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中国社工标准化构建进行时(一)

2016-11-30 10:00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尚处在探索、创新与规范的过程中。这一时期,标准化的建设是否必要且可行呢?中国社工标准化建设之路处于起步之初,而其对我国社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原标题:中国社工标准化构建进行时(一)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尚处在探索、创新与规范的过程中。这一时期,标准化的建设是否必要且可行呢?

实践永远是制度建设的风向标。在社工实务大量开展的同时,包括服务购买方、提供方和接受方在内的相关方面都感受到了希望准确评估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管理成效和制度化化解服务纠纷的需求。而且,要将国家层面制定的宏观性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转化为直观、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将各地各单位创造的本土社会工作经验做法与管理服务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和传承推广,提高社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都需要一个桥梁和载体。这个桥梁和载体就是标准。

这些需求推动着各地在社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不断涌现,如福建省以地方政府政策创制推动的标准化建设、深圳市以社工行业协会为引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工作标准文件等。2013 年11月,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工作标准化工作进入了统一推进的新里程。

那么,我国的社工标准化建设最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实现路径是什么?社工标准化的过程如何既能回应实践中的问题又能引领未来发展?在引入标准化的技术操作层面,如何面对我国社工发展地方差异大的挑战,又如何推动标准的广泛使用?中国社工标准化之航已经起锚,我们期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及探讨能够助其乘风破浪。

有人把企业与标准化的关系喻作人与空气的关系。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之广、服务场域之多和服务成效评估之难,使其标准化建设更具必要和复杂性。成立于2013 年11 月的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是中国社工标准化建设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们试图以此为线,描摹中国社工标准化建设的路径与进程。

实践先行

社会工作标准体系是围绕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对专业服务对象的实际服务、社会工作人员、项目、机构的管理制定的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理论上应先建体系, 再做具体标准,但现实情况恰恰是倒置的。”标委会副秘书长邹学银说,“专业服务的发展推动了在具体领域建立标准,这是社工标准化建设的发端,而事实上,没有实践探路, 徒有标准化体系也容易空泛。所以, 即便是在社会工作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社工标准化的发展也遵循了先有单项标准后成体系这条路径。”

随着机构的快速发展,广东省东莞市普惠社工服务中心深感建立机构标准的必要和紧迫。“一是社工服务对象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其服务需求亦日益多元复杂,需要规范专业服务来满足其需求;二是随着机构服务领域的拓宽、人员的增多, 需要规范化的管理来保证和提升机构服务质量,增强机构竞争力。” 普惠总干事周巍介绍说,“目前, 普惠在机构管理层面和服务领域层面都建立起相关标准,不仅制定了《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管理指引》《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服务指引》《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运营指引》等,还制定了《东莞市居家养老服务手册》和《东莞市居家养老管理手册》,参与制定了《东莞市司法社会工作标准化服务指标暂行规定》。”建立标准化给周巍带来的感受是“受益超过预期”——“对于一线社工来说,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动力会更加充足;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其能够享受更加规范和专业的社工服务,权益也更有保证;对于用人单位或政府来说, 社工服务有标准的规范和监督,信任的砝码无疑又加重了。”

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编印了社工部门工作手册,提出了质量管理分目标,规范了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此外,社工工作标准还受益于纳入了全院标准化体系,在标准的各项规定上,实现了各部门和岗位间协调统一、相互配合、有效衔接。例如:针对全院休养员的不同情况, 成立由业务科、专职社工、科区医生护士组成的评估小组,共同对将入住的老人进行评估,掌握全面详尽的一手资料,做到重点老人重点关注,继而加强了风险评估以及个案处置的能力。

除了一线服务机构对标准化建设的探路,一些地方以行业组织引领、政府部门推动等方式对社工标准化建设做出了更深入的探索。自2010 年始, 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以深圳各社工服务领域为基础, 探索各领域服务指标体系的建立。2010 年至2011 年,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及鹏星社工服务社以老年服务领域为试点,制定了老年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指标体系。2011 年7 月, 深圳市民政局通过委托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与7 家社工机构合作, 分别开始制定教育、妇女儿童、禁毒、司法、医务、残障、企业社会工作等7 个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各领域社工的服务类型、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层次、服务特点、社工人员配备、服务量化指标及与指标相关公式的运算方式与解释等。邹学银副秘书长说:“这些服务指标的制定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深圳社工服务的专业性与实用性,也为我国本土社会工作标准化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即将出台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行业标准就是委托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起草的。”

福建省于2012 年出台了地方社工服务标准《社区社会工作通用要求》,撬动了提升社区社工服务质量的杠杆,同时,积极倡导有条件的社区和民办社工机构不仅要运用标准开展专业服务,还要参与制定标准。黑龙江省组织高校和社工机构的专家,研究编写《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和《特困老年人社工服务指南》,提升全省社工服务的质量标准,强化社工管理成效。四川省积极推动出台地方标准,2014 年申报《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标准》等10 个地方性标准立项,其中《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创建规范》《四川省社会工作者保密要求》于2014 年8 月1 日正式发布实施。苏州市制订了《苏州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指引(试行)》《专业社工服务项目申报及实施规范指引(试行)》, 在团队资质、服务模式、评估标准预算核定等方面探索更符合专业属性、更有利于社工人才发展的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项目的专业化水平。

国家层面实施的大型社工服务项目,也加快了承接地区或所涉及专业领域社工标准化建设的进程。2015 年6 月30 日,《青海省“三区” 计划社会工作选派人员工作制度》《青海省“三区”计划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制度》《2015 年青海省“ 三区”计划评估办法及细则》同时出台,这可以看作是青海省“三区” 计划向“标准化”推进的发端。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合作的“大爱之行——全国贫困人群社工服务及能力建设项目”在全国遴选了20 多个承接机构,他们在实务开展的同时分别针对流动人口、灾害、社区矫正、儿童、妇女等领域开展相关标准的研究,这将为社工专业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的制定积累宝贵资源。

一线机构和地方行业协会、政府的积极实践映射出社工标准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标委会于2013 年底成立,2014 年,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启动实施了“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确定61 个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103 个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180 家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引领带动其他地区、社区和相关单位深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2020年搭好总体框架

记者在标委会办公室见到忙碌的邹学银副秘书长,他坦言:“既要赶上实践的需求,又要精耕细作, 社工标准化建设的任务很重。”在他的脑子里,有一张实现标委会使命的路线图。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已经推出,这是我国率先出台的两部社工服务行业标准。”邹学银介绍说,“接下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很快实施,《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很快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正在申报,争取2016 年出台,这将是我国社工领域首部国家标准。另外,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服务指引初稿已拟定完毕,灾害社会工作标准的研究正在推向深入。”

邹学银告诉记者:“标委会目前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社会工作的相关标准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属于社会工作的基础性标准,适用于社会工作所有人员及机构,主要用于对社会工作标准化的基础性要素进行解释和规范,包括标准化导则、术语、分类、编码等内容。第二层次属于社会工作的通用性标准,适用于参与社会工作的所有人员及部门,提出了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必须遵守的最基本要求,包括社会工作的方法、专业伦理、通用过程、组织管理、评估与改进要求等。第三层次属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标准,适用于社会工作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其内容是针对不同服务领域和服务人群的特点提出的具体规范。社会工作标准分为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和社会工作管理标准两种。两种社会工作标准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共同发展和进步。社会工作服务的案例可以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研究、督导等活动的素材,社会工作管理的成果又可以指导和改进社会工作服务的手段和技术。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老年、妇女等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社会工作管理标准主要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相关人员管理标准等内容。”邹学银介绍说,标委会第一阶段做的事侧重于制定第三层次的标准,从2016 年开始,规范社会工作标准化的基础性要素将成为工作重心,也就是要为标准化定标准。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社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初步完成, 主要的通用标准和一些急需及重点的服务标准将陆续出台。

目前实务中较多适用的是机构的内部规范和地方标准,随着社工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更多出台,是否面临适用上的冲突与重新整合呢? 对于这个问题,邹学银解答道:“目前我们出台的标准是推荐性的,但一些组织和机构如果不加强标准化建设,就很可能在相关领域失去话语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全国、全行业范围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机构标准、地方标准应是本机构、本地区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基础上的更高要求。”

且行且摸索

可以看出,社工标准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这一工程本身又是需要不断完善、不断跟进的过程。在这其中,有许多需要突破的难点。

首先是标准制定如何能“既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邹学银副秘书长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中社工服务内容的制定过程为例解释制定标准的过程是怎样扎根实践的。标委会邀请老人院、社工机构、社区社工服务中心的代表坐在一起汇总各自社工服务的内容,一共16 项,经过合并排序,最终提炼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内容。再比如资源整合这项服务内容,哪些是需要社工主干的,哪些是配合干的, 哪些又是需要社工协助干的,标准必须给出明确的指引,而这都是经过经验丰富的实务者和相关专家反复讨论得出的。

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制定过程中,关于社工服务内容列举了5 项,其中支持性服务与保护性服务的排序问题引起了争议。依照当前的实践,更多的儿童社会工作是福利院等开展的保护性服务,但根据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不仅要救急更要实现发展”,为了清晰引导儿童社会工作未来发展,《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把支持性服务列为最重要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制定经得起考验的标准对人才团队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是一支跨专业的团队,既要懂得服务标准又要懂得社会工作,既要有实务者又要有学者专家。”邹学银说,“标准编写团队的组建和协调有一定难度, 但通过办专题培训、研讨学习等, 团队的力量已经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够体现标准化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相融合渗透的视角。未来需要通过更多手段加大打造这支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力度。”

其次是如何把控好标准化建设的动态过程。社会工作服务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产生和变化的。所以, 服务标准也是动态的,必然需要随着服务环境的改变而更新。那么, 如何把握好这一动态过程呢?“比如社区社会工作标准的制定,在当下社工专业性难以凸显的普遍困境下, 《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强调了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并对其资质、岗位、薪酬、评估等做出了清晰的界定,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是在一定时间的引领之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工作将会融入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元素。到时候,《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也将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种融合性发展。”邹学银副秘书长告诉记者,标委会有一支研究队伍, 他们即时跟踪着标准的适用情况, 将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情境的变化调整标准条款。

最后是应对社会工作发展地区差异对社会工作标准化的挑战。由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呈现出较大地区差异,这就给社会工作标准的全国通用性带来了挑战。“目前发布的两项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如何能够具体实施使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前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 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标准化缺乏了解,在观念上还没能完全接受。相关部门对于社会工作标准化的投入不足, 支持力度不够,将会影响各地方标准化推进的积极性。”邹学银副秘书长说,“标委会将通过制定适用于不同地区的评价指标来督促标准的实施,同时,也通过这种更具操作性的方式来反推标准的各项规定, 使之更加细化。”

中国社工标准化建设之路处于起步之初,而其对我国社工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谈到当前中国社工标准化建设最需要的支持时,邹学银说,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保障很重要,社工们的主动加入也同样重要。只有有了社工充分参与, 标准才能最终实现其价值,也只有有了标准化的指引,社工事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