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1年4月1日正式上岗,正式成为东莞市的一名司法社工。掐指一算,在东莞也即将走到第三年。毕业前常听师兄师姐们说三年是一个坎,今天我站在这个门坎上,对过往三年的司法社工之路做一个反思和梳理。
完美的案例与平淡的现实
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常看别人写的社会工作案例集,尤其是其中矫正社会工作的案例。在书里面,往往会给读者呈现一个个阅读性极强的故事。
案例的一般套路如下:某个社区矫正人员或者刑满释放人员回归到社区后遇到很典型的问题和困扰,例如一时难以适应回归后生活的巨变、不被亲友邻居和社会接纳、工作中处处碰壁、因为犯罪的经历而受到歧视等等。随后社工便通过自己的专业手法评估出案主的需要和问题,积极地进行介入。在介入伊始,社工肯定会得到案主或者其家庭的抗拒。被抗拒后社工不为所动,锲而不舍,通过不断的上门终于叩开案主或其家人的心扉,得到他们的信任。再接下来,就是社工运用各种专业的手法、技巧来帮助案主解决心理的问题或是帮助其链接社会资源。故事的最后,也肯定是案主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案主向社工表达最真挚的感谢,以大团圆结尾。
然而当我自己接手一个个社区矫正的个案时,却发现案主往往“不按常理出牌”本来预想着的棘手难题一个都没有出现,在学校学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某某心理治疗法一个也用不上,现实似乎狠狠地打了我耳光。
有时看到案主没有工作,想着能不能帮对方解决生计问题,结果发现对方一个月的零花钱够养活我自己一年。有时看到案主刚出狱对社区很不熟悉,以为可以帮他重新适应社会,结果发现案主的家里人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将这个问题内部消化掉。有时甚至“盼望”案主的家人不接纳,然后可以由自己来调解其家庭关系,结果发现家里人将案主高高兴兴的接回家后,家庭关系和谐的很,一切都是我想多了。有时想起自己做了几年社工,手头拿不出一个能够写进优秀案例集的典型个案,会怀疑自己做社工是不是做得太失败。
后来我才想起来,原来写进书中的案例,也只是从很多案例中百里挑一的成功例子,我被并不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个例蒙蔽了眼睛,忽视了平淡如水才是生活的本质,忽视了琐碎和细微才是人生的常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