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为平台 服务为引领”
—— “社区青年汇”专业化探索
Commmunity-based andservice-leading:peofessional exploration of commmunity youth work
——TakingBeijing“CommunityYouth Club”as anexample
黄匡忠、吕翠倩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珠海,519000、无国界社工,香港)
内容摘要:在新的形势下,传统青年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亟需进行转型。近几年北京团市委进行的“社区青年汇”探索,形成了一种“社区为平台服务为引领”的服务模式,有提升服务专业性、弥补基层团组织力量的不足、节省成本、整合社区资源、增强项目弹性、保持项目服务质量等六大优势,对社区青年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社区青年汇;社区青年工作;社会工作
Abstract:
Keywords: Community Youth Club; Community Youth Work; Social Work
一、青年工作对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反映了中国的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所谓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在社会治理的语境中,政府不再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政府更多的是引导、规范而非管制。
创新社会治理对社区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政府的部门和职能设置中,由于没有专门的青年工作机构,在青年教育、就业、健康、福利等领域,共青团担负了相当多的政府职能。[[1]]因此,传统的青年工作与党的活动及共青团活动分离不开,常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群体的流动更为加速,青年群体的分布更为复杂,青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多元,传统的共青团组织已难以适应当代青年群体的特点和青年工作的时代要求。[[2]]如何更好的服务青年群体,尤其是服务好分布于城市中的广大社区青年,便成为一项重要而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青年工作的概念界定
1、青年工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年龄的分段,青年是指处于15岁至44岁之间的人。在我国,青年工作通常是指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团结教育青年和动员青年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有人提出青年工作是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很多方面,涉及内容也很广泛。[[3]]而为便于研究,本文所指青年工作,是指有共青团有计划性地开展为青年群体提供各类服务的工作。
2、社区青年工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社区”的理解不尽相同,既有“场域”的概念,也有“文化”“生活共同体”的概念等。[[4]]在本文中,社区更强调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概念,主要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按照这一概念,社区还可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而本文的社区主要特指城市社区。社区青年工作,即是共青团指在社区中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性地为青年群体提供服务的各类活动的总称。
3、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不同于普通的社区青年工作,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它既是一种专业的方法,也是一种专业的服务。陆士桢将社区青少年工作定义为:以调动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发展环境和引导青少年在能力及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目标,动员一切社会资源,服务于青少年,促进社区健全发展。它要求要以青少年发展为中心目标,工作计划的制定要依青少年的生活情景而定,而非按照千篇一律的固有模式解决问题.[[5]]可见,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强调动员社会资源,在本文中,社会资源特指社区里的各类社会组织,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以社区为管理对象的组织,如社区党组织、街区行政组织、政府下派在社区承担相关管理职能的组织;二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群众性、自治性组织,如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三是在社区内活动并参加和承担某种社区事务管理的组织,如社区社会组织、物业服务企业。所以,本文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指的就是依托社区组织开展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三、传统青年工作亟待转型
一直以来,青年工作是由共青团为主体进行牵头的。在共青团发展的历史上,服务青年是在共青团传统职能——代表和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共青团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都提出要代表青年利益、为青年服务的核心思想。[[6]]各级共青团组织也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引导和发动青年群体参与并在活动中服务青年。有学者提出,共青团的活动按内容可分为八大类:思想引导类、组织建设类、服务青年类、权益保护类、志愿服务类、素质拓展类、文化娱乐类、新媒体类。[[7]]这八类活动,基本上都蕴含了服务青年的基本理念。
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青年工作也面临一系统的问题。刘俊彦提出,共青团活动内容比较粗放,没有照顾到不同青年群体的不同特点,活动缺乏针对性。[[8]]孙爱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共青团组织面临覆盖面日渐缩小、文化引导教育方式滞后、服务能力弱、维权手段缺乏等4个问题。[[9]]王延芳提出,团组织的结构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发生了变化,越高层级的团组织结构功能越健全,越低层级的团组织结构越松散越无力,甚至基层很多团组织出现了组织瘫痪的状态。同时,社会衍生出形式多样的新的基层单位,团组织在这些新的组织和单位中最大程度就是建立个形式团组织但是不能实际发挥作用。[[10]]涂敏霞等从青年的多元化需求、多元化供给、新时期青年问题变化等角度阐明共青团组织具有服务单一、垄断青年服务、反应滞后等问题。[[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群体的活动范围更广、参与领域更为多元、个性化需求日益突显,加之基层共青团组织在诸多领域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日益减弱。因此,传统的青年工作亟待面临转型。而这一转型压力在大城市的社区中表现更为突显。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中西部人口大量流入东南沿海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而这些流动人口中占主体的是青年群体。青年人在各个领域就业,但最终回到社区中生活。在社区中,他们与团组织的联系无法足够“亲密”。一方面是由于身为流动人口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大城市中的基层团组织也无暇应付数量庞大的外来青年群体。如何对这些流动青年群体提供有效服务,日渐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四、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实践
(一)香港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随着移民的巨增,香港的社会问题突然增加。为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在60年代末,香港爆发几次大动乱,各界认识到参与动乱的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社会中的“三无”青少年,他们无职业、未引起社会关注、也无系统组织活动。因此,为解决青少年带来的社会问题,到60年代后期,尤其是到了1972年,香港开始在社区中设立儿童及青少年中心,提供大量的康乐体育活动。80年代香港政府发表了青少年个人辅导绿皮书,拓展青少年社会工作以及学校、社区、球场等公共场所。最后把地区青少年中心改为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社会工作服务。
香港的青年服务,从60年代至今,发展日趋成熟,对内地青年服务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有学者提出,香港青年服务模式具有专业性、前瞻性、个性化服务、资源保障、有效评估等5方面的特征。[[12]]
(1)专业性。具有众多的社会服务机构参与青年服务,其中不少是专业化的青年服务机构;社工为青年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前瞻性。青年服务从补救型服务的服务策略,发展到以预防型服务、发展型服务并重,通过调查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3)个性化服务。以辅导式、参与式、体验式的服务模式为主,以团体辅导、小组工作技巧、个案工作、心理咨询等专业的工作手法,为青年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资源保障。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法,无论在资金上还是在社会政策的层面上,都给予必要的支持。
(5)有效评估。香港的青年服务,不少是以项目的形式来进行,项目完成后,注重对服务效果的评估。
总结下来,香港青年服务基本上都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在开展,这一点对内地的社区青年工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二)内地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近年来,内地社会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在政府地推动下,社会工作开始向多个领域渗入并成效明显。有一些地方积极推动社区青年工作,尝试用这种工作模式在社区里开展青年服务,解决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需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借鉴香港的青少年中心模式,2007年4月,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与香港青年协会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广社区青少年空间的计划,目的是在全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中,引入“服务”的概念和有效的运作模式。[[13]]以及在广东开展的“青年地带”品牌项目,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由专业的社工机构承接,为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无偿服务。除此之外,我国社会工作者对有特殊需要的青年人群开展工作,特别是预防犯罪、吸毒等帮扶帮教,以及为青年而提供的司法社会工作,在广东、北京、上海地区也受到重视。此外,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日益扩大,青少年服务作为一块重要的领域,社会工作的介入形式也更为多样。比如在流动青年服务、流动人口子女服务、家庭社会工作等,在越来越多的地区逐渐开展起来。
总结近年来内地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可发现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多元化。政府近年出台了不少文件支持发展社会工作,广东、上海等地区也较早推动,这些地区不断借鉴港澳台的经验,发展了很多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例如学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戒毒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在各地开花,设计多个领域,发展路径也各有差异,非常多元化。二是碎片化。虽然各地不断发展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但是能真正把某个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做好的又不是很多,都普遍处于发掘和探讨的阶段。听说医务社会工作热门,就有一批人做这个领域的服务,但是,在缺乏相应人才和医院编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项工作很难推动,多数医院只是挂个医务社工部的牌子而已。因此,各地都在回应中央的政策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但是大多数的服务领域都是很零碎和杂乱的,没有在专门的领域里发展出一套健全的服务模式,因此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点。
五、北京“社区青年汇”——一个社区青年工作的专业化探索
(一)“社区青年汇”的基本情况
“社区青年汇”是北京共青团在全市基层社区和商务楼宇等青年聚集的地区建立,针对区域内青年群体开展城市融入、就业创业培训、交友联谊、文体娱乐、法律心理服务等活动的一个品牌项目,旨在团结和带领区域内的广大青年构建熟悉互信、互助向上、包容和谐的城市社会关系。
2010年,北京共青团在部分城市社区开始试点建设“社区青年汇”。2012年4月,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团市委在全市建设了50家“市级示范社区青年汇”。2013年,北京市16县区建立了350家规范运营的社区青年汇,对全市85处青年流动大学生群体聚集区域实现全覆盖。截至2014年5月,北京市共建各类社区青年汇500家。
社区青年汇的服务对象既包括户籍青年,也包括流动青年,并注重不同青年群体之间的交流。社区青年汇主要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活动空间、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和社区周边广场、学校等场地资源,由“总干事+专职青年社工+志愿者”组成骨干工作团队,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的方式,为城市青年提供交流、参与平台,实现对青年的团结组织。
(二)“社区青年汇”的探索实践
1、社区为平台
社区为平台是指以社区为本(Community-based)而做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这里的社区为本不同于上文所提及的社区青少年空间,社区青少年空间是中心为本(Center-based),是在社区里为青少年创造一个特定的活动空间和场地,也不同于学校为本(School-based)——在学校里为学生进行的社会工作。这里的社区为本青少年工作指的就是在社区里链接社会组织、社区和社工,针对青年人的需求而为他们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
“社区青年汇”是北京团市委发起的一个项目,这一项目跟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式工作模式有所不同,作为政府一方的代表,北京团市委把许多相关职能都进行了分解,并最终落地到社区中。事实上,以项目的形式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历来便有,项目式运作甚至是美国青少年工作的一大特色。通过这一方式,使青少年服务预算和开支透明化,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通过第三方机构或直接依靠社会对项目实施监管,可以促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公平、公正,使项目的实效性不断增强。[[14]]
在整个社区青年汇项目中,北京团市委的角色是制定社区青年汇发展规划、形成指导意见、规范行业标准等全局性工作,不直接参与社区青年汇的日常管理。而直接参与社区青年汇日常管理的是几家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团市委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把社区青年汇的项目外包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让专业机构运营社区青年汇的项目。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负责招募社区青年汇专职社工、开展社工培训、配备专职督导、对社工活动进行指导等。社会工作者则要长期驻扎在“社区青年汇”的项目点,负责深入所辖社区,了解并发现青年群体需求,为青年人及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以社区为本开展青年社会工作是社区青年汇项目的一大特色。从整个项目的运营模式来看,社区青年汇大都只是配备一名专职社工,而社区青年汇的服务点正是依托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里的,社工举办活动的场地就是利用街道和居委会的活动室、公共文化活动设施和社区周边广场、学校等场地资源。社区为本的服务是要融入到社区里,善用社区已有的资源来做服务。
另外,根据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青年汇工作的意见》,社区青年汇是由“总干事+专职社工+志愿者”组成骨干工作团队,总干事由街道乡镇副科级以上干部或社区村副职以上人员担任,负责统筹协调社区青年汇的相关事务。这就是说社区青年汇总干事是由社区的基层干部兼任的,他/她在社区里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力量,可以帮助社工和整个项目协调适当的资源,例如帮忙利用居委会的平台为社工宣传活动,或是链接附近的公司、单位的负责人,让社工的服务能在那里举办,又或者是协调社区的场地资源,让社工有办活动的场地和空间。可以说,总干事在整个社区青年汇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再者,驻点的专职社工通常都是在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里办公,她/他们基本上也是每天都是和社区居民生活在一起,可以很好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也和社区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可以说,社工在整个社区青年汇项目里是一个资源的连接者,他/她们通过整合社区、社会组织、基层干部和社工自身的资源来帮助青年人,一方面让青年人能够更加融入社区,享受社区的设施和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在为社区和青年搭建桥梁,让社区的居民更了解青年人的需求和想法。
2、服务为引领
社区青年汇是回应现实服务需求的结果。针对北京这个首都大城市的新青年问题,例如大量农民工青年涌入北京打工、青年人就业困难、青年人交友圈子狭隘、适婚青年找不到对象、青年买不起房、青年人亚健康问题、部分青年被边缘化、青年吸毒问题等等,共青团的传统职能很难涉及到这些青年问题,而社区青年汇刚好填补了这一服务空缺。社区青年汇的服务理念就是为区域内青年群体开展城市融入、就业创业培训、交友联谊、文体娱乐、法律心理服务等活动,旨在团结和带领区域内的广大青年构建熟悉互信、互助向上、包容和谐的城市社会关系,这正是为了回应现在新青年的需求。社区青年汇举办的活动如带领一些流动青年参观和认识北京的文化历史景点,是为了让他们可以融入到北京本土的生活;举办交友联谊的活动,是为了让青年认识更多的朋友,也从中学习怎样与人相处的技巧;举办文体娱乐的活动或是比赛,是为了让青年人走出家门和电子网络世界,参与健康的活动和锻炼身体。
社区青年汇举办的活动分为常规性的活动,和针对各区县的特点和特色举办的特殊性活动。北京市财政局给予每家青年汇8万元支持,要求每家社区青年汇每年开展活动的次数不少于48次,其中市级层面统一活动不少于12次;区县层面组织开展的活动不少于12次;由事务所指导开展的活动不少于12次;社工的自主活动12次。当承接社区青年汇的社工事务所发现一些新的社会青年问题时,社工也可以针对自己社区的青年发展和需求设计活动。例如发现青年人吸毒问题,社工可以针对这个问题在社区举办抗毒教育的讲座和社区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等;发现某社区的青年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有困难,社工便可以举办亲子教育的活动;发现社区里个别企业的青年员工压力很大,社工便可以为他们举办减压的活动等等。也就是说,专职社工除了要做市级和区级要求的常规性活动之外,也可以按服务需求,自己设计发展性的活动回应自己辖区内社区青年人的需求。
回应需求是一种社区青年工作的创新。社会工作最重要的是回应服务使用者的需求,而社区青年汇的项目正是针对北京这个大城市的问题而设计的,也是在回应北京新青年人的需求,让他们可以融入到社区里、扩大朋友圈、享受一个比较健康的生活,这种青年服务模式正是这个时代的社会所需,也是不同于旧有的“行政化”模式的。
而为了保证“社区青年汇”服务的专业性,北京团市委加大支持力度,还促成了北京厚德社会工作事务所与香港无国界社工达成合作协议,直接购买香港的专业督导服务。自2013年起,北京厚德社会工作事务所聘请了3名全职香港社工,在事务所中担任督导,而这种聘请全职香港社工的模式在北京属于首例。香港的督导来到北京之后,第一年主要对一线社工进行直接督导,第二年则在团市委的要求下,帮助厚德社会工作事务所进行本土督导体系的建设。此外,香港督导还通过“社区青年汇”城区训练营等方式对全市的社区青年汇社工进行培训。
3、服务模式评价
“社区为平台+服务为引领”的服务模式,为共青团的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让社区青年尤其是社区流动青年重新聚拢在共青团的周围。简要来说,“社区青年汇”有六大优势:
一是提升了服务的专业性。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为社区青年开展服务的人员主要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在当前的项目制工作模式下,每个“社区青年汇”的项目点都会聘请一名专职的青少年社工。这些社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在职培训,能够利用专业的工作手法,针对辖区内青年人的特点,设计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与居委会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专职社工的工作方法更为专业和贴合青年人的需求。
二是弥补了基层团组织力量的不足。以项目的形式,在全市分布500个项目点,每个项目点都设有专职社工。通过社工,各级团组织可以将服务青年、联系青年的需求传递给每个社区,实际上增强了团系统与青年群体的联系,为做好社区青年工作找到了一条现实途径。
三是节省成本。社区青年汇就是依托在社区里建的服务点,社工可以善用社区的固有设施和资源,例如办公地点、社区活动室、球场、公园等公共资源来举办活动,不需要政府另外安排其他资源或建设办公、活动场地来做服务,比起其他模式的项目可以节省不少成本。
四是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包括场地、企业、商户等资源,为青年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在链接和整合社区的资源,把社区和青年紧密连接起来。
五是增强了项目弹性。社工除了举办常规的活动回应北京普遍的青年需求之外,也可以自己设计发展性的活动,回应自己辖区内青年人的特殊需求,服务设计有特色和有亮点。
六是能保持项目的服务质量,北京团市委对项目的执行有一套考核标准,并每半年由各区县的运营支持中心对社区青年汇的服务质量、服务数量、社工表现等进行评估考核。按照评估结果,项目对承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社工进行筛选和淘汰。
六、结论及讨论
当前,在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社区青年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打破思路,积极探索。北京团市委开展的“社区青年汇”项目,很好地引入了专业社工资源,依托于社区的资源,让社工把社区、社会组织、基层干部和社区青年联动起来,提升了青年服务质量,加强了与社区青年的联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经验推广价值。当然,“社区青年汇”项目因在创立之初具有较强的政治属性,项目点扩张较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专职社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成效有待提升等问题,不过这种专业化取向的探索对社区青年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启发意义,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涂敏霞:《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年工作》,载《青年探索》,2011年第3期
[[2]] 余逸群:《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的策略》,载《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年第3期
[[3]] 岳艳斐:《近十年来党的青年工作研究综述》,载《文史博览》,2012年3月
[[4]] 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5]]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237页
[[6]] 吴庆:《新时期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理论思考》,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 刘俊彦:《共青团活动略论》,载《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8期
[[8]] 刘俊彦:《共青团活动略论》,载《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8期
[[9]] 孙爱军:《青年工作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思考》,载《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10期
[[10]] 王延芳:《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共青团及青年工作队伍体系建设》,载《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1月第1期
[[11]] 涂敏霞、吴冬华、魏雁滨、张炳富、杨卫国:《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有效模式》,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12]] 涂敏霞、吴冬华、魏雁滨、张炳富、杨卫国:《构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有效模式》,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13]] 黄晓颖:《成都市武候区“青少年空间”项目实施的案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4]] 曾颖茹:《美国纽约青少年工作研究及其启示》,载《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7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