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区营造服务品牌经验与反思—以马峦街道江岭社区为例

陈小艳 2020-05-20 11:0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区营造强调要引导居民自下而上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与建设中去,并在参与中凝聚居民力量,培养认同感和归属感,期待通过营造社区独特文化来解决社区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同时能够推动社区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面临着社区共同体、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培育土壤的重塑等议题,尤其是深圳这座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随着大量劳动力和外来文化流入,外来人口对固有文化的坚持和对本土文化的不了解,以及本地居民对外来人口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不理解甚至排斥现象,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使得深圳城市社区趋向于陌生化与疏离化。因此,现代基层社区的建设与治理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

社区营造强调要引导居民自下而上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与建设中去,并在参与中凝聚居民力量,培养认同感和归属感,期待通过营造社区独特文化来解决社区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同时能够推动社区产业的发展。

一、江岭社区概况及社区营造基础与条件

(一)江岭社区营造基础

江岭社区位于坪山区中心地带,东连沙坣社区,西接坪环社区,北临坪山社区,南至马峦社区,积13.36平方公里。其中山森面积10.2平方公里,近70%土地属生态控制范围,辖区内赤坳水库及红花岭水库,是深圳市重点地质生态管理与整治地区。红花岭路是红花岭水库区主要抢险救灾通道,以其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闻名,是居民群众休闲健身主要绿道。

江岭社区属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故里,现有东江纵队纪念馆和曾生同志旧居,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同时社区土著居民为客家人,客家文化浓厚。社区下辖三河、长守、竹元、果元背、江边、远香、石灰陂7个居民小组和比亚迪汽车城。社区企业分布较广泛,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大,同时务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辖区常住人口总数约3.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近1500人。

(二)江岭社区营造背景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深圳市印发的《关于开展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走在全国前列实践创新项目的实施方案》,马峦街道提出了马峦党建示范带,江岭社区以本土红色资源为基础,提出打造红色江岭特色党建品牌,以解决社区融入问题,营造和谐的氛围,实现社区的稳定与发展。

二、江岭社区营造服务品牌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核心营造:加强党建引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党建格局。

1.核心思想营造。目前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足,社区治理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社区居民缺乏归属感、幸福感等一系列问题要求社区党委需要发挥基层的核心领导作用,积极宣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城市创建等正能量思想观念,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不断加强引导自组织发展,挖掘社区能人、带动党员参与,促进小团体内部认同感的产生,实现自组织的良性运作。

2.服务阵地营造。客家社区的高度团结和客家文化的紧密度,加上宗祠文化、麒麟舞等鲜明的特色,使得本土社区难以融入,一个“中立的”、“无资源占有式的”活动阵地亟待出现。所以江岭社区向党员群众开放具有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融合功能的“红色家园”的共享空间,为两新党员与老党员、本土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综合性无差别的服务平台。如建设一个以东纵文化体验服务为主题“红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园区党建大融合的红色工业园区、集客家饮食文化与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广场、红色休闲体验区和党员红色服务点等,这些无倾向性的服务阵地打造将会实现平等交流与互动,实现社区的融合与稳定。

(二)空间营造:规划设计公共空间,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带。

1.硬件环境设计。江岭社区以江岭路直线贯通南北区域,主要社区资本都集中在江岭路线上,北起东纵纪念馆、曾生故居、前进报社等革命教育基地资源;中部有江岭文化广场、美食街、香江工业园、竹元学校、沈氏炮楼等文化阵地,南至赤坳文化广场、赤坳水库、红花岭水库休闲生态保护区,自然资源、红色资源丰富。所以社区开展“重要资本看得见”的意见征集活动,根据征集的结果决定从空间上以东纵纪念馆为线路起点,江岭路为红色干线,充分发掘沿途红色文化传承阵地价值,打造东纵主题景观大道。

2.软文化环境打造。江岭社区范围内客家老屋、宗祠都是极具特色的建筑,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建筑的更新换代,开始老旧。所以社区党委在征集居民小组、本地客家人和房屋所有者的同意后,将长守老屋区进行改造,片区式完善提升赤坳广场、廉政绿道、江岭书院、三河民宿区、三河老房屋区和红花岭绿道;并根据“红色园区,蓝色香江”的发展方向,增加东纵文化教育元素,完善红色园区阵地建设。

3.推行环保运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为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与社区家园意识,江岭社区党委与社工进行商议,探讨一种较为合理且持续性较好的方法。最后得出由社区党委牵头引导,社工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园区党群服务中心这两个平台发动社区居民、园区员工、义工和青少年参与进来。如给辖区内小店和企业发放并张贴禁烟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城市等海报、定期开展倡导居民文明行为的外展文明宣传活动、每月开展一次社区清洁日活动,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保持社区的整洁。

(三)培力营造:培育社区组织,打造东纵文化宣传队。

1.打造红色党建队,为社区发展提供核心引导。他组织演化时间短、见效快,所以江岭社区以两委成员为主力,充分发挥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强化队伍政治作用,明确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区、街道驻点联系普遍联系群众工作,通过走访调研、挂点联系等方式,畅通反映渠道,推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等民生问题。

2.打造东纵小号手,为文化传承提供动力支持。通过红色训练营进行体能素质训练、红色基因培育、讲规矩创新意识,培养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爱国情怀与革命文化精神,召集对文化感知意识较强、有自我表现力的青少年,组成东纵小号手,为东纵红色文化发声。

3.打造能人讲师团,为社区服务提供人力保障。整合各方资源,联动社区范围内的能人巧匠,深入挖掘他们的特长、专长、爱好,为客家文化传承、专业课程分享、东纵文化传递等红色课堂,按党群服务阵地需求,为不同的群众居民提供志愿服务,真正做到来自于民,回归于民,用生命影响生命。

4.打造社区义工队,为社区氛围营造增添活力。打造一支由党员带头,成年义工和青少年义工共同参与的义工队伍。对义工队伍进行培训,组织参与实践服务活动,不断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区服务参与意识,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四)文化营造:传承本土文化,打造文化共同体意识。

1.东纵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东江纵队由出生于江岭社区石灰陂的曾生担任司令员,本土红色资源丰富,所以学习和传承东纵精神是文化共同体打造的突破口。并据此研究设计了一套东江纵队红色主题教育积木套装作为文化传承工具,以党群中心展厅为核心,“四点半课堂”、学校兴趣课等为协作,并结合主题教育视频建设互动体验教育平台,将东纵精神覆盖到少年儿童;着力组织义工队伍、企业员工到东江纵队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采访老党员,将红色故事整理汇编,并邀请老党员作为“真人图书馆”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2.客家文化的分享与传播。江岭社区本地居民为客家人,自我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非常强,且传承意识和能力都较强。所以江岭社区鼓励客家人教授客家美食制作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后生仔学习麒麟舞,加深其他人对客家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五)活动营造: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红色共享平台。

1.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整合社区资源、阵地打造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发挥自组织的积极能动性,建成一个红色文化鲜明、服务主题突出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2.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增加东纵文化教育元素,完善阵地建设;通过联络党员,打造红色园区: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的同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服务员工,促进社区融入;通过凝聚企业,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建立队伍,营造共建共享氛围,增强企业员工及其家属的社区归属感和融入感。

三、社区营造的问题及反思

(一)社区居民的文化共同体意识较弱。

由于外来务工群体和本地群体掌握的资源不均、资本不一,所以关注点自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外来务工人员会更多关注就业、消费、子女教育和养老等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而不是文化融入、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本地居民期待外来务工人员“既来之则安之”,同心协力为社区发展做贡献。所以双方关系是疏离、排斥状态,由此产生的社区融入不良会在某个特定时间和事件中爆发出冲突和矛盾,社区的和谐稳定受到影响。例如外来务工人员的边缘性处境,会使得他们既不想回老家,也融入不进新社区,由此产生的低自我价值感会很容易出现越轨行为。

所以在社区党委的引导下,通过党群服务中心平台,由社区自组织推动,以东纵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为契机,以辖区两新企业为依托,营造一种共同的文化共同体,使得大家对社区有归属感和社区家园意识,促进“人际关系融入”到文化共同体意识形成,实现和谐稳定与发展。

(二)社区自组织稳定持续发展有难题。

江岭社区范围内的自组织成员包含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这部分群体需要熟悉环境、挖掘和培养兴趣爱好和促进社区融入,发展周期长;成员间由于地域差异、习俗差异等造成的强异质性,自组织融入难;而且成员具有高流动性,准入和退出频繁,稳定性弱。

所以自组织的构成可以是尝试由本地居民或两新党员牵头,外来务工人员共同参与的形式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