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莞做司法社工的日子(2)

饶新龙 2014-07-17 11:0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我在2011年4月1日正式上岗,正式成为东莞市的一名司法社工。掐指一算,在东莞也即将走到第三年。毕业前常听师兄师姐们说三年是一个坎,今天我站在这个门坎上,对过往三年的司法社工之路做一个反思和梳理。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建构出来的?

在接受了平淡如水的现实之后,看着曾经捧为经典的优秀社会工作案例,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们所界定的“问题”,究竟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被人为建构起来的?

看到老夫妻之间的争吵,我会反思:这究竟是家庭产生矛盾,还是只是他们家庭内部一贯的沟通方式,表面上的和和气气或许反而隐藏着更大的忧患。看到矫正对象面对困境的焦虑和不安,我会反思:这究竟是一种不该出现、亟待解决的病态,还是只是对方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正常蜕变阶段。

这三年里,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地将一个人定义为“有问题”,因为那有可能只是一种刻板印象,一种强加给对方的标签。

关系尽在点点滴滴中

我用人单位的同事,很喜欢在和社区矫正人员的谈话中占据主动,生怕掌控不住整个谈话便会丧失自己作为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威严。然而,这种做法所换回来的,往往只是对方的敷衍和回避,例如“哦”、“还好吧”、“挺好的”、“没什么”、“就那样”、“是的”等。后来这位同事问我:“按照你们社工的专业观点来看,你们是运用什么专业方法来打开那些社区矫正人员的心扉的?怎样才能让他们说真话?”

在我看来,虽然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科班出身,也学习过不少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技巧,但那却不是社会工作的全部。我会告诉他:“其实你不需要总是想着在对话中占据主动,我们需要的,是让对方交心,让对方多说话。如果哪天你自己在谈话中只出现‘嗯’、‘哦’、‘然后呢’等字眼,那你的谈话才能算成功了”。这时候同事又问我:“那你平时和他们谈话的时候,是怎样让他们愿意和你侃侃而谈的呢?”我回答道:“很简单,你请他们发表一下对社区周边发生的某事件的看法,或者对最近热点新闻的评论就行了,一来这样容易引起话题,二来由于谈的不是自己的事情,对方会放松警戒,三来从对方对事物的评论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视框”,推断出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了”。这时同事才恍然大悟。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