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怎样看?怎么办?

赵蓬奇 2014-03-31 14:20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此文是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于2013年所著,在此登出,供业内同行交流、参考。

发展社会工作,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怎样认识和理解社会工作?如何推动和落实社会工作?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里,我们试图从十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和办法。

一、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是为了认识现在,掌握未来。了解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的理解。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起源于100多年前的西方国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增,需要以社会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专业方法介入解决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由此产生并不断发展形成。我国建国前曾有社会工作探索。建国后,社会学被取消,社会工作停滞。

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的转型,社会关系的改变和社会问题的突出,社会工作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思考与重视。以87年民政部在北京召开的“马甸会议”为标志,我国社会工作至今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三个阶段,大体上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轨迹相伴随。

可以说,社会工作无论是从西方发展的历史,还是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历史看,都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工作其本质就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这既能加深我们对社会工作是“历史必然产物”和“重要制度安排”的理解,最主要的是转变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其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坚定我们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信心。

二、把握形势。对形势能否正确认识,是能否抓住机遇、采取主动、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我们把握形势要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要从我国社会管理变革的大形势看。我们通过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的比较,会进一步认识专业社会工作在当前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传统的社会管理突出的表现是以党建网络和行政(单位)体系覆盖社会,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为主。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给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带来冲击,新的形势需要创新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突出的表现是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格局,来实现党和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善治共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二,要从社会工作发展的态势看。我国社会工作目前发展形势可以用“提速发展,全面推进”来概括或形容。说“提速发展”主要是指2006年以来,中央每年都有相关重大政策和举措出台,来加快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说“全面发展”,一个是指在地域上,以前,一般是说社会工作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发展较早,即“北、上、广、深”,现在则是“东、西、南、北”都在推进;另一个是指在领域上,社会工作在继续深入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同时,在司法、医务、企业、学校甚至民族、计生、信访等多领域得到重视与拓展。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进入社会工作大发展的最佳时期。当然,我们在看到社工事业形势好的一面,也要看到问题的一面,最主要的是社会工作认知度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岗位设置需要进一步明确,配套政策需要跟上,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

第三,要从社会组织改革的趋势看。从近年来中央发出的声音和一些地方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来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做法需要引起社会工作管理者和从业者的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最主要的:一是突破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体制障碍,探索建立统一直接登记的新体制;二是转移政府职能,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减免相关税费,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三是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建立孵化机制,形成培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支持体系;四是加强评估问责,建立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体系。这些改革措施,既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前提是思维方式,也就是把握形势的判断思维、洞察趋势的前瞻思维和破除惯性的创新思维。看不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将失去主动,处于被动。因此,当我们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形势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后,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社会工作,不做社会工作的积极推动者。

三、抓住关键。关键就是如何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问题。社会工作不等于通常我们说的业余工作、志愿工作。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源于西方的一种助人专业和职业;是以恢复和发展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为主要内容;是社会福利(国际通用的广义概念)的传输机制,具有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一般来讲,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价值观,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二是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在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增能理论等。三是专业技能,一般来说是掌握个案、小组、社区和行政的工作方法。

深层次说,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能不谈及本土化的问题。因为我国也有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工作方法,怎么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需要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一是融合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既要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仁爱大同、民本敬老;佛教的众生平等、积德行善;道教的以生为本、太平世道;伊斯兰教的斋礼戒行、施贫济困)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也要整合中国主流意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三个代表”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等)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通过梳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的成果,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挖掘本土的优秀思想,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和容易接受的理念,整合中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使其能成为反映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二是整合中国社会工作者队伍。我们现在已初步形成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但必须看到建国以来,我们也有自己的社会组织优势(民政、工、青、妇组织),也有行政性和半行政性的社会工作,开展了大量活动,其宝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归纳,以资专业社会工作的借鉴和利用。三是整合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找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异同,相互吸纳借鉴才能保障社会工作专业的顺利发展。总之,通过“整合”,我们才有可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水平较高的本土化社会工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