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流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个案)中的运用(4)

冯山 2014-09-04 15:2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分流论亦不例外。正如前文所述,我们研究社会分流的重要目的,就是着眼于在社会工作的视阈内,如何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三)制定合理任务协助服务对象解开心结

1、当个体处于人生拐点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拐点前期:有些人生拐点是可以根据过往经验预测得到的,比如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很多人改变一生命运的契机,再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社会风俗,都是可以预测的,所以对于可以预测的人生拐点,个体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那些缺乏意识或者能力的个体做好人生拐点的预演、可能的角色扮演、预防性准备以及必要的心理调适等工作。

(2)拐点中期: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案主分析当前拐点的影响级意义,厘清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评估该拐点可能给案主造成的正向力或者反向力及其大小,整合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陪伴其度过人生拐点期。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关键的点在于找到案主的心结,只有找到这个心结,才能彻底打开案主的心门,才能实施接下来的介入服务。

(3)拐点后期:当度过人生拐点之后,社会工作者应该组织案主及时总结和反思相关经验教训,对于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避免以后重蹈覆辙,及时规避相关风险。

2、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服务目标及内容。

香港当代资深社会工作者郭慧芳女士曾经提到过一个“ABC理论”,这是一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动机的理论,她认为个体行为在受到外部刺激或作用后,其产生结果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分别是态度(Attitudes)、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s),具体如下图所示:

行为动机ABC理论 

受此启发,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制定服务内容的时候,是完全可以借鉴这个理论的。换言之,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三个逻辑层面进行着手:

(1)改变服务对象的态度认识;

(2)改变或教授服务对象某些行为;

(3)为达致基于服务对象需求所特定的目标而创造所需条件。

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可以同时兼顾三个方面,也可以侧重于某一个或两个方面,不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据此来制定合适的服务目标级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全面和符合逻辑的。

3、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应当掌握并不断总结和发展新的工作技巧。

1)既得假设

既得假设也叫连续假设追问,这个技巧主要用于案主陷于对过去某些行为的懊悔中难以自拔的情况。比如一个案主对自己当年没有向暗恋对象表白而一直耿耿于怀不能自拔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就可以采取既得假设的办法来连续追问:假如当年你想他(她)表白了,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假如当年他(她)答应了你的求爱,接下来你们会怎样?然后呢?再然后呢?最后呢?现在呢?……通过这一连串连续的假设和提问,不但可以了解服务对象对这个事件不同结果(哪怕是假设的结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服务对象的懊悔感。

2)社会嫁接

社会嫁接,是受植物学意义上嫁接的启发而形成的。社会嫁接就是将个体从原本的社会情境中剥离出来置放在另外一个全新的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过程。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个体在原本的社会情境中出现不适、无法继续维持下去,或者置换到新的社会情境中更有助于解决问题使其获得新生等情况下才会考虑社会嫁接的问题。其实,在实际的生活当中,社会嫁接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针对福利院孤儿的“家庭寄养”方式。此外,湖南卫视主办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记》,也是社会嫁接理论的最佳注脚。

3)情境模拟

对于那些因为“没有……”或者“错过……”等懊悔心理较强的服务对象,运用情境创造或者情景模拟手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情境模拟就是根据案主所描述的情况,再现出一个符合案主心理需求的现实情境,通过参与人员的角色扮演,缓解或释放案主心中的遗憾和懊悔,或者满足案主的某种心愿。最直观的案例就是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的圆梦业务。

4)逆边缘化

所谓边缘化,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如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等)所排斥、所不包容。而逆边缘化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方向移动、变化。逆边缘化的核心在于帮助个体寻求自我价值,提高其社区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意识,增强其存在感,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长。

以上几个技巧只是抛砖引玉,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应当不断总结和发展新的工作技巧。

(四)服务成效评估

人生拐点治疗模式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社会工作个案服务的一种,因此在检视服务效果和效率的时候,可以采用一般个案的评估手法进行过程性评估或结果性评估,主要主要涉及的内容有:1、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2、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3、服务介入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情况;4、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估,就可以起到较为全面的检视服务效果的作用。当然,通过评估,除了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改变情况外,还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总结经验、改善技巧,提升服务水平。此外,对于社会工作研究和社会工作行政也极具借鉴和参考意义。

五、多余的话

关于社会分流论的思考,最早是在大三时就开始了的,当时只有“社会嫁接”这一个概念,而且还很模糊。后来参加工作后,断断续续的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终于在6年后将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阐述,也算是了却一桩夙愿。

社会分流论不是完全的创新,而是在无数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也就决定了它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和发展的使命。人生拐点的提法,以及文中所涉及到的社会分流树、既得假设、社会嫁接、逆边缘化等名词,都是笔者一家之言,未必科学,希望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1.郑杭生,李强,李路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

4.个别内容参考网络来源信息,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微博推荐