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社工工作理念开展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我站将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引入救助管理工作,用心用情感人,强化以爱换爱的动情效应,不断扭转教育对象的思想,达到教育的目的,切实转变原来重管理轻服务,快进快出等工作理念,对部分来站流浪少年儿童,开展心理疏导、需求评估、行为矫治、资源链接等个案工作,提升服务效果。2013年共开展个案工作23个,小组活动40余次,切实解决了他们的根本性问题,丰富他们的站内生活,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心理疏导。部分来站流浪儿童因对救助管理站人员、环境不熟悉,对救助工作不了解,均有焦虑等心理。因此,来站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专人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心理。2013年10月19日深夜,三名江阳区留守儿童(两男一女,表兄妹)在龙马潭区某网吧滞留,在网吧捡食品吃,网吧老板将他们送至派出所。在派出所几名儿童表现比较焦虑,不回答任何问题,派出所只得将他们送到救助站。来站后,我站管理人员按流程将他们接收入站,安排他们到电视室先看电视,随后安排人给他们泡了方便面。待他们吃饱后,社工观察到他们不像是亲兄妹后,便以此为突破口,微笑着和他们打赌,说他们不是亲兄妹,谁和谁是亲兄妹,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等,开始他们还比较拘谨,只是摇头或点头,后来慢慢地,他们的紧张心理就放松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很快,社工便从他们口中知道了他们的父母、居住地等信息,为下步的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需求评估。对来站的流浪少年儿童都进行需求评估,重点了解流浪儿童的流浪经历、家庭情况、下步需求等,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性救助工作。2013年10月29日,叙永县救助站将一名云南威信籍12岁女童送我站。她身体基本健康,智力正常,语言表达正常,小学4年级辍学。来站后,社工对其流浪经历、家庭情况等进行评估。她因长期受父亲及哥哥打骂,不愿回云南老家,执意要去广州找她的妈妈。通过需求及家庭评估,我们了解到其生活环境缺乏家庭关爱,各种支持关系联系不紧密,亲人因各种原因对她疏于照顾,甚至存在家庭暴力、遗弃等问题,因此她在家里呆不住,常往外跑。经过需求评估,社工了解到她最需要家庭的温暖,特别是母亲能回到她的身边保护她。因此,我站工作人员一边安排好她在站内的生活,一边想法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劝说她的母亲回云南老家照顾她。她母亲表示接受我们的建议。2013年11月7日,她高兴地踏上了返家的路。
资源链接与跟踪回访。很多流浪孩子的家庭缺少必要的资源。2013年8月26日 ,安宁派出所送了一名小孩至我站。他无明显肢体残疾,但无语言表达能力,不能表达自己姓名与相关信息。我站一方面与110指挥中心联系备案,说明情况,看有无家长报案,另一方面将他暂时安置在站内,积极为其寻找家长,同时做好站内相关工作。由于他不能说话,我站通过泸州晚报新闻报道、《泸州现在时》播放寻人启事、实地查询等方式,最后找到他的家人并且将他送回家。在他回家后的第二天,我站与龙马潭区民政局相关人员及当地镇村干部一起,到他家进行了跟踪回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孩子家人告诉我们,孩子的母亲在其四岁时孩子父亲离婚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孩子父亲现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只有孩子70多岁的奶奶照看他,小孩确实存在智力问题,曾经也出现过走失的情况。我们给孩子亲人提了几个建议:一是为孩子做监护人联系卡,避免孩子再次走失后联系不到家人;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孩子的父亲回泸州来打工,便于照看孩子;三是如果存在医疗、生活方面的困难,可以去当地政府寻求救助,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出力,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好。龙马潭区民政局及当地政府、村委会相关负责人也当场表态尽力帮助其家庭照顾好他。资源链接工作的开展,及时为受助未成年人及亲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物质帮助,促进受助未成年人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预防重复流浪,强化了救助效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