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卓丽媚:从社工 “物管”说制度建设(2)

2014-06-30 13:4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制度是社工机构正常运转的规范指引,必不可少,一套好的制度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规范秩序行为。

(二)制度的有效施行

制度要得到有效施行主要取决于制度信息对称性、对象使用效能性和专人管理。

制度信息对称性。指的是在制度实施的前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让制度的目标对象对此有清楚的了解,如制定了一套公共物资的借用制度,通过正式会议召集进驻的社会组织共同讨论通过,借用双方对借用权利义务清楚了解,同时通过中心媒介发布出去或印成单张册子,在借用表格上简单写明使用责任等。

对象使用效能性。主要是指相关制度试行时间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每隔一段合适的时间搜集使用者的意见,比如借用过程是否方便、使用指引等是否清晰以作修改,使制度的操作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专人管理。以物资管理为例,由专人解答物资使用相关问题、负责归还手续和验收。有专人跟进将可以充分了解到物资的使用频率、使用价值、投入成本等,亦可以提升管理效率,核算总体投入成本,对项目的经费花费更清楚明了。

(三)制度的后续更新

所谓完善的制度是在一定时空下存在的概念,一旦有不合时宜的因素存在,制度完善的需求就体现出来了。一般而言,制度需持续更新的原因有以下:第一、制度内容的原因。以物资管理为例,如“损坏者要赔偿一定数额”,这里面具体内容模糊抽象,假设发生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责任承担的不确定性,应该要具体列明损坏程度及折算赔偿数额等。第二、制度外部的原因。简单举例:某项制度规定公共电脑可以供居民无偿使用,初衷是提供电脑给居民查询资料用,后来出现电脑供不应求、某位居民把中心当网吧的情况,就要补充制度内容,规定每人每天使用时数并形成相关制度贴出告示,规范电脑使用。

二、后记

制度过程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度施行的有效性不仅仅要关注对象的遵守程度,还应从一个过程出发考虑,从制定、执行到完善各个环节落实,即制定过程是否关注对称性、执行过程是否关注效能性、完善过程是否关注动态因素等。管理和服务性质并行的社工机构,应该要建构起支撑起发展的制度管理框架。

(作者:顺德区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卓丽媚) 

注1:枢纽平台建设型项目的物资管理。在枢纽平台上,有众多的社会组织入驻一栋大楼,则需要对入驻的社会组织进行统一管理,物资和公共空间等都在其中。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