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专结合,加快社会工作人才体系建设

侯静 2020-06-10 09:31   光明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如何培养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各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为社会工作教育和培养值得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社工人才教育的培育发展机制已经基本建立。2019年度累计有53.3万人取得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者在疫情期间开通心理服务热线,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情绪辅导。同时,社会工作者在疫情期间还为社区独居老人、长期患病者、残疾人等提供了日常照料。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者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发挥着专业性和服务性并重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社会工作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许多社会工作者还缺乏心理干预、公共卫生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应对和化解危机事件的能力还显不足,为弱势群体提供心理辅导、情绪调节和社会支持等方面帮助的专业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脱节,社会工作教育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没有输送到社会工作的对口单位。三是中国社会工作还没有得到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认可,社会工作者的待遇还很低,从而导致社工人才的流失。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如何培养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各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成为社会工作教育和培养值得思考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构建通专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存在培养和发挥作用相脱节的情况:一方面,社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入到对口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在社会工作基层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等一线社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学习和训练。因此,需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的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社工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社工专业本科生,侧重社工专业基础知识、相关知识技能以及社工基本态度的培养,主要培养方向是为社区、学校、公益组织等输入一线社工或从事其他相关行业的通才。对于社工专业硕士来说,更注重加强他们把社工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加强他们社工相关知识技能的培养,包括心理咨询知识技能、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等的培养,为社会的发展输送真正热爱社工职业的社工专门人才。

二是加强在职一线社工的专业培训。目前,许多工作在基层社区的社区工作者本身并不是社工专业毕业,在社区工作时主要从事一些居民日常生活的安置和处理,还难以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活动、心理辅导等专业性的工作。因此,在高校建立有规模、水平高的社工培训基地,开办非全日制社工培训班,招收更多的在职人员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位,为基层一线社工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在职培训渠道,提升基层社区工作者和一线社工的理论水平,把社会工作实践检验和理论相结合,提高一线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建造与实践结合的社工教育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发展和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专业性,应建造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是丰富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应增强社会工作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人的生命发展过程和各阶段心理特点的认识,要丰富社会工作相关知识领域,扩展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卫生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素养,系统掌握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理论、方法和技巧,培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从而增强应对社会需求和突发事件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社工服务的专业性。要采取知识学习和案例分析的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堂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加强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社会工作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会工作本科生和社工专业硕士的专业实习时间,把他们安排在社工专业对口的单位包括学校、社区、公益组织等进行社工实践。通过切身感受而不是说教来培养他们对社会工作职业的兴趣和热爱。因而,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社工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建立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良性循环

社会工作在当下的中国社会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重视,整个社会要大力扭转现状。一是在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体系中,培养社工专业素养高、满足社会需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强的专业社工人才;二是使他们在社工实践工作中作出对社会发展重要的成绩,让社会和政府认识到社工的价值,进一步提高社工的工资待遇,为他们更好地工作提供物质和生活基础,从而形成社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良性循环。

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养,贯穿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育、社工专业硕士培养以及非全日制社区工作者培训的不同教育阶段,是构建通才和专才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要通过高水平的社会工作教学体系培养高质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通过专业实习让社工专业学生充分了解社工职业的特点,感受到社工职业的价值,真正愿意从事社工工作;要通过为弱势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支持,得到大众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和认可,提高社工待遇,从而使更多的社工专业学生愿意从事该项职业。这样,就可能为社区、学校、公益组织输送更多社工专业人才,形成社会需要和社工人才输送的良性循环。

(作者:侯静,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