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体育训练在特殊儿童康复中的运用

姜磊 2020-07-06 10:49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由于深圳市唯一一所为残疾儿童提供综合服务的学校-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龙岗区布吉街道。为方便照顾孩子,大量残疾孩子家庭将家安在了元平学校旁的小区内。据不完全统计,该小区居住的特殊家庭超过150余户,占到社区总人口的2%以上。

适应性体育训练在特殊儿童康复中的运用

---以深圳市龙岗区“运动有爱 益同前行”特殊儿童适应性体育项目为例

9岁唐氏综合症孩子小琴,家长讲述:“以前我孩子每天就是呆在家里看电视看手机,除了和爸爸妈妈亲近,碰到其它人都会退缩害怕,不与同龄人玩耍;现在我孩子能够融入到社区,愿意和小伙伴拉小手,与同龄孩子一起玩,一起做适应性体育运动,参加社区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

12岁自闭症孩子小阳,家长讲述:“我家孩子患有自闭症,自闭症孩子的特征是各玩各的谁也不理谁,注意力不集中,不爱说话比较封闭;现在社区工作员经常组织特殊家庭活动,孩子得到了适应性体育康复训练,行动能力提高了,每年还让大家有一起出游减压的机会,让我孩子开始融入社区了,我们家长们也觉得心里的石头没有以前那么沉重了”。

一、背景:“隐形人”也渴望走出家门

由于深圳市唯一一所为残疾儿童提供综合服务的学校-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龙岗区布吉街道。为方便照顾孩子,大量残疾孩子家庭(主要以脑瘫、自闭症、唐氏、心智障碍为主,下称“特殊家庭”)将家安在了元平学校旁的小区内。据不完全统计,该小区居住的特殊家庭超过150余户,占到社区总人口的2%以上。虽社区存在大量特殊孩子,但除平常上下学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一方面是社区居民因对特殊家庭的不了解而产生提防心和不接纳,二是照顾者平日照顾孩子已很疲惫,无心带领外出,三是社区出行不便,无障碍通道较少,四是没有适合特殊孩子活动的场所,逐渐使社区特殊家庭边缘化,成为社区的“隐形人”。这些家庭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帮助,也渴望得到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而这一需求通过其自身能力或现有的社会资源很难得到满足。

【然而,他们也渴望走出来】

通过工作员服务调研发现,特殊儿童想走出家门,关键要做适应性体育让他们得到适合的行动能力,逐步促进他们走出来。但是社区适合特殊孩子运动的器材过少,以及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带孩子运动,往往在运动中致使孩子受伤,逐渐这些孩子就消失在了运动场上,为促进特殊家庭愿意走出家门,让特殊孩子得到身心运动,与外面的世界多接触,适应性体育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2017-2019年工作员相继三年开展特殊儿童适应性体育项目服务,通过引进适应性体育专业手法,组建工作员+特教老师+适应性体育专家+志愿者+家长的团队,运用适应性体育的手法,针对每个特殊孩子独有的特点来定制训练动作,找到适宜自己的运动,激发特殊儿童的兴趣并找回自信,提升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亲子间的良性沟通,提升康复成效,同时增进特殊人与特殊人之间的友谊,特殊人与健康人之间的友谊,为大家搭建一个相互了解共同进步的平台。

二、缘起:适应性体育项目服务研发

特殊儿童适应性体育运动项目通过工作员前期调研,发现特殊孩子缺乏与同辈人的沟通交流,缺乏一起运动的机会,在康复机构或学校进行康复练习后,回到家没有针对性的训练,得不到持续长久的康复。在开展适应性运动培训课的过程中,特殊孩子显得非常的开心,在与元平特殊学校相比下他们多了一份对运动的纯粹热爱,没有其他学习上的压力,课后还能津津乐道运动带给身心的愉悦感,与正常孩子一样参与社区生活,大大提升了社会功能。从侧面反映出特殊孩子需要适应性体育的持久训练,需要一份适合他们的成长方式。

特殊儿童适应性体育项目初期进行前测评估,通过单脚站、立定跳远、20米跑、仰卧起坐、沙包掷远等五个运动项目,测评特殊儿童上肢、下肢、腰腹、身体平衡、速度和爆发力六个维度的身体机能水平,工作员发现特殊儿童在这几项指标上远低于儿童正常水平。

这种情况有几个重要影响因素:

其一,家长没有体育运动康复的知识储备,也不知哪种运动适合自己的孩子,更不知道如何引导和教育孩子开展体育锻炼;

其二,特殊儿童在学校或培训机构接受特教老师康复指导后,回到家没有系统性持续的运动条件;

其三:没有家长处于对孩子的保护,特殊儿童家庭往往羞于或不敢让自己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参加体育项目并外出展现自己,使得特殊儿童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非常少,更缺乏展示自我的机会。

该群体需求主要集中在:

1、家长需要增强体育运动知识和特殊儿童体育运动指导机能的辅导;

2、特殊儿童需要接受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外的针对性强、较为系统和持续的体育运动训练;

3、特殊儿童家庭需要机会展示自我并参与和融入到社区生活中。

三、播种:项目执行计划

(一)项目推进策略

项目运用“体育+”的理念,将适应性体育训练课程与满足促进特殊儿童社会融入、体能提升的诉求相结合,形成以体育赋能公益的项目设计,实现“以体促融”、“以行促心”、 “以动促合”的核心目标,并通过与企业合作,产品研发输 出,探索项目持续多元发展模式,创造更大有助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价值。

(二)项目核心内容

1、特殊儿童适应性体育训练运用适应性体育的专业手法,制定针对性的体育运动计划,帮助脑瘫、智障等特殊儿童找到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与专业团队合作,共同探索形成特殊儿童适应性体育运动训练标准,回应特殊儿童体能康复训练、强身健体需求。

2、“以体促融”梦想运动会

以举办天使宝贝梦想运动会为手段,强化适应性体育培训和亲子运动服务成效。同时,为普通家庭与特殊家庭搭建一个相互认识、共同合作的平台,营造相互了解、彼此接纳的良好社会氛围,回应特殊儿童社区生活融入、社区朋辈互动平台搭建的需求。

3、“以行促心”梦想之旅

通过整合企业、基金会等资源,组织特殊家庭外出参与户外活动,促进特殊家庭成员间的融入,提升特殊儿童参与运动训练动力。

4、“以动促合”企业公益融合团建

承接中广核、深圳市金翅膀教育集团企业员工团建活动,在团建中融入企业员工与特殊儿童合作项目,推动企业及其员工对体育公益与特殊儿童了解的同时筹集部分项目运作经费。

(三)服务程序 

1.基础标准课程+个性化训练计划相结合。根据脑瘫、智障、自闭症等几个主要类型儿童的共性特征分别制定标准化的基础运动课程。同时,根据每个特殊儿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通过个人成长手册监测训练情况。

2.以社区为基点,探索辐射重点医院和学校、残疾人机构。项目首先以已经有运营基础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基点,继续开展特殊儿童体育运动课程。在此基础上搜索龙岗区有一定数量特殊儿童的医院、学校、残疾人机构,吸纳同类型特殊孩子参加本项目,开展体育运动课程,探索项目复制机制。

3.采取特殊儿童训练和家长训练同步走的项目运转方式。项目除了开展特殊儿童体育运动课程外,同步开设面向家长的体育运动指导训练课程,帮助家长掌握体育运动康复和指导的知识技能。

4.采取1+1+N的项目运转和资源整合机制。项目采取一名专职项目工作员,负责项目具体运行执行,一名康复治疗师负责体育运动课程设计和课程指导等。同时,项目配备体育运动专家作为专业技术指导,并整合和引导企业、基金会、志愿者、特殊儿童家长等,共同参与项目,并为项目后续运营整合社会资源。

四、发芽:服务奠定品牌

1.专业奠基服务 科学铸就品质

适应性体育项目组初期即邀请适应性体育的专家:北京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青少年项目主任王丽老师和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吴雪萍教授,对项目人员和特教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以确保项目理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且有亲临项目服务点指导,与参与的家长开展分享会,进行现场交流和指导,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项目成立三年以来,每年服务对象需求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年奠基适应性体育训练推广,第二年搭建运动会赛事平台,实现特殊家庭运动会的梦想,第三年研发“梦想运动盒子”训练辅导工具包(内有适宜服务对象在家和业余时间便于使用的体育训练器材及操作使用说明书),项目每一年在不断研发回应服务对象需求的过程;该项目2017年首次获得龙岗区文体旅游局“体育关爱工程”项目资助实施,通过服务对象参与项目评估前后测数据对比发现,服务对象运动水平较参与项目前至少提高28%,,这是一个可喜的数据,项目成效显著,并相继获得2017、2018年度龙岗体育关爱工程评估第一名好成绩。继2019年适应性体育项目在“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5A级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的支持下,再次获得龙岗区体育关爱工程优秀资助项目名列。

2.运动传达爱心 公益一同前行

社区工作员携手社区党委、社区工作站、学校、社区幼儿园、商铺、社区志愿者、基金会、爱心企业等推动支持适应性体育专项服务,适应性体育项目相继三年获得龙岗区文体旅游局资助金实施服务,并且连续三年参与腾讯乐捐99公益网络众筹,累计参与捐款8126人次。经过项目服务的运营,已积累了一批优质的合作伙伴资源,一同支持扶残助残服务。

服务对象音乐会舞台现场

服务对象音乐会舞台现场

3.合理趣运动 家长齐参与

适应性体育训练除了提供开展特殊孩子运动训练班服务,还组织亲子户外出游,开展特殊家庭照顾者提升班,开展特殊家庭才艺展示秀等公益活动,以“授人以渔”的形式,切实帮助家长学习科学的培养特殊孩子运动的方法。

特殊家庭亲子户外出游也是项目的核心活动,服务对象参与度较高。一方面特殊家庭亲子一起外出的机会较少,项目服务实现了家长的心愿;另一方面通过“公益+运动”的模式,在出游中加入有趣的运动,如骑行和团体游戏的元素,在培养特殊家庭亲近自然、热爱运动的同时,提升特殊孩子强身健体、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亲子间的良性沟通。

此外,大多数特殊孩子在音乐才艺方面颇有天赋,非洲鼓、架子鼓、葫芦丝、萨克斯、陶笛、中阮、电子琴等乐器演奏能随手拈来,搭建舞台汇演和音乐会活动是展现特殊家庭闪光点的契机,走上舞台获得自信和认可,也是赋能的好平台。

4.打造项目独立品牌

“运动有爱 益同前行”特殊儿童适应性体育项目已形成了专属LOGO、宣传单页、项目成果册、项目专属纪念品、体育运动包等宣传品。在持续三年项目的运行中,项目获得深圳侨报、深圳晚报的专版报道,获得“龙岗电视台”、“深圳市第一现场”的直播报道。

项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提升适应性体育项目品牌:在执行服务的单位机构内部官网、微信公众号开辟项目专栏,及时推送项目服务活动资讯和动态,充分利用服务对象微信群,及时向服务对象介绍项目动态;与深圳侨报、深圳晚报、龙岗电视台、深圳第一现场等媒体继续合作,对项目进行持续跟踪报道,策划项目专题宣传活动,扩大项目的社会知晓度,并结合社区入户走访及发放宣传单张、海报等,扩大项目在社会的影响力。

五、开花:项目服务成效

2017-2019服务对象个人前后测对比图

2017-2019服务对象个人前后测对比图

(1)服务对象身体机能与持续运动能力获得显著提升。

(2)资源整合:建立网络平台与线下爱心伙伴支持双向筹款渠道,筹得善款近7万元;筹款合作单位有:腾讯99公益、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深圳百公里徒步协会、威骑士儿童平衡车俱乐部、深圳新浩爱心基金会、中广核志愿者支持、金翅膀教育志愿者支持。

(3)筹款“我们”也是达人!服务对象从受助者,转变成筹款达人,在筹款展演平台表演才艺,获得社会广泛互动关注,助力项目筹款自我造血。

(4)形成自我造血模式:研发、设计项目周边产品,完成了特殊儿童运动训练教辅工具包“天使宝贝运动梦想盒子1.0版本。通过梦想运动盒子,特殊孩子在家中也可进行持续运动训练,巩固适应性体育训练成果增强项目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服务对象参加适应性体育训练

服务对象参加适应性体育训练

六、服务反思展望

1、对于特殊群体而言,运动康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和不断重复固化记忆的过程,最终要达到体能康复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持久开展适应性体育及运用,探索服务可复制性,让更多的特殊群体受益;

2、特殊儿童存在身体障碍、心智障碍、精神障碍等缺陷,但并不代表整体残缺,在某些领域他们能展现出天赋和闪光点,挖掘培养兴趣才艺、手工技能等能让他们获得自信与快乐,搭建才艺展演平台和商演渠道需要工作员不断链接筹措资源;

3、锦上添花的工作固然好,但雪中送炭的事业才是工作员对特殊人群的真切关怀,希望社会大环境有更多的人、财、物、力可以支持适应性体育项目的持续开展和运用,给特殊孩子一个适宜的运动环境,让他们有一个关于运动的更好的未来,从而达到适应社会,恢复社会功能,与正常人一样学习、工作、交际、生活。

4、坚守理念:体育,让孩子动起来;融合,让孩子走出去;让更多的“隐形人”不再隐形。

(作者: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  姜磊)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