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重庆G小学“童享未来”项目为例

2020-10-26 11:4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少专业的评估模式。生命教育涉及儿童自身、社会工作者、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动,对生命教育服务的评估不能仅凭社会工作者主观判断,应该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建立系统的评估体系,从儿童、家庭、学校和有关部门得到真实反馈,更客观全面地呈现服务成效。这样既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总结工作经验,提升服务水平,又能为农村留守儿童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多元力量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一、问题提出

21 世纪初,我国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教育改革正式展开,从 2001 年开始到 2004 年,强调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中小学建设;再到2018年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多年来不断完善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水平,但寄宿制学校难以应对留守儿童多层面适应问题,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道德、学习、安全等问题说明寄宿制学校的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鉴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有特殊性,2016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民政等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专业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更关注儿童的全人教育和整体环境。西部地区寄宿制学校是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有效且理想的场所。

为响应国家号召,重庆市救助站购买W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童享未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派遣1名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驻校于重庆农村寄宿制G小学。G小学距离城区15公里,全校12个班级,共495名学生,其中90名住校生,留守儿童66人,并有71名学生周末常驻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从小缺少对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对生命认知的正确引导,逐步出现成长困境,特别是近期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给儿童普遍带来生理威胁和心理冲击,如何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积极面对生活是当下重要议题。因此,有必要对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采用有生命意识、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方式引导儿童认识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生命。基于笔者在实习中参与“童享未来”项目推进,本研究以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在优势视角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策略。

二、文献回顾

学校社会工作是指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留守儿童是学校社会工作重点服务的群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普遍存在的如自卑敏感、行为叛逆、学习状态不佳等问题的原因不在于“留守”,而在于问题在萌芽阶段得不到有效遏制而继续恶化。因此,生命教育对他们尤为重要,它更注重培养价值观与人生观,挖掘生命的潜能,完成人格的自我实现,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生命教育是外延非常宽泛的教育活动,核心是人生的教育、死亡的教育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它主要是教人认识、珍惜、保护、欣赏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针对留守儿童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建构相对具体且易操作的生命教育。在遭受灾害后,面向儿童的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一是优势视角原则,引导他们正面看待生死,领悟生命的珍贵,激发生活热情。二是能力为本原则,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和回归性,通过“经验——觉察——了解”的过程达到儿童能力感的养成和提升,体悟和激发自己生命的力量。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方法技巧和操作空间上与生命教育相契合。社会工作介入生命教育的路径包括从个人层面解决问题,从团体层面加强体验,从社区层面搭建网络。介入策略包括改变环境从社区工作介入,一般学生从小组工作介入,特殊对象从个案工作介入。学者认为以小组工作为主要方法、综融视角为支撑、以“人在环境中”理论为依托的介入策略更全面。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首要是管理者,同时在志愿者培训、家长辅导、引导留守儿童三方面扮演教育者,最后以研究者角色推动专业本土化发展。同时,学者提出“3加 1行动”,即服务提供者关注、关心、关怀儿童生活世界,以发展性、个性化、参与式原则指导学习行动的设计和实施,将儿童经验学习、体验学习和传统的认知学习有机结合,过程中学校、家庭、社区提供支持,发挥老师、父母、朋辈协助作用,让儿童成为最大受益者。

三、理论基础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每个个体或群体都有其自身内在的能力和外部的资源,只要对这些内在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其运用到合适的条件中,就可以帮助案主或者群体建设性地发挥自身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功能提高和问题解决。在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者一要充分赋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发现自身优势,助其形成自我认同感,提高自信心,实现助人自助。二要激发抗逆力,相信农村留守儿童具有反抗困境的能力,具有成长、学习和改变的基本能力,要运用同理心挖掘留守儿童潜在优势。三要强调“人在情境中”,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留守儿童与新生活环境的整合。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以参与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为主,问卷调查法、文献法为辅收集资料。笔者通过对该项目社会工作者、G小学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老师进行观察和访谈,收集一手资料。并通过梳理项目前期资料,包括报告文件、留守儿童档案、调查问卷、活动音频、新闻报道等,梳理项目推进过程。综合考虑项目进程,确定4名接受服务的留守儿童、2名家长、1名老师和1名项目负责社会工作者为访谈对象。在访谈中,根据访谈对象特征及具体情境,对访谈提纲进行调整,尽可能对被访者的答案或意愿进行追问和跟进。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者基本情况

访谈者基本情况

五、G小学留守儿童问题和需求分析

“童享未来”项目的服务对象是G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建档的66名留守儿童,年龄在7-12岁,大多周末留校,寒暑假回家。项目前期,项目负责社会工作者为了解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情况,向留守之家留守儿童发放《关于小学生生命教育的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66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其中7-9岁的比例为40%,10-12岁的比例为60%。分析调查得出G小学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对生命的正确认知

从调查可知,留守儿童中对生命理解浅薄,难以清晰表述占65%;认为死亡就消失了,会害怕死亡的人占多数;40%的人是通过媒体了解生命。他们缺少充分的生命教育,对生命的认知模糊,无法正确看待死亡。

表2  留守儿童对生命的认知情况

(二)缺少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知

从调查可知,留守儿童大多认为自己优点偏少或无;65%的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更好;55%的人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同;面对他人受欺只有25%的人愿意主动站出来帮助他人。他们自我认同度低,生活满意度低,对他人生命缺少尊重。

表3  留守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三)缺少适应和应对能力

从调查可知,留守儿童遇到不顺心的事有65%的人会自己生闷气或通过激烈的方式宣泄情绪;周末按计划度过的人只占30%;面对意外有25%的人不知所措,30%的人选择先自己处理;只有30%的人对学校生活感到适应。他们缺少自我调解和控制能力,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低。

表4  留守儿童生存能力

(四)缺少情感互动

从调查可知,55%的留守儿童期待着与父母相见;希望经常回家的人占70%;只有30%的人主动与老师交谈,保持亲近的关系,50%的人服从家人或老师的安排帮忙做事。他们较依恋家庭,渴望亲情;师生关系有待加强;大多被动地帮助他人。

表5  留守儿童情感互动情况

从调查中也能得知,这群留守儿童有一定同情心;向往更好的生活;较能坚持自我特点;愿意求助他人;生活中较顺从家长和老师。在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一方面,强化留守儿童的内部优势,包括他们的优点、特长、理想等,帮助其认知生命和自我;另一方面,整合外部资源,包括政府的保障,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和村委会的支持,社会工作机构的介入和其家庭、学校、社区资源,搭建和延展社会支持网络。

根据G小学留守儿童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分析他们存在以下需求:(1)清晰认知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2)客观认知自我和接纳他人;(3)提高适应环境和应对危机的能力;(4)树立感恩和责任意识,增加情感互动。据此,社会工作者在优势视角下,结合生命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重点围绕留守儿童之家服务,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为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义教育、生存能力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四个部分。

图1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提供直接服务,培育儿童自身能力

以小组工作为切入点,促进集体成长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而不是单一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小组工作强调互动体验,是体验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社会工作者以小组工作为切入点,围绕生命教育的内容,建立各类体验式小组,充分发挥小组动力,促成组员间建构真实、互动的社会与心理环境,从而获得对生命及生活的知性理解和感性体验。

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期一年的服务工作中,围绕生命教育主题,运用小组工作为G小学留守儿童开展了切实、多样的小组。项目前期因新冠疫情爆发,学生居家学习,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问题引起各方关注。由于G小学所在地区临近湖北,不少留守儿童父母在湖北务工,在疫情严重时期,父母无法归家,留守儿童一方面需要保障生活照料和居家安全;另一方面,需要缓解内心焦虑,以积极心态面对现状。为此,社会工作者积极争取通过线上小组形式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在学校和社区的积极协助下,为留守儿童开展了多个线上小组,如在生命安全小组中讲解疫情防控知识,教授应对危机的方法,以学习生命安全知识,增进生命安全意识为目标,通过彼此互动让组员理性认识生命安全,珍爱生命。在生命意义教育小组中,深刻运用同理心,为儿童讲解科学知识,增进其见闻,并及时澄清信息,消减儿童的疑虑,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生死观,从而改善留守儿童焦虑状态。在各类小组中,社会工作者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运用多种体验式方法,如活动教学法、欣赏讨论法,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进小组工作中。以留守儿童返校后,开展的“童享阳光”生命教育小组为例,帮助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行为三个层面正确认知生命,接纳自己和尊重他人。该小组内容如表6所示:

表6  “童享阳光”生命教育小组活动内容

“在一周一次的小组活动中,社工姐姐带着我们读有趣的绘本,让我和小伙伴一起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和欣赏自己,这比给我们讲道理有趣多了”(case1)

2.以个案工作为深入手段,提供个别化服务

在生命教育中,个案工作方法是指社会工作者以个别化的方式对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中发现的或主动求助的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专业谈话。在生命教育中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关系建立、会谈、个案管理等方面,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及其生活环境的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社会工作者运用倾听、同理心、自我披露等技巧,遵循接纳、尊重、非批评、自决、保密等专业价值,积极倾听留守儿童心声,引导他们认识和接纳自我与他人;唤起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强化他们的生存能力,帮助他们合理规划人生,积极面对生活;培养他们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确建立自己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学校社会工作者细致记录和更新G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中留守儿童档案,及时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个案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保护和珍爱生命。针对他们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社会工作模式如危机介入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等进行服务。例如针对因疫情突发,家庭情境突变而处于身心混乱状态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采取危机介入模式帮助他找到新的平衡,有效地解决服务对象的困扰,使其摆脱危机的影响;针对道德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采取行为治疗模式修正不良行为;针对留守儿童缺乏自信、消极悲观的情况,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们重新构建认知结构、改变不良认知,消减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另外,社会工作者还采取任务中心模式高效解决儿童的某些明显的问题。总之,社会工作者根据留守儿童真实需求,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综合运用专业方法技巧为留守儿童服务。

案例介绍:case4在校有逃课、偷盗等不良行为,经班主任介绍,社会工作者与他建立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了解其具体情况后,积极关注他在校表现和生活情况,及时表达关心并提供照顾;邀请他与同学常到社工室玩耍。社会工作者在长期陪伴中不断引导他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家庭,并表达出对他充分信任,邀请他成为社工室管理员。同时,多次通过家访和线上聊天与他的家长沟通情况。社会工作者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家庭治疗法等专业方法为其服务,目前老师和同学反映他的行为习惯得到良好改变。

“为了照顾和关心我的人,我也要当个好人,早点长大去回报外公外婆。”(case4)

3.以社区工作为平台,营造和谐环境

在生命教育中,社区工作的方法是指以学校和全校师生为服务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及社区的其他人士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工作有两大目标: 一是进行资源调配,二是发动居民。学校社会工作者扮演资源链接者,一方面是将社区资源引进学校,争取社区贤达如律师、心理师、医生等进入校园开展生命教育相关的讲座、主题活动等,另一方面是让留守儿童走出校园去感受社会的善意,如参与社区志愿活动,让他们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价值;参与社区课堂,扩展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人际交往。以社区为单位,创建各级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维护的生命教育机制,构建生命教育网络。

社会工作者组织G小学留守儿童成立了志愿者队伍,并时常带领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活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既能提升他们的价值感和自信心,又培养了责任感和集体感。并且学校社会工作以节日等重要日子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培养留守儿童感恩和家国意识。例如为小学生举行毕业典礼,让他们回顾校园生活,感恩家人和师生,相互祝福,憧憬未来。举办“青春正好,感念师恩”教师节主题活动,社会工作者带领他们制作祝福花束和卡片,让他们勇于表达情感,加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关系,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为提升留守儿童的环境适应力,营造热爱生命的环境。社会工作者为校园新生举办“校园新起点,未来新挑战”新生适应活动,社会工作者和高校志愿者在咨询专区耐心为新生及其家长答疑解惑;在活动区,新生和同学一起参与游戏,增进朋辈感情,加快适应新环境。开展“温情做皮,幸福做馅”中秋节手工活动,社会工作者与高校志愿者带领留守儿童制作和品尝月饼,让儿童感受社会的关爱,集体的温暖。

“自从社会工作者来到我们学校,开展了各种受欢迎的活动,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变得自信,学会互助,懂得感恩。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都得到明显改善,不少家长表示感谢。”(case7)

(二)补充间接服务,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1.线上线下加强联络,改善家庭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者认识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家长的生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态度,因此必须提升家长的生命教育意识,帮助家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走访、线上联络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并积极参与儿童生命教育,以“坦诚、接纳、易懂”为基础,和儿童正向沟通生命话题。同时,邀请家长参加线上和线下的教育讲座,学习和分享生命教育经验,反思自身并以身作则,增进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共同创造积极健康的人生。

“即使我只能短暂参与她的生活,我也会让她感受到我的关心,让她坚信生命值得被珍视。”(case6)

2.联合德育部门,完善学校教育

农村寄宿生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德育管理制度不合理和管理方式较落后等问题,需有正确的德育管理理念,营造建立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能更新德育理念。学校社会工作者将“人在情景中”理念、个别化原则、尊重平等理念传递给德育老师,让德育工作更人性化和细致化,以平等的姿态、尊重的态度、细致的观察、周全的考量,减少学生对管教的排斥感,真正做到以德育人。同时,能丰富德育内容。以学校德育课程为平台,将生命教育引入德育教育,以多元艺术、思考教学、体验教学、关怀陪伴等方式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命信念、生活品格、生计能力。还能提升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启发教师的人文关怀。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生命主题的活动,培养尊重、热爱生命的情感,共同践行生命意义及价值。

“加入生命教育,丰富和深化了德育工作内容。”(case7)

3.链接社会资源,搭建支持平台

学校社会工作者要让社会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营造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一是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由下至上争取切实的政策保障,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福利水平。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定期向区民政局、救助站述职中,真实反映留守儿童状况,总结工作成效并形成反思,提出具体的建议,为基层政府部门根据实情切实贯彻国家政策提供可靠参考。二是联合爱心人士,共同为保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献力、献物、献智。学校社会工作者常与大学生志愿者队合力开展小组和社区工作;邀请社区推荐的律师、医师和消防员等到学校为学生讲解健康安全方面的知识。三是争取社会组织支持。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机构链接,联合社会企业和组织捐赠物资,为留守儿童圆梦,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并立志回馈社会。

“我没想到在心愿墙留下的愿望真的会有人帮我实现,原来有人关注着我,今后我也要变成一个能带给他人希望的人。”(case3)

七、反思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优势

在“童享未来”项目中,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优势得以凸显。一是社会工作的模式、专业方法与儿童生命教育相契合。特别是优势视角理论与儿童生命教育中的自我认知环节相契合;小组工作充满体验感与儿童生命教育强调体验式教育相契合。二是社会工作尊重、个别化等价值理念能够带动教育者言传身教,营造热爱生命的校园环境。社会工作者本身就是学校的资源,以正向、正面、积极的行为意识践行珍爱生命的实践,做到以生命影响生命。三是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生命教育更有持续性。生命教育涉及广泛的内容,需要系统的递进式教育。对于农村寄宿学校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更像家,社会工作者驻校能更深入了解他们的情况,建立稳定良好的关系,在长久的陪伴中让留守儿童发生可持续性的改善。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不足和建议

一方面,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专业性不足。生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得社会工作者难以保证教育效果。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专业培训。一是社会工作者要定期学习生命教育课程,完整、持续的学习生命教育知识和方法。二是社会工作者认真记录自己开展生命教育服务的过程,并大量参考他人优秀经验和文献,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并采用同校社工“以老带新”的成长模式。三是社会工作机构必须落实对儿童生命教育的开展过程的督导,通过发现并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社会工作者提高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者面对多重角色冲突需要多方努力调解。不同群体对学校社会工作有不同角色期待,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中学生期望解决学业和生活困境;教师期望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学校期望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多方的期待既体现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价值,也易造成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多重角色冲突。所以,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自身要坚持专业价值,不断加强自己的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抓重点、稳大局,协调和平衡多重角色。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多方应准确理解社会工作者角色,合理期待并积极合作。

另外,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少专业的评估模式。生命教育涉及儿童自身、社会工作者、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联动,对生命教育服务的评估不能仅凭社会工作者主观判断,应该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建立系统的评估体系,从儿童、家庭、学校和有关部门得到真实反馈,更客观全面地呈现服务成效。这样既能帮助社会工作者总结工作经验,提升服务水平,又能为农村留守儿童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多元力量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