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少年福利的发展、实践与启示(3)

沈黎、吕静淑 2014-08-13 16:36   《青年学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台湾青少年福利发展近六十年的历程,受惠于政府的重视与非营利组织的持续专业化,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合作,使得青少年福利从“问题防治”转向了“赋能发展”,并造就了今日丰富多元、颇具规模的成效。作者将台湾地区青少年福利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根据其具体福利思想和实施架构,提出了台湾地区青少年福利实践以家庭为本、以社区为本、多元整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了台湾经验对我国大陆地区青少年福利发展的启示。

(二)台湾青少年福利的实践架构

台湾的青少年福利实践针对青少年行为及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与特点,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台湾学者吕静淑将服务内容尝试以三级预防体系为需求主体加以说明,从发展性、预防性等需求层面向下延伸至补充性与支持性的需求层面,进而延展至保护性与矫治性的需求层面[9]。以下分别从预防性、补充性以及保护性三个部分加以说明。

1、预防性服务措施

预防性服务藉由推动各项教育倡导与身心理健康促进活动,降低危险因子与促进保护因子的形成,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媒介或是增强青少年个人的抵抗能力。台湾初级预防的介入方法强调其不单只是以残补式的服务措施为主,更是鼓励多元性、一般性、地区性服务措施提供,结合民间机构提供的专业性服务,强化原有的基础性措施,以期避免青少年及其家庭问题的发生,增强青少年及家庭的功能。

2、补充性服务措施

第二级预防是辅助性的预防措施,强调早期发现、早期介入,以减缓事件的发生或是偏差行为的深度,具体服务措施包含就医协助、经济补助、就学辅导、心理辅导、心理治疗、职业训练等。台湾的补充性服务措施实施对象多以弱势、低功能家庭、高危险群青少年、虞犯青少年及其家长为主,并具有多元族群的意识,努力提供多元性的青少年政策、方案及计划,藉此稳定青少年的生活并充足其生活适应的能量。

3、保护性服务措施

台湾青少年福利服务的第三级预防,是为受不当对待、有严重犯罪行为、未成年未婚怀孕、精神疾病、性交易、吸毒、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而无法生活于家庭者,提供安置性、矫治性、保护性的方案,以替代青少年原生家庭环境之不足,提升少年自我功能以面对未来生活。

无论是整个福利计划的目标体系或是服务措施的阶段特点,都可以见到以青少年的危机程度作为服务内涵区分标准的思维脉络贯彻其中。如果将青少年的危机程度与福利服务等内容加以对照,可以将台湾青少年福利服务实施架构用图1来演示。

图1:台湾青少年福利服务实施架构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