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

王思斌 2014-06-18 08:31   社会工作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文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说明了从传统的、维稳取向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合理性;从社会工作的角度阐述了社会治理的逻辑结构……认为社会治理创新首先是政府理念的创新,社会工作群体则应该通过有效服务和政策倡导来增强自己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和善治。

三、结语:走向社会善治

本文阐述了从传统的、维稳取向的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合理性,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对社会治理体制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了社会工作在建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层面,说明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服务性特点,并将这种治理概括为基础一服务型治理。这种分析和概括是立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之上的,它走出了传统的、维稳取向的社会管理思维,也走出了狭义的、将社会治理看作直接的矛盾调解的理念,而把社会治理视为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相贯通的系统,将社会治理看作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过程。在这种意义上,社会工作对创新社会治理、建构社会治理体制就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指出社会治理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同时指出必须以服务为主、服务与管理相结合、通过广泛参与和协调去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制。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工作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体制建设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说,首先作为具有主导功能的政府必须有新的更宽阔的社会治理观。首先,政府必须摆脱传统的社会管理思路,并走出新管理主义,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珍妮特• V •登哈特、罗伯特• B •登哈特,2010)。另外,应该切实认识到社会治理是关乎经济发展、利益分配、公共事业发展、基本民生、社会矛盾解决等几乎所有领域的系统工程,对标本兼治必须做更全面深人的理解。在这种思维下,社会组织应该获得政府的功能让渡,应该“被承认”,以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对建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群体必须增强自己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虽然我们把社会治理的范围拓展到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但是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毕竟不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强调协商共治,社会工作则强调服务,二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本文将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广大民众参与联系起来,把社会治理体制看作一个系统,这样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工作机构和群体)就有了自己的地位。从现实来看,社会工作群体必须增强自己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政府建立良好的治理关系,增强自己提供有效社会服务、建构良性社会秩序的能力,这样才能更有力地促进社会治理和善治。

[参考文献]

[1]  鲍勃•杰索普,2000,《治理的兴起极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载俞可平主编《治理和善治》,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莱斯特•萨拉蒙,2008,《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北京:商务印书馆。

[3]  李立国,201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求是》第24期。

[4]  王思斌,2006,底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分析,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四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王思斌,2012a,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东岳论丛》第1期。

[6]  王思斌,2012b,社会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  王思斌,2013a,《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  王思斌,2013b,《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河北学刊》第6期。

[9]  俞可平,2000,《治理和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0] 张静,1998,《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 珍妮特• V •登哈特,罗伯特• B •登哈特,2010,《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工中国网转发此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帮助社工更多了解社工与社会、社工与顶层设计之间的宏微关系。请勿从本站转载。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本文导航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