄)

U659P894T5D117041F42DT20161213081155

   民选官员、教育人士和家长呼吁校园里应该互相尊重。(美国《世界日报》/金春香 摄)

中国侨网12月13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包括纽约在内许多地区少数族裔遭遇仇恨犯罪或者歧视的情况都不断发生,而华裔又是遇事较少举报或者发声的一群。社工11日提醒,如果经历或者目睹类似情况,首先要保障自身安全,再选择报警或者在社群媒体上分享经历,“把信息传播出去”于人于己都是提高防范意识的方式,有利提升互相尊重。

据华裔社工黄峰滔介绍,不管是遇到还是看到仇恨犯罪或者歧视行为,要永远记得安全第一,因为你不知道施暴方处在怎样的精神状态,又或者是否有暴力倾向还是犯罪前科,“找个安全的地方报警”。而相较情节严重的仇恨犯罪或者歧视,日常生活中更常发生的是微歧视(microagression),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不要一味忽略微歧视,反倒应该勇敢发声,表达自己的不适或者被冒犯,才能有效避免微歧视的反复出现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比如学校里或者工作场合,不同族裔的同事开了你玩笑,或者不同族裔的学生推了你一把,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黄峰滔表示,倘若是在危险系数较低的环境中,比如公司或者学校,应向冒犯者指出其行为的不妥,但指出的方式应选择自己较为舒适的方式,或者幽默化解,或者严肃对待,“告诉对方不能这样讲、或者这是种族歧视、或者你觉得很愤怒”,因为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有的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也没被纠正过,才导致微歧视反复发生。但如果是在变量较大的陌生环境中,比如偏僻的街头或者地铁上,难以预测对方是否持有武器或者嗑药,则应保持安全距离,再及时求助或者报警。

“需要注意的是,回应微歧视并不是要用暴力、或者当即有效,最重要的是传播,让别的族裔听到你的声音,才能更重视你。”黄峰滔举例有的华人家长教育孩子说“不要跟非洲裔玩”,这种表达方式就是种族歧视,家长应该用“不要跟暴力的同学玩”等表达引导孩子,对事不对人。“不同个体和族裔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自己尊重别人的意识不断提高,也能带动别人尊重你的意识的提高。”

社工Rachel Sarah Blum Levy也就遭遇或者目睹微歧视时的语言表达给出建议,比如尽可能地唤起对方的自我价值,告诉对方“我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不要设定对方故意恶意对你;直接指出对方的不妥,不要冷嘲热讽,有时施暴者并不知道自己在作恶,直接指出会让他们突然醒悟并改正;尽可能地从第一人称出发、而非第二人称,可以说“我不是很舒服你这样讲话”,如果说“你这样讲话让我不是很舒服”,容易让对方觉得被攻击,从而防御。她另外也建议旁观者可以通过问路的方式,分散注意力,之后确认受害者是否安好或者需要帮助等。(刘大琪)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姜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