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问问题”就好像运动员“发球”,做完这个动作,才有后续“你来我往”的互动。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少社工对此感到困惑和为难,“为什么别人可以收集到服务对象的详细资料,自己却做不到?”、“不知道要怎么问”。笔者曾经见过像“机关枪”一般,连续向服务对象提问的社工,给服务对象留下社工就是“问问题、查户口”的印象;也见过异常沉默、尴尬的面谈,社工不知道如何提问,服务对象也不知道要聊什么;见过不少社工的专业个案辅导一直停留在表层,不知道要如何深入。
“球”发得好,对方才容易接,要是“发球”就错了,对方想接都困难。“提问”也是如此,社工“问出好问题”,服务对象才能跟随社工的提问,进行思考,服务对象才能进步和成长,个案服务得以顺利开展。
“好问题”需要考虑三个方面,自己、他人和情境。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情境,社工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同时,每一名社工都有个人的辅导风格,所以提问也需要结合自己的风格特色。当性格比较急躁的社工面对同样性格的服务对象时,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社工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做好情绪管理,提问的时候,要有意放慢语速,降低音量,不然,容易和服务对象出现冲突。当性格比较内向的社工面对同样性格的服务对象时,社工要先打开“话匣子”,适当“开玩笑”、“自我披露”,为“面谈”升温。
“好问题”是连贯、递进,不断深入的。不少社工都会提前制定面谈大纲,但是在面谈过程中,发现如果仅仅按照大纲走,不到十分钟就可以问完这些问题,然后就开始陷入“迷之尴尬”的沉默。用树举例,这些大纲是树干,社工在面谈过程中,结合情境提出的问题是树枝,沿着树枝不断深入,补充提问,是树叶,我们看到一棵树有树干、树枝和树叶,才显得生机勃勃。那么如何才能问出连贯、递进、不断深入的问题呢?笔者总结出三种“提问思路”。
第一种提问是“顺藤摸瓜”式,社工根据服务目标、计划,依据服务对象的回复,通过“问问题”的形式,进行拓展、延伸。例如,针对有就业需要的服务对象,社工要首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就业动机、就业期待和就业能力,然后再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帮扶服务。针对就业动机较低的服务对象,社工可以进一步了解服务对象的经济来源、家庭经济状况,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就业的意义,进行就业的利弊分析等;针对就业期待过高的服务对象,社工推动服务对象全面认识自己,认识当前的求职市场,协助服务对象做好期望管理;针对就业能力不足的服务对象,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对于确实不能就业的服务对象,社工要做好服务对象的心理辅导和日常时间安排等,可以进行简单劳动的服务对象,社工可以协助服务对象链接一些灵活就业、手工活等就业资源,或者鼓励服务对象回归家庭,承担家庭事务。
第二种提问是“迂回战术”式,针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社工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提问,收集资料。例如,社工想了解服务对象的经济收入情况,可以从了解服务对象的消费情况开始,大部分人对自己的收入都三缄其口,但是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花销、休闲娱乐活动等,通过这些资料,社工可以大概了解服务对象的经济收入状况。社工想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关系、互动情况,社工可以从家庭活动方面了解,“天气这么热,太太是不是煲好靓汤等你回家?”、“快到暑假了哦,有没和家人商量下,去哪里玩?”
第三种提问是“以小见大”式,也叫“由浅入深”式。在萨提亚“冰山理论”的指导下,社工通过行为、应对方式,了解服务对象隐藏在“冰山下”的东西,达到深入了解服务对象,更好开展服务的目标。例如,从服务对象的就业情况(薪资、福利、工作内容、时间、环境等)、社会交往状况(与工友、上司、下级的关系等),了解服务对象对就业的感受、感受的感受,了解服务对象的观点(就业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就业对自己的重要性等),了解服务对象的期待、渴望(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未来要怎么做等)。通过观察服务对象的行为,社工再通过一步步地深入提问,了解服务对象的“核心”、“本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问出好问题?”社工需要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很多理论、模式,都有不同的提问技巧,“生搬硬套”,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社工要将这些提问,转化为适合个人辅导风格、服务对象的性格特色和情境的一个个“好问题”,然后再依照三种思路进行提问。“禁毒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投稿单位:广州市白云区瑞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作者:温婷(中共党员、中级社会工作师、三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督导,目前在广州市白云区瑞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禁毒社工项目担任内部督导、项目副主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