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专业化还是去专业霸权(2)

饶新龙 2014-06-19 15:16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会工作要专业化,个人认为有以下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一是让行业内进行有效沟通的符号。二是让我们行事得以可靠的准则。三是让外界能够认同存在的合理性。所以,专业化是必须始终坚持的道路,是社会工作作为职业和专业赖以存在的根基之一。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认清楚什么是“真专业”、“伪专业”,并加以坚持,而非被专业霸权的话语体系牵着鼻子走,将专业霸权当作专业本身来加以批判。

(2)专业最核心的精神是一套思考的逻辑,是一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思考方式

个人认为“专业”这东西,其迷人、瑰丽之处在于逻辑。使用逻辑,这意味着我们所做的事情应该做到有因有果、有根有据,而非胡搞瞎搞,这与采用何种理论范式、何种方法论无必然关系。

以撰写活动计划书为例,一份专业的计划书应该包括理念、理论、目标目的、工作计划、使用资源、风险管理、评估方法等许多方面。这时会有许多社工感到不理解,认为计划一个活动无非就是说清楚时、地、人、事四要素,注意沟通,然后大家照着去做就是了,为什么还要加入这么多条条框框,提高撰写计划书的难度。在理论这一个环节,还困住了很多非科班出身的社工。更甚者,有人还从中阅读出这是在故意设置“专业壁垒”来增强专业的排他性。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分解一下活动计划书撰写的各个环节,看看每个环节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意思。

理念是通过陈述“背景-冲突-问题-答案”的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辨识服务对象需求,根据上述的说理来解释“为什么要做”;理论是借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用什么方法做”;目标、目的是说明“做成什么样”;工作计划是说明“怎样做”;使用资源是说明“用什么来做”和“用谁来做”;风险管理是说明“要注意什么”;评估方法是说明“怎样判断做得好不好”

如果我们把上面这些内容背后的意思串起来,可以理解为:工作者根据可靠的原因来制定合适的目标,使用合适的方法及恰当的资源将事情做好,在做好这件事的过程中注意对风险的控制,并让所做到的成果能被他人观测到。这个逻辑链条清晰且简单,不存在任何排他性或者神秘性。

觉得“条条框框”很难受,这很正常。我本人作为一名曾经给一线社工上过活动程序设计课程的活动设计达人,在设计服务活动的时候,尚且对这些东西感到不胜其烦。但若是有人觉得这些条条框框”无用,甚至是在故意设置专业壁垒,我觉得应该反思工作者究竟是懒惰,还是逻辑思考能力有所欠缺。

顺便说句题外话,在撰写理论部分时,工作者不要将思路局限在书本已有的条条框框。所谓的理论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本土特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也可以是是依据现有情况的合理推理。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